媒介与茅盾文学的经典化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盾作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现代作家,其文学经典化的形成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在茅盾文学成为文学经典的过程中,纸质媒介、电子媒介起到了储存及催生经典的重要作用,这些影响往往被忽视而失去历史话语。本文通过对茅盾文学经典化过程的媒介因素梳理,研究其对茅盾文学经典化的影响,再延伸到媒介的历史变革及其影响的普遍意义。
  对于文学经典的评估与判断,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标准。而经典究竟如何形成,如何被定义,不仅是由作家个人的创作风格决定,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甚至催化而成。麦克卢汉曾说:“媒介的基本功能——储存信息并加快信息传输。”而实际上,媒介的作用远不止此。茅盾文学是文学场域内极小的组成分子,在文学演变成经典的过程中,不仅有茅盾自身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媒介在其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茅盾文学经典化的过程及主要媒介
  茅盾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岁月的积淀及历史的厚重使其承载着时代变迁的缩影,茅盾文学经典的形成与20世纪风云变幻的政局交织在一起,是新文学逐渐转型的组成部分。1933年《子夜》发表后,茅盾迎来了写作生涯的高峰,《子夜》被视为是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子夜》之后,茅盾接着在报纸等纸质媒介上发表了《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夜读偶记》等多部作品,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茅盾作品编成《茅盾文集》,1961年十卷出齐,茅盾文学逐渐成为独秀文坛的一枝。另外,茅盾自身从事编辑活动,对纸质媒介的内容设计有成熟的经验,间接促进了其创作个性的形成。
  1978年,《风景谈》被选编入全国通用教材,进入素质普及经典文学鉴赏的层面。1981年茅盾將自己的稿费全部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鼓励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也是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扩大了茅盾文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对茅盾文学的促进是积极的,但近年不少专家质疑其评奖机制的公平性与价值性是否统一。进入21世纪后,茅盾文学在科学飞速发展与经济改革热潮的情形下逐渐变成旧文学的历史叙事,成为时代的印记,也因此多了几分经典的魅力。
  茅盾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纸质媒介无疑是最重要的媒介,当然,其中的精英评价也是茅盾文学成名的关键条件,它无疑属于纸质媒介的一种,承载在各种文类中。1980年后,由于电子媒介与网络媒介的推广,茅盾文学进入快速普及的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经典化的重新解读与定义的问题。
  二、走近:纸质媒介的催化
  作为一种最广为传播的媒介,纸质媒介在中国20世纪中叶以前的地位难以估量。正如本雅明曾说:“以报刊杂志、书店和出版单位为核心的文学生产机制,构成了政治体制外的文化言论空间和社会有机体,产生和决定着文学的本质和所谓的文学性。”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文字符号的物质形态稳定性造成了人们对纸媒的信任和崇拜心理,赋予纸媒权威性品质,“白纸黑字”这个成语是这种权威性品质的隐喻说明。纸媒的权威性品质延伸到了人们对内容权威性的追求,成为判断作品是否经典的重要标尺。
  对茅盾早中期文学经典化来说,纸质媒介最大的意义在于其文学作品的储存及催化,正是由于这种印刷体的储存方式,也使茅盾这样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对纸质印刷的依赖。茅盾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纸质媒介所起的最关键性作用无非有两个:
  第一是作家评价。尤其是当时著名作家的评价。1933年《子夜》发表,鲁迅在还没发表时就已阅读,他评价说:“国内文坛除我们仍受压迫及反对者趁势活动外,亦无甚新局,但我们这面,亦颇有新作家出现,茅盾作一小说曰《子夜》(此书将来寄上),计三十余万字,是他们所不及的。”这个评价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作家或许还不知道茅盾是谁。不仅是鲁迅的高度评价,其他作家也作了回应。例如,吴组缃也评价说:“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小说方面有两位杰出的作家:鲁迅在前,茅盾在后。”除此之外,余定义、瞿秋白、吴宓也对《子夜》做出很高的评价,这些有名作家的评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读者纷纷阅读以证其实,《子夜》在热评下迅速成名,茅盾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第二是教材入编。1978年,全国通用教材将茅盾的《风景谈》编入教材,后小学语文课本中编入了《天窗》《北京的春节》《白杨礼赞》等文章,茅盾文学已然成为大众化的文学经典。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作品的文学性,经过不断解读与理解,成为再创造的作品意义。例如,在《白杨礼赞》教学中,白杨树象征着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也有人理解成建设边疆的愿景。为了证实不同的观点,学者不断地挖掘茅盾写作时设身处地的历史现场,间接促进了茅盾文学的深入研究。
  尽管纸质媒介的两个关键点造就了茅盾文学的经典化,但纵观整个过程,纸质媒介从其最基本的传播功能来说,也是功不可没的。据统计,从1915年9月到1949年7月,短短34年光景,现代期刊中的文学期刊总量达到3 504种,平均下来,每年达百种,几乎三天就有一种新的期刊面世,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历史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各类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往知识分子靠科举考试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被改变,稿酬制度使文人作家作为职业成为了可能,而以市民大众为主体的庞大消费群体也由此建立。茅盾文学就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茅盾从创作开始就得益于纸质媒介的技术条件,而其作品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得以彰显。茅盾的作品一般先发表在报刊上,然后出版社将其集合出版。
  另外,纸质媒介储存着茅盾文学的特殊性。茅盾的多部作品反映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尤其是《子夜》的诞生,给予文坛新的力量,开创了新的表现方式。社会对于创始者是尤為重视的,因而经典一定会被储存,被珍藏,被对照,被解读,被传颂。在这传播过程中,纸质媒介作为传播载体,储存作品,并催化其成为经典。茅盾在《子夜》后成名,出版集团纷纷将其重印、再版,加深了读者对茅盾作品的了解。   纸质媒介是茅盾文学经典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它也见证了一个出版时代的辉煌。不仅是茅盾,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也有相似的经历,而茅盾文学代表的是现代小说的新文学形态,在作家中具有典型的地位。也正因为茅盾文学的特殊性,纸质出版对茅盾文学是相对眷顾的,催化了其文学经典化的脚步。
  三、如今:碎片化时代的解构与重构
  茅盾文学虽已在20世纪就成为经典,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及文学的流变,许多专家站在现代文学的立场上质疑茅盾文学是否还为经典。蓝棣之批评《子夜》:《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会文献,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大规模描写,完全是服从于作家的先行主题的。这种配合现实政治斗争、指向性很强的描写,根本谈不上反映现实的真实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读性较差、缺乏艺术魅力的“高级社会文件”。过于急功近利,没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作为恒久启示,缺乏对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识的透视。这样的评价未免显得有些偏颓,但在文学场域内迅速引起较大的关注,使茅盾研究一度陷入低谷。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重写文学史”将茅盾文学列为重评对象。20世纪90年代初的“20世纪十大小说家”排名,主事者将茅盾革出中国现代小说家的“十强”行列,一举推翻此前数十年几乎已有“定评”的排位。这个评价的低谷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
  而到了21世纪初,电子媒介占据中国的大街小巷,广播、电视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媒介已经超越电子媒介成為影响最广泛的传播媒介,在碎片化时代下,茅盾文学不再是文学作品纸质样态的评价,变成了娱乐化和稀释化的新媒体文学,许多关于茅盾文学的微信、微博、贴吧等,将茅盾文学经典私人化阅读转化成读者公共交流活动的平台。平台上的茅盾文学关注量并不多,不能与鲁迅等作家相比,这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评价风波有关。
  据笔者从百度贴吧上的内容观察来看,网友在平台上发布的消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茅盾作品内容求助帖;二是茅盾研究内容分享帖;三是关于茅盾文学地位的评价贴;四是茅盾文学影视作品的讨论帖;五是茅盾个人生平追究贴。这些帖子或是愤愤不平或是急躁幽默,带着戏谑化、功利化的意味,从茅盾文学的传播来说,无论如何评论,对其都是有利的,但从茅盾文学经典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传播未必能加强其经典的确认,换句话说,可能会削弱其文本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再者,帖子有意无意地提到茅盾文学的再评价问题,多次反复出现造成社会评价的偏颓与个人阅读的先入为主,更激化了其文学经典的时代矛盾。
  因此,网络、电子媒介的碎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茅盾文学经典本身威严的文学性,但同时也重构了一种多元交流化模态下属于微文学的亚文学性。
  四、质疑:媒介遮蔽了茅盾文学经典的原质?
  尽管碎片化的日常时间直接导致了碎片化阅读的状态,许多人不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子夜》这样的长篇小说,对茅盾文学经典本身也无太多自身的阅读评价感受,因此茅盾文学经典成为公认的“过时消费品”。此外,同时代作家鲁迅、巴金的研究“热”与茅盾研究“冷”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茅盾文学经典的地位被层层解构,甚至被错误解读、被审美否认、被娱乐化重构,这种现象造成了茅盾文学不断面临经典再次讨论的争辩。
  首先是媒介在其评价里的失真,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无论是纸质媒介,还是电子媒介、网络媒介,都无一例外地在渲染茅盾文学作品的功用论,而其文学性则作为最隐喻的内在表征,只是读者私下的感悟。媒介对茅盾文学的传播在于利益,而真正的文学在乎艺术、在乎境界,由此产生“媒介遮蔽论”的说法。那么,纸质媒介与后来的电子媒介、网络媒介是否一样遮蔽茅盾文学的原质?
  其次,在现实中媒介的力量有时是强大的,大到能够暂时以假乱真,蒙骗眼球。纸质媒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确实催化了茅盾的成名,而由于茅盾自身出任编辑,发表又显得相当便利,广告也顺便自个推销;如今图像时代,茅盾文学更像是快餐文化般的消费,茅盾的作品成为电子版或是电台版,一般的读者只需看个目录或是听听故事梗概,只有研究者才会去细读。所以,学者、媒介对茅盾文学的评价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整体评价造成较大的影响。茅盾文學作品在“媒介遮蔽论”上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关于《子夜》的过度评价、“重写文学史”时的评判标准及其茅盾文学奖的热议,从而引致茅盾文学研究的低潮与茅盾文学的再评价。茅盾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在文章中不必多谈,因为其作为一个文学奖项,对文学本身无太多影响;《子夜》的成名固然不只是单纯依靠鲁迅等作家的高度评价,当然,这其中难免掺杂一些个人的偏好,也是因为《子夜》作品本身就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广告重要,但口碑更为重要。另外,“重写文学史”的编者仅是少数的评议人,站在现代文学新环境的角度上推翻数十年成为文学经典的茅盾文学地位,显得荒谬,却又标新立异,必然引起媒介的追捧。
  在茅盾文学经典化的路上,作品是最大的见证,纸质媒介的不断催化与碎片化时代的亚文化重构,都只不过是经典化中短暂的“加速”,唯有茅盾文学作品中真正描绘的人物与故事,或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现实反映与文学精神意义,才是永恒存在的经典。无论媒介如何变迁,其经典的原质都烙印在时代里,等待着人们拨开云雾,明辨光耀。
  (暨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宕昌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创新工作方式,开展了“三分之一”工作法。具体做法是将现有县直机关干部分成人数基本相当的3批,三分之一的干部“走出去”,找外商,招项目,引资金;三分之一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是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社会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社会
期刊
几年来,大连机车公司工会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主线,大力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深入挖掘、大力推广职工先进操作法,着力打造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精品工程,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公司和职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先进操作法是公司广大职工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探索实践而形成的发明创造,是公司的重要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总结、命名、表彰、推广职工先进操作法,是工会紧紧围绕公司战略目标,不断
期刊
阅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不但要在课内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
这座城市的临时住所,是一个靠近郊区的老院落.rn这个院落之所以“老”,是因为它有几排很古旧的老房,据说还是六十年代人民公社修建的干部房,在当时也是属于高级住宅的.rn在这
一、秦观婉约词中“愁”的根源  要深入地了解秦观,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就必须对他的性格和身世加以研究,让我们全面地认识秦观的人生经历,以更透彻地理解秦观婉约词中“愁”的来源。  敏感、多情和脆弱是秦观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对生活极其敏感,对外部世界缺乏积极斗争的能力,对自身也缺乏自制能力,因而常常为自己追求的美好事物的消失而感伤。他总是憧憬着过去,眷恋着旧情。  秦观这种敏感、脆弱的性格主要
期刊
#
划拨土地制度是指将国有土地以行政划拨的形式提供给用地人无偿使用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前提下,该制度中的缺陷日益凸显,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之而来,即划拨
期刊
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呈现出经济结构多元化,劳动关系复杂化,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多样化的特点,这给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企业和谐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条件,也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方方面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