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错题本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教师应将各个章节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中的易错点和学生常出现的问题,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然而,当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对小学数学错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基于此,本文对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小学数学错题资源进行了论述分析,以期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开发利用
数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感,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基础。所以,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运用学生的错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否通过“变错为宝”来实现错题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体进行整理与分析,并通过讲评、联系、检验三个步骤实施,使错题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一、创设易错知识点,强化学生的解题认识
在做数学题时,很多学生会遇到同一道数学题错好几次的情况。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呢?主要是因为很多数学题设计较为隐秘,各类题型经过转换后会减弱学生对类似题型的记忆,学生若不能及时感知这些易错点便会“重蹈覆辙”。为此,教师要积极在学生的日常习题中安排易错的知识点,让学生养成警觉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百分比”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对分子和分母这两个方面构建易错的“陷阱”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小学应用题的解题中,分子与分母是学生通过动笔解答而求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搞清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不同变量之间的特点才能够很好地区分两者。为此,教师可以在题目设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两者的认知。例如,某运动会赛场中有男运动员20人,女运动员18人,问男运动员是女动员的百分之几?在解答这道数学题时,很多学生可能会认为太过简单,便直接列式20/(20 18)≈53%。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想当然地将总运动员的数量20 18=38当成分母,而忽视了题干的问题是男运动员是女运动员的百分之多少这个问法。为了让学生更加明晰地从中理解算错的原因所在,教师可以将本班的学生相应地代入这个题目中,让学生自主地去判断到底错在哪里,以提高其错题“陷阱”的警觉性。
二、延迟错题的评判,巧妙地进行疏导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当教师重新教授以往学过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还会出现相同的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观点时,教师可以延迟错题的评判,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巧妙地进行疏导,进而让学生以自己的判断来找出错点所在。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教材的习题训练中有这么一道题:“0.68÷3.4=?”学生在看到这个算式时往往会产生三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6.8÷34=0.2;第二种是68÷340=0.2;第三种是68÷34=2。在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采用了的第二种算法,教师对于这三种解题方式和解题结果不必过早做出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验算,通过验算学生会知道第三种算法是错误的。最后教师便对其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在数学题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商不变的性质,不能错误地将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整数。通过这次纠正,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三、增加习题举例的论证,强化概念认识
随着学生接触的各类计算公式的不断增加,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公式的各种转化和推导中产生错误的原因的分析,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圆柱和圆锥》中,教材中有这么一道判断题,即若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那么这个圆锥与圓柱的底面积和高便会完全相等。很多学生在看到此题时都会误认为是正确的,主要是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一概念的影响。实际上,对于这一道题的错误表示,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圆锥体的推导公式时就加以阐述,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此类的公式推导,所以产生错误在所难免。为了让学生强化各个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此题的认识。
例如,假设V圆锥=9,则V圆柱=9;S圆锥底面积=9,则S圆柱底面积=3;H圆锥=1,则H圆柱=3。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够明确地发现,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但两者并非是等底等高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强化学生对习题错误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橡皮泥,并将橡皮泥分成若干的等分,拿出3份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形,再拿出1份橡皮泥捏成圆锥形,通过取样得知我们的圆柱体积应该是圆锥体积的3倍,然而我们却可以随意捏出圆锥的高,让圆锥、圆柱的高不相同。此方法更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探讨和钻研错题,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变错为宝”,有效地利用错题资源转变数学思维。
总而言之,错题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学生在做数学题目时出现错误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解题的思路并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所在,同时通过对错题资源的整理与讲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正确率。
【参考文献】
顾宪聪.主动应对共同成长——小学数学错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2,02(14):46-48.
孟庆庸.从一道错题看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深化利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07):137.
周萍萍.小学数学错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09):232.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题资源;开发利用
数学与其他学科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感,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基础。所以,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运用学生的错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否通过“变错为宝”来实现错题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体进行整理与分析,并通过讲评、联系、检验三个步骤实施,使错题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一、创设易错知识点,强化学生的解题认识
在做数学题时,很多学生会遇到同一道数学题错好几次的情况。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呢?主要是因为很多数学题设计较为隐秘,各类题型经过转换后会减弱学生对类似题型的记忆,学生若不能及时感知这些易错点便会“重蹈覆辙”。为此,教师要积极在学生的日常习题中安排易错的知识点,让学生养成警觉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百分比”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对分子和分母这两个方面构建易错的“陷阱”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小学应用题的解题中,分子与分母是学生通过动笔解答而求得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搞清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不同变量之间的特点才能够很好地区分两者。为此,教师可以在题目设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两者的认知。例如,某运动会赛场中有男运动员20人,女运动员18人,问男运动员是女动员的百分之几?在解答这道数学题时,很多学生可能会认为太过简单,便直接列式20/(20 18)≈53%。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想当然地将总运动员的数量20 18=38当成分母,而忽视了题干的问题是男运动员是女运动员的百分之多少这个问法。为了让学生更加明晰地从中理解算错的原因所在,教师可以将本班的学生相应地代入这个题目中,让学生自主地去判断到底错在哪里,以提高其错题“陷阱”的警觉性。
二、延迟错题的评判,巧妙地进行疏导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亦是如此。当教师重新教授以往学过的知识点时,学生往往还会出现相同的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观点时,教师可以延迟错题的评判,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巧妙地进行疏导,进而让学生以自己的判断来找出错点所在。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教材的习题训练中有这么一道题:“0.68÷3.4=?”学生在看到这个算式时往往会产生三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6.8÷34=0.2;第二种是68÷340=0.2;第三种是68÷34=2。在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采用了的第二种算法,教师对于这三种解题方式和解题结果不必过早做出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验算,通过验算学生会知道第三种算法是错误的。最后教师便对其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在数学题解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商不变的性质,不能错误地将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整数。通过这次纠正,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三、增加习题举例的论证,强化概念认识
随着学生接触的各类计算公式的不断增加,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公式的各种转化和推导中产生错误的原因的分析,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圆柱和圆锥》中,教材中有这么一道判断题,即若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那么这个圆锥与圓柱的底面积和高便会完全相等。很多学生在看到此题时都会误认为是正确的,主要是受“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一概念的影响。实际上,对于这一道题的错误表示,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圆锥体的推导公式时就加以阐述,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此类的公式推导,所以产生错误在所难免。为了让学生强化各个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此题的认识。
例如,假设V圆锥=9,则V圆柱=9;S圆锥底面积=9,则S圆柱底面积=3;H圆锥=1,则H圆柱=3。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够明确地发现,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但两者并非是等底等高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强化学生对习题错误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橡皮泥,并将橡皮泥分成若干的等分,拿出3份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形,再拿出1份橡皮泥捏成圆锥形,通过取样得知我们的圆柱体积应该是圆锥体积的3倍,然而我们却可以随意捏出圆锥的高,让圆锥、圆柱的高不相同。此方法更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探讨和钻研错题,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变错为宝”,有效地利用错题资源转变数学思维。
总而言之,错题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学生在做数学题目时出现错误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解题的思路并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所在,同时通过对错题资源的整理与讲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正确率。
【参考文献】
顾宪聪.主动应对共同成长——小学数学错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2,02(14):46-48.
孟庆庸.从一道错题看小学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深化利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07):137.
周萍萍.小学数学错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5(0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