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ipad,该不该让孩子玩?

来源 :家家乐·中优宝贝(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儿科学会针对儿童接触手机、iPad等智能设备的情况进行了研究调查,研究对象是350名从6个月到4岁年龄不等的儿童,科学家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对他们接触智能设备的情况进行横向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4岁的儿童,有一半拥有自己的电视,四分之三的孩子拥有自己的智能电子产品。几乎所有的孩子(96.6%)都使用过智能电子产品,并且大多数的孩子在1岁前就开始使用。
  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带来了通讯革命,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游戏革命。如今,大大小小的屏幕无处不在,孩子也被屏幕所包围,曾经只会玩玩积木的2岁孩子现在可以熟练地滑动开锁、输入密码,然后沉浸在各种各样的游戏和视频中。
  父母是孩子接触智能设备的直接引导人,回想一下,你是否也陪着孩子玩“益智游戏”?你是否也曾把手机丢给孩子只为换得片刻清静?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者发现,70%的父母在做家务时,为了能够安心做自己的事,他们会把手机丢给孩子充当“临时保姆”;65%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冷静,不在公共场所奔跑打闹,他们会把手机拿出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29%的父母甚至会用手机哄孩子入睡。
  当孩子渐渐恋上了屏幕的“瘾”,作为家长,你的内心有没有闪过疑虑?一些网站或朋友圈的科普文章更让你心里没谱儿,“×岁前的孩子不要看屏幕”“孩子不看手机,终身受益”,看得时候醍醐灌顶无比赞同,而现实中面对孩子,依旧时而拒绝,时而妥协。至于孩子究竟该不该玩?看看美国儿科学会怎么说。
  美国儿科学会不建议给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任何电子设备;2岁以上的孩子每天看屏幕的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过度使用会造成儿童身体健康和行为不良问题。
  美国儿科学会之前公布了一篇关于“孩子与媒体”的文章,旨在探讨视频、游戏等电子产品信息对孩子的影响,是更富教育价值还是对孩子有害?他们得出的结论如下。
  1很多针对婴儿的视频或游戏都是打着早教的旗号,鼓吹能够开发宝宝智力,但是孩子要能理解这些内容才能起到教育的目的,而往往2岁以下的孩子并不具备足够的理解力。
  2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比起电子设备带来的价值,无拘无束的户外玩乐更富意义。在自由嬉戏中,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推理应用,更重要的是运动技能的培养。所谓“益智”的屏幕游戏,只会占用大量的时间。
  3所谓言传身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通过与大人的温暖互动。单向被动的媒体输入,不利于孩子进行语言的沟通学习。
  4睡前看电视玩手机容易让孩子养成不好的睡眠习惯,打乱睡眠规律。
  据此,美国儿科学会给父母提出以下建议
  1尽可能不让2岁以下的孩子接触手机、iPad,但是媒体是孩子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如若不能避免,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指导。
  2设定时限。建立一个“屏幕禁止”时间,进餐或睡觉时,所有的智能设备都应该搁置一边。孩子每天看屏幕的时间不要超过1~2个小时。
  3设定屏幕禁止区和屏幕开放区。比如卧室和餐厅禁止看手机或电视。孩子的卧室内不应该放置任何有屏幕的设备。
  4严格把控孩子所接触的内容,拒绝不符合孩子年龄甚至影响孩子心智健康的内容。
  5大人对手机等智能设备的过度使用,也会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家长应该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电子产品终将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把孩子跟电子产品完全隔离开来,根本就不现实。与其诚惶诚恐,不如给予合理的引导。我们可以决定什么是适合孩子的,在孩子接触的过程中趋利避害。
  一、保护孩子的视力
  美国研究机构对于视力影响因素的一项研究表明,除了基因因素之外,视疲劳是造成近视最直接的因素。容易导致视疲劳的因素有三点:阅读时长、阅读距离和阅读光线。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我们在让孩子看屏幕时要注意几项原则:
  1保证房间的亮度。孩子在玩手机和iPad的时候,尽量选择亮度适中的环境。如果是晚上,尽量打开房间的灯光。
  2开启智能设备的亮度自动调节功能,能够保证屏幕亮度与环境的亮度进行合理匹配。
  3保持恰当的距离,30 厘米的安全阅读距离,过近的距离容易导致视力疲劳。
  4安排时间,定期休息。与孩子一起订一个玩手机iPad的时间,每次玩不能超过15分钟,每天玩手机iPad的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个小时。
  二、虚拟与现实衔接
  有的妈妈说孩子现在除了iPad和手机里的游戏之外,对别的玩具、游戏、聚会都完全不感兴趣。对于这样的情况,建议父母采取以下办法。
  1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父母可以陪伴着一起玩,适时给孩子一些建议,与孩子边玩边商量。这样的过程,是与孩子交朋友的好方式。
  2一些iPad游戏里面的场景,比如厨房洗菜,给熊宝宝洗衣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情景再现地玩一次。让孩子能在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建立关联,这样游戏不会成为真实生活的替代,而是一个更好的指引和补充。
其他文献
自二胎放开,预计我国每年将有超过800万个新生儿。其中50%的育龄妇女为40岁以上年龄段,这就意味着高龄孕妇大幅度增长。这是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社会问题。  一直以来,对于超过35岁以上的孕妇都冠以高龄孕妇,这是因为35岁以后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卵子逐渐老化,到45岁以后进入围绝经期,同时因为年龄的增加,精力、体力各方面都不如20多岁的女性,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易出现畸形,妊娠期各种并发症会增加;因
期刊
孩子一生的健康要从夫妻双方备孕的时候开始,现在市面上各种介绍备孕知识的书籍也非常多,但是,你们有了解过遗传病的备孕知识吗?说来,遗传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有些遗传疾病在孩子一出生就会发病,而有些疾病是到了某些年龄才会显现出来,例如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要到儿童期才会发病;而有些遗传病只有受到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会发病,例如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哮喘,遗传因素对它的影响占到80%,外界环境影响占到20
期刊
刘铭:女,产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上海市围产学会青年委员。于香港中文大学学习一年,擅长单胎、双胎流产/早产的防治,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外倒转以及剖宫产管理等。单独或联合包括宫颈环扎、孕激素等在内的多种方式成功救治许多宫颈功能不全等相关性流产/早产病例。  1卧床休息可以预防早产吗?NO!  曾经,卧床休息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保胎措施。但现在的证据并不建议将卧床休息作为预防早产的措施,
期刊
同是生完孩子,命运差距却这么大!曾经我也想过,以后有了孩子我一定要怎么教育他,怎么打扮他,我的世界都需要围着他转。可当我真的有小孩时,我才意识到,孩子不是我的全部,我不能因为他放弃自我,孩子也没有我想像中的那么依赖我。如果等到履行完我做家长的职责才开始我自己的生活,那真是太可怕了。  高中时的班花文文,长得漂亮,性格也好,典型的白富美,被众多男生追捧。结婚后把自己前程不错的工作辞了,专心过起了相夫
期刊
湖北的李小姐和丈夫王先生结婚3年,女儿2岁,因为工作原因分居两地,过年放假小两口又聚在一起,小别胜新婚,干柴烈火,两人都没有想到做避孕措施,事后李小姐去药店买来了紧急避孕药服下。他们想女儿现在年龄还小,家里条件也不太宽裕,等多挣些钱条件改善以后再生二胎。  20天过去了,李小姐的亲戚没有如期光顾,月经一直比较准时的李小姐有些担心了。因为李小姐的闺蜜3年前曾因为服用紧急避孕药导致宫外孕,最后切除了一
期刊
小丽结婚后就辞掉工作,安心在家备孕,两个月后如愿怀上宝宝,成为准妈妈的她自然而然地成为家里的一级保护对象。因为小丽是家里的独生女,婚后一直跟自己爸妈住在一起,怀孕后她的妈妈更是辞掉工作在家照顾她。  小丽妈妈的观点是“一人吃,两人补”,她认为怀孕后需要维持两个人所需的营养,也就理所当然地需要吃两个人的量。对于小丽的身体调养及营养摄取方面,小丽妈妈就开始给她拼命地补。一天三顿正餐,都是各种大鱼大肉的
期刊
对于产后妈咪,做好月子一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产妇的饮食、洗漱、哺乳、穿戴更是要格外用心,否则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落下“月子病”。  饮食  月子里的营养补给能够帮助产妇尽快恢复和提高乳汁质量,但是产妇的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因此坐月子应吃些营养高、热量高且易消化的食物,要少吃多餐,每天5~6顿,荤素搭配,除了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要多吃之外,还应注意适当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帮助身
期刊
孕前检查、饮食调理、谨慎用药都已经做了,可唯独牙齿没有检查,你知道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吗?  一位妈妈怀孕两个月后一直觉得牙疼。 “我怀孕前牙齿就不好,当时也没当回事,就忍过去了。现在怀有两个月的身孕了,牙齿又开始疼痛了,而且疼得很厉害,我真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口腔医生表示:怀孕前3个月拔牙容易造成流产,但产前3个月之内的孕周拔牙又容易早产。所以这段时间像类似的情况是不适合拔牙的,
期刊
从宝宝呱呱落地那一刻起,每一个家庭都会开始一段新的“爱的历程”,宝宝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每一刻的成长,都会成为小小家庭中大大的快乐和幸福。对于“成长”二字,我们往往会寄予健康快乐的期盼,而健康,无疑是贯穿整个生命过程的最重要的愿望。  均衡营养  “营养均衡”是健康的基石,为了这四个字,无数家长费尽心思,从母乳喂养到配方奶的选择,到食物的选择和制作,再到各种营养品的补充,倾其所有给予宝宝“最好”
期刊
导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就诊时,家长往往要求输液、要求使用抗生素、要求尽快退热。看来人们对这看似简单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也普遍存在误区,应该引起注意。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包括鼻、咽、喉的感染,临床一般统称为上感。看似简单的上呼吸道感染,但在治疗上却普遍存在误区,应该引起注意。上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感染,临床表现并不尽相同。临床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