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动在灵魂深处的洋芋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ysses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我总想去尕让家里吃穹洋芋,尤其是那种穹成了焦黄锅巴的洋芋。
  尕让人一天三餐离不开洋芋,早上煮、中午炒、晚上饭里还要下洋芋蛋。尕让地区老一辈的人说起洋芋,都有一肚子的故事。那时候,无论到了谁家,主人都会端上一碟子洋芋,串门的人无论肚子饱饿,总会吃上一两个,他们自嘲地说:洋芋有洋芋的肚子。
  据老人们说,阴历七月十五是洋芋的生辰。到了那一天,新鲜的洋芋在经历了几个季节的成长之后逐渐趋于成熟。母亲就会背上背篼去洋芋地挖洋芋。她小心地拉起很长的秧子,寻觅墉起的土开裂了塄坎,拿小铁铲小心翼翼的刨开厚厚的土层,大个头的洋芋便会显露出来。然后会镛起土,拍严实,让土壤内小一点的洋芋继续长。挖上半背篼,盖上一些割下来的洋芋叶子背回来,蹲在大门口的水渠边洗净,直接倒进锅里,倒些水,再放几碗“嘎妞格”(这是藏语音译,砌少许的葱,羊油和面搅拌成糊状,蒸熟即食),用温火烧直至成熟。
  这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就一遍一遍地往灶台跟前跑,把耳朵贴再锅盖边上听,跑出来的人脸上有失望的表情时,我们知道锅里洋芋还在滚沸。有时候,耳朵贴锅盖太近了,锅里冒出来的热气会烫了我们的脸颊,但是我们不厌其烦地轮流去听锅里的响动。
  终于听到“滋滋”的响声了,锅里冒出来的热气里夹杂着一些焦糊的味道时,洋芋终于穹熟了。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恨不得一把掀开锅盖,抓上几个烫手的洋芋。但是,母亲不着急,她慢条斯理地把灶火眼里的火扒出来,然后捂一会,洋芋上的焦巴才会变得金黄厚实。
  等到锅里冒出的热气里的焦糊味儿更加浓郁了,母亲会揭开锅盖,拿掉锅沿上的草圈,把洋芋上面的“嘎妞格”端出来,再盛一大盘子周身开了花的洋芋,一顿似乎等待了几春秋的的洋芋大餐终于可以开吃了。我总是很少吃烫嘴烫舌的“嘎妞格”,先伸手从碟子里挑出几个上了焦巴且开成了花的洋芋据为己有,吃上两个,然后再细心地把开成了花的洋芋放在碗里捣成泥,放些葱花,再放些紅红的辣椒面儿,这便是儿时的山珍海味。
  此时,洋芋的焦香味早已越过庄廓墙,弥漫向更远的村庄。总会有寻味而至的乡亲,来分享洋芋带给人们简单的满足的喜悦感。
  现在每天都可吃到新洋芋,却没有了那种期盼。尕让的山川都适宜洋芋的生长,那时每家每户都会专留一块地耕种洋芋。我家还有两亩多地。母亲年岁已高,兄弟姐妹也都离开了尕让。哥哥们总劝解母亲不要种地,种洋芋花的钱都能买几亩地的洋芋。但母亲很固执,每年都会种上一大畦洋芋,也总会给每个儿女送来一大袋。给我送洋芋的时候,母亲总会从袋子里拿出几个品相极好的洋芋,说今年的洋芋又成熟了,挖了十几袋。她还总是不忘劝我多吃洋芋,少吃打了农药的蔬菜,说洋芋养人。每每说起这些,她都喜上眉梢。
  母亲送来的洋芋事纯天然食品,味美质佳。每当朋友来家里作客,我都不忘穹几个洋芋,总不忘骄傲地说这是母亲捎来的尕让洋芋。
  中年的我,每每回到尕让,心底就激动不已,总有着“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心境,还有一份淡淡的安心。煮一壶酽茶,烙一沓葱饼,穹一锅开了花的洋芋,就成了我的一份心梦。
  焦黄的锅巴,开了花的洋芋,成了我灵魂深处的一种声音,一种呼唤。深秋的清晨,伴着啁啾,伴着空气中飘散的草木灰的芳香,走在尕让错落的巷道里,穿入鼻腔的依然是洋芋的味道。一闻到熟悉的味道,我就似乎重新回到了儿时的欢乐时光。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潮湿的气息,一场春雨滋润着沉睡了整个冬天的大地。春风过后,桃花开了,燕子归了。春风吹拂的脸颊带着浅浅的寒意,下班路边兜售假花和纸钱的摊贩不时的出现,一切都在提醒我清明节近了。外公和奶奶和我们生活了很多年,所以在祭拜故人的画面中常常出现。外婆和爷爷未曾见过,所以就像不曾存在一般的陌生,尤其对外公的思念常常闯入我的梦里。古人思亲的诗句,我都觉得无法彻底痛快地表达我思念外公的心情,只有打
期刊
怀着对天鹅花的向往,我们来到了牙山森林公园。  漫行于山间的林荫道,听着秋日的蝉鸣,体味着山间的原始风情,一种回归自然的悠闲随之而来。只是山间秋燥,四下略乏,若是再加上溪流淙淙就更唯美了。天有点阴,云青青兮欲雨。果然,在我们走到天鹅花偏僻家园的时候,雨点非常热情地洒在了我们身上。这里已经有一段时间没下雨了,望过雨幕,山间的植株被水润泽后散发出水灵的纯真,树木们畅快地接受着甘霖的擦亮,阴霾一扫即光。
期刊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华丽的笔墨歌颂过每一寸繁衍生息的热土。当我信步走在生我养我的这块炽热的土地上,轻轻拂过我耳边的柔风,仿佛恋人轻柔的耳语。当我伫立在高高的黄土梁俯视这辽阔无垠浩瀚雄浑的大草原,我真想大声喊一声:我爱你,我的故乡!  一、故土恋人  暮然回首间,那高高的沙丘上,我仿佛看到曾经恋人忧伤的脸,她说她预感到我们会别离,不再相见。那时的我悲痛欲绝泪水盈盈。假使换做现在,我定会好好珍惜,
期刊
苏子瞻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使居无竹。  忘记了是在什么情况下读到苏子瞻的这些诗句的。  我出生、成长的桂中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在我出生的1960年代,每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解决吃饭的问题。父母一天到晚疲于奔命,就是为解决肚子的问题。那时候,每每食品站杀猪,排队的人就是一条长龙,每个人,需要的都是一块肥肥的猪肉——瘦肉是不行的,油水不足——那时,谁都需要油水。  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读苏子瞻的这些
期刊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诗经·常棣》  过年回老家,母亲给我说:“你大前几天专门到牛园子买了十斤散酒,让你三大平时过来喝了。”  我听了之后,大为感动。因为我深知,父亲和我三大虽是亲兄弟,但在曾经的峥嵘年岁里,常因为一些家长里短,没少红过脸。现在兄弟两个皆步入老年,身边也少了许多事情。所以,隔三岔
期刊
每每看到如今校园焕然一新的校舍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时,我就不禁忆起那段在马路乡半坡小学度过的日子。岁月如梭,转眼已有十余载,但往事却历历在目。  记得刚分配时,我二十岁,正值青春年华。  怀着满心的期待和喜悦的我一路颠簸来到半坡小学时,已是暮霭低沉的黄昏时候。站在篮球场上环顾四周,在苍茫的红土地上,一栋小平房和一栋土木结构的瓦房相互依偎着,没有围墙,没有大门,给人冷冷清清的感觉。  走进宿舍,只见屋里
期刊
长假,至杭州一游。旅馆旁、水池中,荷花开得正盛。墨绿色的荷叶,清雅俏丽的莲花相映成趣,给炎炎的盛夏添了幾分清凉意蕴。  清晨,阴云压境。压抑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一池荷花却仍不为所动。  夏雨,说下便下。白练如洗,暴雨毫无预兆地淹没了视线所及,沉重的雨幕便奔着一池荷叶便砸。雨声金戈铁马,一股杀伐的气息油然而生。抬眼望天,无际黑云连绵。凶狞,狂猛。我已经词穷,只得借白乐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
期刊
大沙头是毛乌素沙漠源头,是鄂托克前旗的标志性自然景观。一座沙丘一个世界,每一粒沙子都似乎珍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成吉思汗当年西征路过这里,战马停步不前,成吉思汗回首北望,只见在如今敖勒召其所在地一道霞光升起,这时战马亮蹄翻掌,一路向南飞驰,所到之处留下这一片绵绵的沙丘。还有个当地人的传说,说是大沙头下埋着一座庙,庙里的和尚做过许多坏事,于是,上天为了惩罚他们,就把他们压在高高的沙丘下,让他们永世
期刊
祖母坐在安静的窑洞中,神情恍惚,双眼迷离。她扳着手指一遍遍为我清点她的后代数量:“我生了你伯伯,你爸爸,你叔叔,你姑姑;你伯伯、爸爸、叔叔、姑姑生了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又生了孩子……仔细算来,我子子孙孙有六十多个呢!”她扬一扬她干瘦的手臂,仿佛要驱赶那看不见摸不着却紧紧裹挟着她的孤寂,但她显然没有成功。接着一声长长的叹息,叹出些许更为沉重的悲怆,那悲怆与空气里的孤苦融为一体,不但将祖母自己吞了进
期刊
前些日子,爬二郎山时看到一棵榆树刚刚开花,这种花叫“榆钱”。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伸手采摘了榆钱,吃在嘴里感觉香甜可口。  记得小时候,陕北的农村春天没有新鲜蔬菜,更没有大棚种菜的事情。每到春天,头一年冬天淹制的酸白菜也吃完了,即使没有吃完也因天气暖和,气温升高而腐烂变质,不能食用。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里,山上能够食用的唯一绿色食品就是“榆钱”了。  每到四月底五月初的日子,山上榆树花开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