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tian2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大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数学教学更是受到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浅谈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策略 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正以令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应该说,以积极的姿态看待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并把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起来,仍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一节具体的初中数学课浅谈一下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认识。
  1.“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但也出现了许多不容乐观的的现象。主要有:
  1.1许多数学多媒体课件呆板或“花哨”较多,但不实用
  有些数学课件只有简单的文本,只是“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作业本搬家”,连图片都没体现,这就失去了多媒体的意义,那倒不如不用多媒体好。如能增加一些图片、音频和视频就能更加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使数学课更直观化、图像化,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较好的效果,也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的作用。而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花哨”,希望多媒体课件好看一点、“档次”高一点,片面追求“技术含量”,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例如,有些课件界面的背景做得色彩鲜艳,有的还有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小动物,甚至还有运动的动物或物体,这必定会引起学生的过度注意,分散学生对正在学习内容的注意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1.2把数学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
  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刻意地追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数学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放映员。
  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则随着屏幕呈现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做法,虽然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包装,但其实质仍是“满堂灌”,是背离现代教学理念的,对改进教学没有多大用处,甚至会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成了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现代杀手”。
  1.3片面追求“整合”的固定模式
  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一点就是个性化,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面(兴
  趣、情感、方法、能力和模式等),同样要体现在教师上面,包括每个教师教育活动
  的方法、风格以至模式【1】。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以教师操作、学生观看屏幕为主。多媒体演示的内容只是简单替代了教师的板书;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中,过多依赖信息技术的展示功能,结果是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学生目光紧紧地盯着屏幕上的画面,反倒使学生的思维受限,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使课堂成了“播放室”,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信息技术在函数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函数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演示问题
  在函数图像的教学中,涉及应用题比较多,题目的文字叙述比较多,教师板书费时较多;而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方便的展示所提出的问题,可以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同时用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只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而不展示问题的答案,问题的答案则在师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试情况由教师或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2.2多媒体展示与学生动手作图相结合
  在画图探索环节的教学中,笔者设计的方式是先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用“描点法”画出几个具体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图像,然后用投影仪展示他们画出的图像,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组用几何画板作出函数的图像并进行展示。
  2.3师生课下网上讨论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绝不是紧紧局限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而应延伸至学生课外生活的每个角落。基于这种考虑,笔者经常在教学过程的最后安排拓展探索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课下通过用几何画板作函数图像并通过班级论坛、班级QQ群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第二天上课时再反馈各自学习的成果。
  3.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因此,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言之,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数学教师应自已驾驭信息技术手段,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信息技术手段之中,从而极大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手段才有可能不会成为摆设,不会沦为实行“旧”教育的新式武器。
  3.2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便利
  余蕾老师在参加了“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赛课” 后的一篇反思中感慨:“‘整合’所关注的不是制作课件使用的电脑软件技术有多高超,课件有多精美,而是你所使用的技术是否为教学带来了方便——技术的运用不在于它的完美,而在于使用的流畅和得心应手。”【3】因此,我们在选用课件、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切实了解该课件是否符合学生,是否能提高教学质量.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明白:如果使用该课件后教学质量没有明显的提高,那么多媒体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得不偿失。   3.3教师设计的课件要重视过程、培养能力.
  部分课件均以文字、图形、音像组成,设计了“复习引入”、“授课内容”、“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等教学环节,授课教
  师只需按既定的步骤一步步展示并讲解即可。例如,高中数学的一些定理证明、公式推导;初中数学的整式、分式、解方程或方程组等,这些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只见步骤(同书本类似),不见过程,学生看到的是计算机展示,没有看到教师的整个操作过程。这样的课件重在展示现象,忽视了揭示知识形成和发展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好的课件应既要展示现象,又要揭示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能把信息技术仅看做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要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3.4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更多更深的数学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实际观察,直观感知,基本运算,逻辑推理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动手操作,制表作图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例如【4】一位教师教学生作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时,整个作图过程用课件展示,与教师在黑板上直接示范相比,既没有节省时间,也没显出其他的优势,相反,课前制作课件花费了老师大量的时间,课堂演示课件削弱了学生对三角形中线和角平分线作法的注意力,其效果远不及老师直接在黑板上作图讲解来得好、来得真实。
  实践证明,只有将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在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追求“高科技”,误认为没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就不是一堂好课。
  3.5使用多种信息技术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学习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各种网络资源、各种数学作图软件以及班级论坛、QQ群等多种信息技术形式,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张开广泛的讨论交流,以让学生学会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陈建珍,“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3期。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 。
  [3]余蕾、文飞翔,提高教师课程整合能力初探[J]。信息技术教育,2007/01
  [4]许建航,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例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正】一、背景与主题2006年9月21日上午,我陪同进修学校教研员下到城郊溪南小学开展课改实验“家常课”调研。陈雪霞老师上
突然接到校领导通知,要我到西南大学参加“国培(2013)——贵州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班”学习,务必后天赶到西南大学报到。  梦寐以求的西南大学远如星星和太阳,如今我将要投入到她那温暖的怀抱里,去感受她的博大精深,我欣喜至极,幸福得无以复加。  次日,我从贞丰县城赶到贵阳火车站买票,可惜当天的车票已一售而空,只有等明天7点50的车,但硬座、卧铺的票都没有了,唯一只有站票。我暗暗叫苦,若等到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结合《三
华南块体是研究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等问题的最佳场所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和大型流动台阵记录到的震中距10°~30°之间的两个中深源地震P波记录,利用三重震相波形拟合技术,获得了中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上地幔高精度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中扬子克拉通过渡带底部存在高速异常,系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滞留体.俯冲的板块并没有进入下地幔,660-km间断面下沉约11 km,与后尖晶石相
青藏高原地壳变形加厚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青藏高原目前仍然处在持续向外扩张之中,因此青藏高原的边界地带作为高原向外扩张的最前缘地区代表了高原最新的变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是上地幔内具有负速度梯度的地震波速度界面.对俯冲带区域LAB开展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相互作
2015年4月25日发生在尼泊尔博克拉Ms8.1大地震的深层动力过程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南亚地震带”的中段喜马拉雅地震活动带密切相关.这次大地震是该地震强烈活动带上长期以来深
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以一个准P波(qP)和两个准S波(qS1和qS2)的形式传播.研究三种波的相速度、群速度以及偏振方向等传播性质能够为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正反演问题提供有效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