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文化之花在甘肃本土盛开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er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永远的传说
  在已故甘肃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张蕊兰著《女娲传说故事》出版一周年之际,我有幸读到这部著作,精美的装帧和图文并茂的内容强烈地吸引我翻阅、浏览,颇有点儿爱不释手的喜悦;继而逐字细读,提笔记录,反复比较,去其雷同,取其精华,竟发现此书经张蕊兰女士辛勤搜集采撷、抢救整理、巧妙构思、匠心编排,实乃是在甘肃古成纪一带,尤其是天水秦安县陇城等乡镇村庄、清水县诸村民间口头传承了万年的始祖文化、龙文化、大地湾文化与陇城本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民间传说、历史记载、考古发现与地理民俗的首次富集。内容丰富而荟萃,形式新颖而独特,整理严谨而科学,意义重大而价值深远。张蕊兰女士对于散落于民间的女娲文化的抢救性整理之义举,前无古人,同时又为当代与未来的伏羲文化研究、女娲文化研究、龙文化研究、大地湾文化研究,注入了重要的“民间传说”和“本土文化”等“原汁原味”的资料;为现代文学艺术的创作、文化产业的项目开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
  始祖文化和遗址文化的研究与资源开发,在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属于华夏文明探源性工程,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与龙文化的来龙去脉因史籍记载分散、稀少而在学术界和各地争论的纷纷攘攘,莫衷一是,《女娲传说故事》则通过大量的民间传说、确凿的大地湾考古发现和丰富的陇城本土文化,时空交融,纵横渗透,全面而有力度地证明:陇城就是女娲的诞生地,大地湾一带就是古成纪的核心区域,清水河、葫芦河流域是伏羲女娲生活的“羲里娲乡”。
  全书记录了三十九位民间文化传承者的口述,整理出七十五篇故事、传说、陇城小调、议论性文章等,分别归类为“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兄妹合婚”“始创婚嫁”“始做笙簧”“女娲崇拜”“女娲祭祀”“羲里娲乡”“陇城风土”“附录史载”等十个部分。但读罢全书,掩卷长思,我以为著者张蕊兰女士的匠心在于展现女娲文化在陇城、在秦安的全部内容:
  一是女娲在清水河、葫芦河流域,在大地湾一带的诞生、事迹与功绩,是女娲文化的起源。
  二是陇城人民对“始祖母”女娲的怀念与歌颂,其形式有民祭、皇家祭祀、公祭、庙会等仪式,有形象崇拜、家神与葫芦信仰、蛇敬忌等民俗,有代代口头相传的故事、民谣、口歌子、顺口溜、“王变”戏剧等民间文学,是女娲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承和空间上的横向扩展丰富,形成独特的陇城本土文化,是女娲文化的一部分。
  三是陇城人民对女娲文化的传承与女娲精神的发扬,体现在羲里娲乡的山河地理称谓、姓氏人名、圣人遗迹、庙宇寺观、方言土语、附身托梦佑护子民等民间故事、现代女娲文化研究和论坛以及女娲文化旅游等,其中渗透了源于大地湾先民、源于伏羲女娲时代创造的彩陶文化、农耕文化及弃恶扬善、尊老爱幼的道德文化等,既是陇城本土文化,也是女娲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女娲传说故事》出版问世,标志着流传于陇城乃至秦安县民间的人类始祖之一——女娲的事迹和功绩,以及龙文化的来龙去脉与大地湾遗址的联系将随着书籍的传播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成为永远的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蕊兰女士功德无量,当史载千秋!
  二、女娲文化之花在甘肃本土盛开
  女娲是华夏民族远古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中的人类文明始祖之一,其文化与伏羲文化、龙文化三位一体,代表了华夏民族的创造、拼搏、奉献与和合精神。相传女娲诞生于古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陇南市、平凉市部分区域),人首蛇身,至今广为流传的是她“和泥造人”“炼石补天”以及“兄妹合婚”繁衍人类的传说。由于口头传说时代久远,传播地域有限;史载内容缺失,资料分散,造成女娲文化的研究止于学术高空,民间对女娲形象模糊,只知是神,不知远古确有其人,成为女娲文化在华夏民族中的认知误区。女娲究竟是神还是人?女娲文化的起源与内涵究竟是什么?张蕊兰著《女娲传说故事》全面、完整地解答了世人心中的疑惑。
  全书荟萃了三十九位老人和女娲文化研究者讲述的七十五个丰富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结合大地湾遗址考古发现及相关历史记载,完整的向世人展现出女娲文化在“羲里娲乡”的全貌——其一是女娲文化的起源,包括人类“始祖母”女娲在清水河、葫芦河流域及大地湾一带,以陇城为中心的生活事迹、创造功绩与精神;其二是女娲文化的补充与延展,包括女娲之后,陇城民间对她的怀念、崇拜、敬仰和歌颂以及古代皇家祭祀、现代政府公祭等;其三是女娲文化的继承和丰富,包括寄寓强烈的纪念意识于山河地理称谓、姓氏人名、圣人遗迹、庙宇寺观、器物形状、手工艺术、方言土语,包括女娲神灵托梦佑护子民等民间故事、民俗禁忌、现代女娲文化研究和论坛以及女娲文化旅游等,其中渗透融合了龙文化、大地湾文化、彩陶文化、农耕文化及弃恶扬善、尊老爱幼的道德文化。简言之,就是女娲文化催生了陇城本土文化,而本土文化是对女娲文化的传承、丰富和传播。
  《女娲传说故事》一书的出版问世对于涉及女娲文化的历史、地理、文学、民俗、文化产业、文化旅游、地域经济、传统道德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与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宝贵的价值,是一部值得深度阅读和珍藏并广泛传播的优秀作品。
  首先,全书对于濒临消失的秦安、清水等县民间口头传承下来的女娲传说故事及独具人文特色的传承形式“王变”(陇城小曲),起到了搶救、保存、传承与传播作用。这些被誉为女娲文化的“活化石”是源自万年、传承万年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来限于口头传唱、传播范围狭小,历来鲜有仁人志士去搜集和整理。惟张蕊兰女士本着对女娲文化和家乡陇城的热爱与责任担当,在工作之余,多次返回家乡走访了三十九位口头传承人,足迹遍布四县(区)七乡(镇)二十三村,对他们的讲述原汁原味地记录、完整保存,首次集结出版,使传承万年的民间口头传说女娲故事与独具特色的传承形式得到荟萃、总结和提升,始登大雅之堂,在现代多媒体时代,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蕊兰功不可没!当载千秋!这是女娲文化之花在甘肃本土的一次绽放与盛开。   其次,全书对民间故事的整理与编排,可谓匠心独运,臻至完美,七十五个故事精心分类,同类故事雷同中可见不同的补充、递进与升华;形式集描绘、讲述、介绍、议论、律诗、传唱(口歌子)、民谣等,通俗有趣,文学艺术感染力强。雷同的是女娲事迹与功绩的万年纵向传承,不同的是多个讲述人的补充和横向传播,只有把这七十五个故事荟萃起来,才能发现女娲文化的全貌与发展规律。
  再次,全书整理科学严谨,对于三十九位口述人俱著姓名、身份;引用史籍记载均注明作者、出处;配图一百一十五幅皆有图注;在民间传说后附录历史文献十八部、明代以来甘肃地方史志十五部中有关女娲的记载,供人赏析、采撷、研究、传播。全书内容及形式对于伏羲文化、女娲文化、龙文化、大地湾文化研究极具原始资料价值;同时丰富的民间传说内容不仅凝聚、提升了陇城乃至秦安文化旅游品质,而且将是文艺创作和影视动漫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再其次,全书七十五个民间传说故事中大多与盘古、大地湾先民、燧人氏、清水河、葫芦河等联系,不仅与许多史籍记载相吻合,而且很多传说弥补了史籍中的空白,如伏羲氏被称为东王公、雷公娃,华胥氏被称为天龙女、雷龙女;神话传说“抟泥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是大地湾远古母系氏族的首领,而“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女娲是伏羲殁后“龙图腾”部落的首领即史载中的“女希帝”;传说中的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与大地湾遗址出土“人头形器口瓶”彩陶及颜料石相互引证,其实是女娲用烧制出的五色彩陶礼器祭天,为受陨石雨灾害或者大地震灾害的先民们祈求上天保佑;1986年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木版地图,标识葫芦河畔有亭形物,被专家考证为“女娲祠”,说明在女娲祭祀活动在先秦就有等等。
  女娲的民间传说始于何时无从考证,但在无文字记载的六万年远古时代,源自秦安县大地湾先民的所见所闻,绝不是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很多女娲文化的深层现象,可以与考古、史地记载互为佐证,值得研究家们深入探讨。张蕊兰倾毕生精力所著《女娲传说故事》将为提升女娲文化在甘肃省的研究、开发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犹如一朵灿烂的“女娲文化之花”在甘肃本土绽放!
  三、女娲文化的传播使者
  读《女娲传说故事》,一个骨子里带有女娲文化基因、灵魂与女娲文化相融,誓为传播女娲文化的使者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我的眼前。我喜欢称她为大姐,因为有一种亲切、钦佩感扑面而来,然而又为大姐英年早逝而痛惜叹惋,只恨相见之缘浅了一点点儿。但是当得到大姐这部精美的毕生心血力作,从中窥见大姐对家乡那份浓郁的挚爱,体悟大姐对女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那股执着的担当精神,我又庆幸自己与大姐缘分非浅。在这部书中,我们灵魂相遇,仿佛天降甘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女娲文化爱好者,我的心灵与大姐相融、相通。
  张蕊兰大姐生前位居甘肃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文史资料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祖籍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张沟村(部阁堂),正如陇城百姓传颂人类“始祖母”女娲用龙泉的水、大地湾的黄土“抟泥造人”那样,她是女娲造出的直系传人,血脉里带着女娲文化的基因,自身就是女娲文化的传承者。她说:“我是喝清水河的水长大的,自幼在风沟、风台玩耍,耳濡目染,自然受到女娲文化的熏陶;在爷爷、奶奶温暖的怀抱中,听到过很多有关女娲娘娘的故事,非常生动感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女娲娘娘神秘情感的种子。”
  后来,她走出家乡多年,但心中无时不牵系着家乡的山川河流和父老乡亲,由衷期望“陇城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身为女娲后人和部阁老(明代张锦)的后人,她充满自豪、崇拜之情。这种感情在《女娲传说故事》自序中表达的非常真挚、充沛和浓烈,只有贴近生活的人才有这种情感,而她的灵魂与女娲文化的交融渗透,是山水的融入,是土地的融入,是血脉的融入,她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女娲的创造、拼搏、奉献与和合精神。
  她自觉地担当起女娲文化的传播者责任,她说:“我尽全力与热情工作”表达“我对女娲文化的由衷热爱”。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她从兰州精选六棵大松柏树,运回家乡,栽植于女娲庙;她请雕塑大师何鄂女士创作了女娲塑像;请时任省委书记顾金池为女娲庙题写“华夏始祖”匾额;促成了2006年的首届女娲公祭大典,在大典仪式上代表华夏妇女祝词献花。
  当女娲形象、文化、精神等在当代青年中渐趋减弱时,她忧心忡忡,“随着岁月的流逝,知晓这些传说故事、懂得民情风俗规矩礼仪的老人逐渐故去,而年轻一代沉浸于网络、互联网文化,对此或没有兴趣,或认识不足,感情淡漠,有关女娲娘娘的传说的故事面临着失传、消失的危险”。因此她义不容辞的担当起深入系统的挖掘整理研究女娲文化、传播女娲文化、弘扬女娲精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
  她多次回到家乡,利用各种机会,走遍四县(区)七乡(镇)二十三村,访问了三十九位当地的老人和女娲文化研究者,在田间地头、在炕头上听他们讲述女娲的传说故事,原汁原味地记录,收集了七十五个民间传说,整理而成《女娲传说故事》。在这部书中,她对女娲文化的根源探索,冥冥之中有一种特异的灵感,所以在整理历史传说和神话传说故事时,有独到的推测、判断和研究,而与别人不同的是她还具备了科学的证据,如大地湾考古科学论断、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档案工作基础及深刻的思想。
  女娲文化起源于万年以前大地湾先民,传承的形式依靠陇城百姓代代口头相传、用当地名为“王变”的陇城小曲在陇城周边地域传播,传承渐断,传播极为有限,惟有张蕊兰大姐自发担起抢救、收集的责任与义务,荟萃集结,使陇城民间对女娲文化的传承、传播形式纷呈于世,流传青史。她以此書,保留了女娲文化的起源,为女娲文化、龙文化的延续保留了“香火”,为当代女娲文化作品再生、资源转换、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女娲传说故事》一书倾注了张蕊兰大姐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是她对家乡、对女娲文化传承者、对自己人生最好的交代,可谓肝胆相照,留下一片丹心。她说:以此书“作为我回报故乡陇城的一份微薄心意。”“愿女娲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女娲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而她的贡献不仅止于陇城乃至秦安、天水,也是对甘肃、对全球华人最好的交代。
  《女娲传说故事》当被世人永记、永存、永传!
  大姐,愿您在彼岸笑靥如花绽放!
  ——选自2007年6月28日《甘肃日报》第11版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回家的感觉真好。”在我看来并不尽然,或许说,回家的感觉酸甜苦辣更为恰切一些吧。人们对家的眷恋情感,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对回家的感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生经历,对其有着不同的解读和演绎。  光阴荏苒,人生如梦。回首往事,最为难忘的是知青岁月。在那激情燃烧,特殊的年代,团里和连队组织的开荒大会战一个紧接一个,知青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脸朝黄土背朝天,顶着
期刊
也许你未曾走进亿昌博物馆,就感到了然无趣;也许你未曾理解钱币的相关知识,就已索然无味。但是,当你走进它时,会感到一种厚重,感到一种博大精深,再也没有被那种淡然无味所侵扰。我所认识的钱币,只是皮毛,亦不敢高谈阔论大胆妄加评判。我只是此刻感到表象认识和深入理解天壤之别,截然不同。亿昌博物馆就给了我这样的感受和启发。亲身感受了就知道什么是海阔天空,思想得到升华,胸怀得到扩大,就知道我们不能只局限在一定的
期刊
沿着漓江东岸江畔且行且走,穿越风物,赏玩心境,采摘风景,不觉间来到浮石,于村前拜会见您,我心中神圣而伟岸的——香樟树!  传说,一千九百年前您即到此安家落户,除去山石,土壤,及一些其它名物种,您算是此方圣土上最为耀眼的圣物了。  您承天露,吸纳宇宙精华,从历史纵深处且行且走到此,身旁的漓江从历史纵深处且行且走到此,仿佛预约似的。您虽年岁已高,仍然浑身活力,弥离出您特有的,浓郁的幽香气息。这份幽香,
期刊
走进亿昌的那一刻,就是推开了时空隧道的大门。我在目不暇接中,忙着拍照,发朋友圈,须臾,有朋友回话要我把亿昌酒瓶藏品展柜仔细拍照,视频给他。  朋友多,我忽略了他。但仍遵嘱尽可能把亿昌的展柜展品拍了许多。孰料惹出麻烦,说他也要赶来,就为看亿昌的酒具酒瓶。“你疯了。”我耶揄着,才想起他是收藏有酒瓶酒具的。要不是我要去阿盟,定会等他的。  带着满满的喜悦再回州城,伏天的燠热、烦闷把那一周在内蒙的凉爽、惬
期刊
朝霞是随着晨光升起的,阳光带着温情在云带上涂绘出一天最早的丽彩。云很惬意地显现出边沿的淡红,轻缓地在蓝天背景上移动。云霞飘过草原上、山峦间茂密的林带,游过宁静中淡黄、橙红、乳灰、浅蓝的高高低低的楼宇顶,闪现出东方大片的蓝空,留给缓缓升腾的太阳和盘桓飞翔的鸽群。  整洁的街道旁,那座博物馆也是那么精美,大厅里画家黄永玉的“亿昌博物馆”五个金色大字是那么潇洒。收藏需要财力,需要鉴赏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
期刊
一  秋天,来了。静静地,悄悄地,带着几片朴实的落叶。  秋天来了,谁也挡不住,毕竟秋风又吹高原城了。树上的叶子又一次不情愿地簌簌飘落,在空中一圈圈地打着旋,画着优美的孤线,悠悠地落在地上,像极了蝴蝶。  高原的秋比江南来的早,毕竟高原气候反差大,时令早。别说蝴蝶,连生命力极强的苍蝇也濒临于挣扎。尽管世居高原,早已习惯季节的变化。但季节和时序对敏感的人,常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秋天,是动感情的时刻
期刊
流火的七月,我穿越百里瀚海,在西行古道上洒下了一路绵绵情诗。带着对诗人炽热的怀念,对德令哈千般的好奇,沿着千年古道,跨过茫茫戈壁,拥吻骆驼刺和席箕草,穿越历史时光,来寻觅诗人曾经留下传世佳作的那座荒城。  站在德令哈广场的时候,太阳只剩下余晖,大地褪去了白天的炎热,此刻,气温温暖适宜,如涌的人潮冲击着我的视野。广场中央的舞台上,文工团演员正在演节目,群众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正如痴如醉地观赏。我没法
期刊
浣溪沙  印象中,《浣溪沙》最早应该叫《浣溪纱》吧?春秋之时,有“沉鱼”之称的西施,在若耶溪边浣纱。青山隐隐,绿波荡漾,村姑一群,岂非一景?易“纱”为“沙”,一字之改,似乎境界全失,不知所云了。  但《浣溪沙》这个词牌,常为有闲者所用。比如晏殊。  说是“有闲”,也就是有多余的时间,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为稻粱谋”。试想,若是穷苦之家,清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件不让人烦心?缺柴少米,箪瓢
期刊
去李家塆的路,好像解剖图中入眼盘结的小肠,由低凹处盘旋而上。  去李家塆的山,好像山与山之间鸟儿打不开翅膀,由于很少走过这样的崎岖偏远的山路,所以个人感觉好像就是要去一个摘星星的地方——其实李家塆是属于高山地区的低海拔地带,坐落在半山腰的。  去李家塆的季节,满树梨花散发着蜜香。  我们的心一路歌唱,由于路途遥远,有人也不时下车去寻找“唱歌”的地方,车子缓慢行驶在去芝苞乡青山村李家塆窄窄的水泥路上
期刊
我确信是在网页上浏览到“在救援人员通过无线电信标找到他之前,他在一处丛林里躲藏着。而他的战友奥列格·佩什科夫中校在跳伞逃生过程中,被地面的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火力射杀。”这一段表面平静的文字时,突然失控泪流满面的。我的孩子在一旁莫名其妙地看着我,她当然无法理解我在换位思考身临其境替他人安危着想时,灵魂深处强烈求生的欲望,无法理解我对生命死而复生弥足珍贵的泪奔。  “如果有人要剥夺我们的生命,不需要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