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生中的民生”,既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人民期盼时,首先提到了教育。此后,在全国两会上,在教师节慰问信中,在多次考察、讲话、批示中,他从立德树人、改革创新、教育公平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循着这些脉络,记者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方面的考察和指示,从他的这些观点中探寻总书记的教育观。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教育一直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
三年多来,习总书记走进校园,与师生促膝长谈;挥笔疾书,与青年学生畅谈理想人生。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大学,与广大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工作以来第五次走进北大。他勉励青年学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三年多来,在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校园,都曾留下过习总书记的足迹和身影。
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和大学生们一起迎五四,和老师们一起庆教师节,已经成了总书记工作日程表上的常态。
无论走到哪里,习总书记讲得最多的,是中国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他跟小学生们说:“只要从小就沿着正确道路走,学到一点,就实践一点,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会迎来一路阳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2014年9月9日,对古丽加汗·艾买提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视察,并召开师生座谈会。作为北师大历史学院2011级免费师范生,她是当时参加座谈的学生代表。她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志愿扎根边疆,献身家乡教育事业的决心,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
时隔一年有余,古丽加汗·艾买提已经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2015年7月,古丽加汗·艾买提被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录用。
工作一个学期以来,她参加了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学微课大赛,双语教师现场手写教案大赛等,均荣获一等奖。她真心地疼爱学生,学生也报之以爱。“学生一天不见我,就会想我。”古丽加汗·艾买提开心地说。
古丽加汗·艾买提还参加了乌鲁木齐市《高中双语教学中漫画的运用》课题研究,在新疆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推广“双语”教育是关系到新疆未来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环节。“这些孩子非常聪明,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给他们打开一扇窗,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寄予厚望,他在2013年教师节写给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表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说,“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2015年农历春节前夕,正在陕西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察看学校办学情况,同老师们进行交流。习总书记对大家说,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家的资金会向教育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基础教育倾斜。
说起这所希望小学,与习总书记有着不解之缘。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起“千家企业建千校”爱心活动,福州一家企业全体员工捐款52万元,对建于1974年的延安杨家岭小学进行重建。其间,习近平曾两次给师生们写信,并于2009年11月专程到学校看望师生。
2015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贵州教师的回信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让习近平总书记牵肠挂肚。
刘轶是“国培”项目的一名教师,2014年教师节前夕,她作为贵州骨干教师的代表之一,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培训。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教室,和大家畅聊西部教育的场景,她依然记忆犹新。
2015年年初,遵义决定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刘轶主动申请调到条件更差的遵义市新蒲新区文化小学,“要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她说。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在万众瞩目的教育改革方面,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近年来,审议了上百份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文件,其中直接涉及到教育的均直指改革发展的关键,发力精准,影响深远。
2013年的最后一天,一项被称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补短板”所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全国已有77%的县纳入“全面改薄”实施范围,覆盖学校达到21.8万所。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已完成5166万平方米校舍建设,以及282亿元的教育仪器设备购置,分别占规划数的25%和27%。
2015年4月1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其中,既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提升能力素质这样的软件建设,也有拓展补充渠道、提高生活待遇、职称评聘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含金量十足的“干货”。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并发表讲话时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正式拉开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序幕。
如果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变了“一考定终身”,那么,一年之后,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则吹响了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
《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全面推进,使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生中的民生”,既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人民期盼时,首先提到了教育。此后,在全国两会上,在教师节慰问信中,在多次考察、讲话、批示中,他从立德树人、改革创新、教育公平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论述。
循着这些脉络,记者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方面的考察和指示,从他的这些观点中探寻总书记的教育观。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教育一直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
三年多来,习总书记走进校园,与师生促膝长谈;挥笔疾书,与青年学生畅谈理想人生。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大学,与广大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央工作以来第五次走进北大。他勉励青年学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三年多来,在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校园,都曾留下过习总书记的足迹和身影。
和孩子们一起过六一,和大学生们一起迎五四,和老师们一起庆教师节,已经成了总书记工作日程表上的常态。
无论走到哪里,习总书记讲得最多的,是中国梦,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他跟小学生们说:“只要从小就沿着正确道路走,学到一点,就实践一点,努力做最好的我、在自己最好的方面,人生就会迎来一路阳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2014年9月9日,对古丽加汗·艾买提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视察,并召开师生座谈会。作为北师大历史学院2011级免费师范生,她是当时参加座谈的学生代表。她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志愿扎根边疆,献身家乡教育事业的决心,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
时隔一年有余,古丽加汗·艾买提已经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2015年7月,古丽加汗·艾买提被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录用。
工作一个学期以来,她参加了乌鲁木齐地区中小学微课大赛,双语教师现场手写教案大赛等,均荣获一等奖。她真心地疼爱学生,学生也报之以爱。“学生一天不见我,就会想我。”古丽加汗·艾买提开心地说。
古丽加汗·艾买提还参加了乌鲁木齐市《高中双语教学中漫画的运用》课题研究,在新疆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推广“双语”教育是关系到新疆未来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环节。“这些孩子非常聪明,我希望能通过我的努力,给他们打开一扇窗,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寄予厚望,他在2013年教师节写给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表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2013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说,“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2015年农历春节前夕,正在陕西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察看学校办学情况,同老师们进行交流。习总书记对大家说,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从根儿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家的资金会向教育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基础教育倾斜。
说起这所希望小学,与习总书记有着不解之缘。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发起“千家企业建千校”爱心活动,福州一家企业全体员工捐款52万元,对建于1974年的延安杨家岭小学进行重建。其间,习近平曾两次给师生们写信,并于2009年11月专程到学校看望师生。
2015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贵州教师的回信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让习近平总书记牵肠挂肚。
刘轶是“国培”项目的一名教师,2014年教师节前夕,她作为贵州骨干教师的代表之一,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培训。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教室,和大家畅聊西部教育的场景,她依然记忆犹新。
2015年年初,遵义决定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刘轶主动申请调到条件更差的遵义市新蒲新区文化小学,“要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她说。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在万众瞩目的教育改革方面,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近年来,审议了上百份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文件,其中直接涉及到教育的均直指改革发展的关键,发力精准,影响深远。
2013年的最后一天,一项被称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补短板”所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目前全国已有77%的县纳入“全面改薄”实施范围,覆盖学校达到21.8万所。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已完成5166万平方米校舍建设,以及282亿元的教育仪器设备购置,分别占规划数的25%和27%。
2015年4月1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其中,既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提升能力素质这样的软件建设,也有拓展补充渠道、提高生活待遇、职称评聘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等含金量十足的“干货”。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并发表讲话时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正式拉开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序幕。
如果说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变了“一考定终身”,那么,一年之后,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则吹响了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
《方案》提出,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全面推进,使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