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乡愁的文化表达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cetur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愁”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集体性情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现代性”的印记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不管是都市还是乡村。因此,在饮食、语言、生活方式、传播方式方面,都市人和乡村人对于“乡愁”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村落乡愁;都市乡愁;文化表达;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乡愁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眷恋。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的生活中日益呈现出标准化、理性化的特征,个体性的差异日渐消弭[1]。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市愈发具有趋同性;与此同时,村落规划建设也在进行,传统村落的改建中夹杂着现代因素,都市人和乡村人在对乡愁的文化表达上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因此,现代化不断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代乡愁与传统乡愁出现差异,在现代乡愁中都市人和乡村人对乡愁的文化表达方式的差异也愈发显著。
  一、乡愁的文化阐释
  传统的乡愁可理解为思乡之情,古人的诗歌中有很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些诗句无不反映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1]。传统的乡愁多为单一情感,表达的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顾盼。
  当人类步入现代化社会之后,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乡愁的内涵随之有了新的扩展,它可分为村落乡愁和都市乡愁。村落乡愁是指世代生活在乡村中,个体生长于乡村,但因各种因素在某一时间迁移到其他地方,又在某一时间(节假日)返回或者在异乡定居的人,于异乡所产生的思乡之情。
  当社会不断加快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之时,并不意味着村落乡愁会随着村庄转变为城镇而变成都市乡愁。有着村落乡愁的群体一般是生长在乡村中,后离乡外出打工或升学,之后随着自身经济条件改善或留城定居的人。此外,另一种情况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传统村落改造成城市,原村落村民的身份发生变化,由农民变为市民,这一类人的乡愁也应归属为村落乡愁,因为其文化记忆还停留在传统村落中,不会完全丢失原本的生活方式。
  都市乡愁是指世代生活在城市,个体生长于城市中,因某些因素在某一时间迁移到其他地方,在某一时间又返回的群体所赋有的情感。赋有都市乡愁的人群因职业或学业等因素迁移,需要在一定时期远离家乡或者是定居异乡,在异乡产生的情愫。或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城市建筑、道路变化或其他一些情感记忆承载物的消失引发都市人对过去生活的追忆,这都属于都市乡愁。
  都市乡愁和村落乡愁都产生于空間上的距离与时间上的顺延,二者的共性在于都是人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念与回忆。不同的是,二者所归属的现代乡愁是传统乡愁经过岁月沉淀之后所提炼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和人文历史情怀,是现代人的情感归属和文化认同。
  二、村落乡愁与都市乡愁的文化表达
  乡愁的文化表达并非凭空产生,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正如赵旭东在《文化的表达》中所说:“透过语言、言语、象征符号、身体动作、社会制度以及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文化得以现身,否则文化就是空的。”[2]因此,笔者从村落乡愁和都市乡愁的差异比较的角度探讨二者文化表达的主要特点。
  (一)饮食的表达
  村落乡愁在饮食上的表达大都是对过去生活中所食用的原生态食品的怀念。另外,就是其食品十分少见,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或是当地农特产品中十分有特色的。像刺梅、酸角、甜拐、刺果子等这些都具有原生态和非普识性,过年时北方农村蒸各种形态的馒头,蒸鲤鱼形状的糯米饭或八宝饭,体现出通过饮食来表达一种美好的希望与心愿,是一种饮食文化符号。村落乡愁在美食上的表达,就是一种对家乡绝无仅有的眷恋之情,这些食物就是家乡特有的味道。
  都市乡愁在饮食上所怀念的食物也具有地域性特征,但更多的是有着商品属性而且市场中常见、易于购买的。以地域性饮食文化为例,川渝人好辣,火锅则是缓解乡愁的良剂;广西人爱粉,桂林米粉或是柳州螺蛳粉就能让人想起家的味道;若是武汉人,麻酱热干面配上三鲜豆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怎么吃、在哪儿吃,杯盘碗盏、觥筹交错,这背后隐含着人们对精神饮食的执着最求”[3]。在都市人看来,从街边发掘出来的美食让人能更加自由随性地品用,更利于人际间情感的交流,因为城市化与现代化带给都市人的是越来越多情感上的冷漠与沟通上的障碍。都市乡愁在美食上的表达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通过互动带来的情感满足,同时摆脱了城市快节奏的束缚。
  (二)语言的表达
  方言是一种集体性情感的载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十里不同音”,这就是讲在统一行政区划上,乡音是有差异的,诚然,村落乡愁与都市乡愁在方言上的表现也会有差异。
  乡村因距城市较远,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小,普通话普及程度也相对低,因此村落中的乡音更能体现出传统乡音的本色,村落乡愁在乡音上的表达则更具有一种归属感和亲近感,乡村人对乡音的记忆是深刻而持久的。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所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尽管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家乡分离久远,但“乡音未改”是他对故乡依恋情感的证据,这就是村落乡愁。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原生村落中迁出,新一代接受着城市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思想碰撞,习得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鲜词语,就会出现村落中新老两代人无法沟通的现象,这也是村落乡愁中“现代性”渗入的表现[4]。
  城市受现代化浪潮的影响更大,普通话普及程度也更高,普通话的普及从幼儿教育开始,城市中的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受的是以普通话表达的教育,以至于丧失了以传统方言进行交流的口头表达能力。而间歇从父母、亲人处接受到了带有方言的普通话,无法对方言和普通话进行精准识别和在二者间自由切换,就显得有点“变味儿”。以在长沙人当中盛行的“塑料普通话”为例,在普通话中夹杂着长沙话的语调,这种特色普通话正逐渐深入到城市人的生活中,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许小颖看来,长沙方言的遗失催生了“塑料普通话”的出现,这是长沙人自主选择的新方言,他们希望借此留住一种特有的乡土认同[4]。   (三)生活方式的表达
  乡村中的生活更加贴近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文化上也更具创造性。在村落中,文化表演的方式也非常繁多,特色舞蹈、民歌、民间技艺等,如安塞腰鼓、广东南狮、绛州鼓乐,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村落中也有着很多特色的歌舞表演形式。对乡村人来说,家乡歌舞等艺术形式的再现能够弥合长期远离家乡的异乡人心中的乡愁。
  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都市人在时间观念束缚下的行动更加模式化、高效化,城市化进程正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席卷都市人的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往往会怀念以前那种相对慢节奏的生活。武汉这个城市就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在那个还没有空调的年代里,日落之时,家家户户将一盆凉水洒在街道上,再将自家的竹床搬来,日落之后一家老小在街上乘凉睡觉,现在的老武汉人极其怀念当时街道上布满竹床的生活。通过追忆、怀念等方式来留住乡愁,这是都市人的共性。
  (四)传播方式的表达
  民俗文化很多都是产生于乡村,乡村中拥有众多具有独特技艺的工匠及民俗文化传承人,在乡村也能经常通过一些活动对这些民俗进行演绎。对于乡村中年轻一代人来说,民俗文化的重演能够加深他们对故乡的认识。同样的,有仪式感的宗族组织民俗、家族救助、拜年和家族祭祀,宗族的人都要参与其中,宗族文化给人以较高层次的体验感。民俗文化的直接演绎是其中一种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而另一种是口头文化,老一辈同小一辈讲述民间的传统与文化,如赫哲族将祖先的故事留在了口耳相传的“伊玛堪”里[5]。也就是说,村落乡愁是由曾经直接感触到的体会而引发的情愫,这种情愫是由文化的再次呈现而产生的。
  都市人对家乡了解与认识的途径往往是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和口耳相传,就像年轻一代武汉人对老武汉的认识大都来自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介的传播或者是老一辈武汉人的讲述。当然,文学作品、歌曲甚至是照片也是获得的途径之一。与乡村相同的是,都是由老一辈口述历史传递给下一代的文化记忆作为乡愁的传承方式,换言之,都市乡愁是一种由曾经间接感触到的体会而引发的情愫。
  三、结语
  乡愁是一种历史文化情愫,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表达。随着现代性与城市化不断深入到生活中,乡愁成为无数异乡人的情感记忆、情感归属及文化认同。不管是村落乡愁还是都市乡愁都是对故乡的怀念与欣赏,对当下社会建设发展有着反思性意义。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留住乡愁都成为我们在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对我们“记忆场所”的建构和情感体系的维系具有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鄒广文.乡愁的文化表达[N].光明日报,2014.
  [2]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张立华.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乡愁[J].农产品加工,2012(10):57-59.
  [4]许小颖.方言保护:留住乡音里的乡愁[N].光明日报,2016.
  [5]宋颖.乡愁情怀的多诉求视听语言表达[J].民族艺术研究,2015(4):28-34.
  作者简介:万可歆(199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本科,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其他文献
在我受训准备成为儿童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我的导师列了一份书单,《人格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一本。反复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深化了对分析心理学的认识,对儿童心理的独特性有了更多的理解,更对学校及教师的发展与使命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我觉得学校的意义在于加强儿童意识的形成,帮助儿童从蒙昧走向文明;学校要尊重儿童的天赋差异,在集体教育的同时做好个体教育;在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要关注教师人格的发展。  一、学校的意
【摘要】朗诵教学在新的社会文化思想传播需求和朗诵节目的发展趋势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融合表演、舞蹈、音乐、绘画、视频节目等丰富元素的朗诵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也激励着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认为,传统的小课教室授课方式,更多的以语言的规范、情感的表达、简单的副语言运用、赏析观摩朗诵佳作为主,在表演空间的调度、声音的舒展、视野的开阔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通过教学“空间”的转换,以模拟现场演出状态的
【摘要】根据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作者对所熟悉的内蒙古城市社会文明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1)要坚持民族特色与现代文明要素的兼顾;(2)要坚持个别举措与最终实效的并行;(3)要坚持城市面貌的美化与市民素质的提升共进。  【关键词】问题关注;城市文明;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社会精神文明建
【摘要】舞火龙是广东连州市星子镇于中秋佳节举办的一个为期三夜的传统民间节日庆典,传说起源于原始的民间祭祀或元末的民间起义。在准备阶段,人们要成立火龙队并编制火龙;在活动期间,观众会朝着舞龙者舞动的草龙投掷点燃的鞭炮,鞭炮燒得越多,生活就越兴旺。这一习俗在当代对于个人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对当地的民风和社会经济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舞火龙的形式在现代有某些变化,同时和许多原始民俗一样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20世纪的中国现代美术如黄河之水激荡澎湃、奇异多姿、流派纷呈、大家辈出。谢瑞阶作为河南现代美术界和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山水画创作中独树一帜,享誉中国现代美术界。  谢瑞阶早年学习西画,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多次跋山涉水到黄河两岸的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七省,行程万里,入情入微地观察和了解黄河的水情、地貌及黄河水利建设,对黄河的文化内涵有其深刻的领悟。在绘画方面
【摘要】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较多,民族风情独特,地域特点突出,音乐文化品种丰富。本文对马希刚所著《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一书从结构安排的科学性、内容的全面性,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美学视角的艺术性、知识性,文化价值的实践性、永久性以及学术研究的情缘性、学识性多个方面展开了阐释与评论。一则对其学术研究成果的肯定,二则能够让我们对民族音乐的文化类型、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融等问题有更广泛更深层次的
【摘要】《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被称为一部“犯罪的心理报告”。而小说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自身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塑造下呈现出三组二元对立。他既是一个哲人似的疯子,又是一个颇具理性的常人;他既身负罪恶,又善良高尚;他既是一个被蛊惑之人,又是一个被救赎之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体现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也是借此来探寻人的心理、人性的奥秘、伦理道德的界限以及改良社会的精神层面的方法论
【摘要】文章以吉林省博物院一级博物馆评估定级回顾及运行评估日常管理为例,在工作中切实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总结2008年以来我国博物馆评估发展变化及现状,以期从博物馆的定性到评估的标准体系及运行管理等细节方面加以阐述,将评估和运行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管理中,与同行共同论述一级博物馆评估定级的标准和运行评估的日常管理,科学的将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应用于各馆实际工作中。  【关键词】国家一级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
【摘要】土遗址是中华文明发源与演化的最直接的见证者,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但千百年来饱受自然和人类破坏,保存现状堪忧,亟待治理保护。本文以禹会村遗址龙山文化遗存保护修缮工程为例,分析讨论几种常见的土遗址病害成因和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保护治理策略,以期为今后的土遗址保护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禹会村;土遗址;病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土遗址是指以土
【摘要】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以非洲孔子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利于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策略,以期使中非教育共同体更具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非教育共同体;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