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知道器乐的起源。但是我可以肯定,那一定是我们的祖先在闲暇之时被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响所打动,在生活当中被自己手中的器具相互触碰而发出的悦耳的声音所感染之后的一种有意的模仿,不管是鸟的欢唱、风的低吟,还是桨声欸乃、伐木丁丁……都可以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由此,担负模拟这些音响之重任的器物便应运而生——这便是乐器。古今中外,有关乐器和器乐,曾留下多少优美的传说和神奇的佳话,其数量绝不亚于借助乐器演奏出的一支支名曲。翻开历史篇章,多少描写器乐的文字令人称道,让人流连……
琵琶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点赞
尽管这段文字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我还是愿意怀着无比钦敬的心情将其抄放于此。因为我实在找不出比它更美妙的描摹琵琶声(乃至描写音乐)的文字。我知道,白居易当时绝不是凭着他的文字功夫写下了这些诗句,而是凭着他那一颗同病相怜的心,凭着他心中深深的悲悯情怀写成了这段饱含深情乃至血泪的文字。撰文作诗,情感为上,技巧次之——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家名篇可资佐证。感情真挚、情文并茂,文章方能魅力永存。
二胡
二胡,绝对是一株大树上紧紧抓握着泥土的根部。二胡奏出的声音,悲怆也好,苍劲也罢,哪怕偶尔欢娱一阌,都带着深深的泥土的颜色与气息。即便是欢娱的曲调,也会透着苍凉。二胡的弓只一起,戛然一声,便让人的心不由自主地往内收紧,收成一枚致密的核,被二胡的气场浑然包裹,束缚;又仿佛随时会胀裂开来,一腔情绪进泻而出,澎湃成汪洋。
——《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点赞
音乐诉诸听觉,而文字依赖视觉,因此要想将音乐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来殊非易事。王芸这段描写二胡的文字,借助于比喻、通感等手法,将听觉形象巧妙地转化为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获得了一种直观、形象的感受。当然,描写音乐不仅要抓住“形”,更得展示“神”,这段文字就把握住了二胡“带着深深的泥土的颜色与气息”和“透着苍凉”的特点,同时借助自身的独特体验,凸显出二胡的鲜明特色。
竹笛
十六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的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有如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就在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萦回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一泓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的憧憬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然散去,心情变得澄澈空明……
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沉默的竹笛》
点赞
一位少年,因为一个春夜里不期而遇的一缕竹笛声,扫净了心中的愁绪,萌生出长大后当一名吹笛手的愿望——足见这笛声的无敌魅力!这段描写笛声的文字,先以人物内心的愁绪和夜晚幽美的景色作渲染和铺垫,再通过比喻、通感和联想、想象等手法,极力展现笛声的优美和魔力——洗礼心境,驱散忧伤,滋生梦想!用优美的自然景色渲染笛声,用人物心境变化衬托笛声,用联想想象丰富笛声:丰富的手法让笛声变得具体,可感,动人。
埙
埙,一路走来的历程太漫长了,风中汇聚起太多的声音,以致如七彩光谱汇合成透明的光线,我们只听见纯净单调、起起伏伏、无休无止的呜鸣。在这原朴无华的声音里,我们情不自禁地静敛心息,像目盲的人那样伸出心灵的双手,摸索着,试图将碎砾缝合,将残缺还原,让精魂回到每一棵树的身体之中,将每一粒黄沙归还给那些早已消失的土壤……可我们知道,永远回不去的,是和埙一道呼啸而来的时间。
埙,听着就像一场大梦了。泪不知何时,已浸热双眼。
——《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点赞
作者写埙,抓手是时间。因為埙是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特别古老的乐器,其形古朴,其声幽咽。那一声声婉转、苍凉的乐句,似乎隐含了我们民族沉重的历史和无尽的灾难。如果是光,那便是七彩光谱;如果是水,那便如浑浊黄河;如果是风,那便似沙尘漫天——因为它所包含的实在太多。听一支埙曲,我们仿佛在时间的河道里上溯。但我们已经注定回不到从前,回不到过去。所以听一支埙曲,是在做一场梦,是为逝去的一切做一个祭奠。
琵琶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点赞
尽管这段文字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我还是愿意怀着无比钦敬的心情将其抄放于此。因为我实在找不出比它更美妙的描摹琵琶声(乃至描写音乐)的文字。我知道,白居易当时绝不是凭着他的文字功夫写下了这些诗句,而是凭着他那一颗同病相怜的心,凭着他心中深深的悲悯情怀写成了这段饱含深情乃至血泪的文字。撰文作诗,情感为上,技巧次之——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家名篇可资佐证。感情真挚、情文并茂,文章方能魅力永存。
二胡
二胡,绝对是一株大树上紧紧抓握着泥土的根部。二胡奏出的声音,悲怆也好,苍劲也罢,哪怕偶尔欢娱一阌,都带着深深的泥土的颜色与气息。即便是欢娱的曲调,也会透着苍凉。二胡的弓只一起,戛然一声,便让人的心不由自主地往内收紧,收成一枚致密的核,被二胡的气场浑然包裹,束缚;又仿佛随时会胀裂开来,一腔情绪进泻而出,澎湃成汪洋。
——《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点赞
音乐诉诸听觉,而文字依赖视觉,因此要想将音乐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来殊非易事。王芸这段描写二胡的文字,借助于比喻、通感等手法,将听觉形象巧妙地转化为视觉形象和触觉形象,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获得了一种直观、形象的感受。当然,描写音乐不仅要抓住“形”,更得展示“神”,这段文字就把握住了二胡“带着深深的泥土的颜色与气息”和“透着苍凉”的特点,同时借助自身的独特体验,凸显出二胡的鲜明特色。
竹笛
十六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的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有如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就在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萦回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一泓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的憧憬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然散去,心情变得澄澈空明……
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沉默的竹笛》
点赞
一位少年,因为一个春夜里不期而遇的一缕竹笛声,扫净了心中的愁绪,萌生出长大后当一名吹笛手的愿望——足见这笛声的无敌魅力!这段描写笛声的文字,先以人物内心的愁绪和夜晚幽美的景色作渲染和铺垫,再通过比喻、通感和联想、想象等手法,极力展现笛声的优美和魔力——洗礼心境,驱散忧伤,滋生梦想!用优美的自然景色渲染笛声,用人物心境变化衬托笛声,用联想想象丰富笛声:丰富的手法让笛声变得具体,可感,动人。
埙
埙,一路走来的历程太漫长了,风中汇聚起太多的声音,以致如七彩光谱汇合成透明的光线,我们只听见纯净单调、起起伏伏、无休无止的呜鸣。在这原朴无华的声音里,我们情不自禁地静敛心息,像目盲的人那样伸出心灵的双手,摸索着,试图将碎砾缝合,将残缺还原,让精魂回到每一棵树的身体之中,将每一粒黄沙归还给那些早已消失的土壤……可我们知道,永远回不去的,是和埙一道呼啸而来的时间。
埙,听着就像一场大梦了。泪不知何时,已浸热双眼。
——《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点赞
作者写埙,抓手是时间。因為埙是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特别古老的乐器,其形古朴,其声幽咽。那一声声婉转、苍凉的乐句,似乎隐含了我们民族沉重的历史和无尽的灾难。如果是光,那便是七彩光谱;如果是水,那便如浑浊黄河;如果是风,那便似沙尘漫天——因为它所包含的实在太多。听一支埙曲,我们仿佛在时间的河道里上溯。但我们已经注定回不到从前,回不到过去。所以听一支埙曲,是在做一场梦,是为逝去的一切做一个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