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的提出在知识骤增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全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有待商榷的地方。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理论依据 现状分析 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是创造智力的探索者。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机会。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受压抑的境地,综合素质提高缓慢,这直接影响了一代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充满希望、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空前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变幻多样的世界风云中保持不败呢?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在类似研究的情景中,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多种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情感,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学习方法。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追求知识的理解和共享,学力的形成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共鸣,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是在沟通教育理想彼岸和学生发展彼岸之间建立的一座桥梁。
三:探究性学习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在研究课、观摩课、竞赛课等教学活动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但从整体上看,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师教学缺乏科学态度。许多教师在研究课、观摩课、竞赛课等教学活动中重探究性学习,轻接受式学习,甚至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没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或者探究性学习活动少的课,就不是好课,甚至是不合格的课”,“采用接受式学习的课,学生学得再好,也不算好课,甚至是不合格的课”。
探究性学习缺乏循序渐进。不论低、中、高年级,探究性学习要求大体相同、形式基本一致。一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成果——教师评价”的模式进行,忽视学生知识水平,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忽视学生心理需求。
探究性学习缺乏实效性。有的教师脱离语文学科特点,脱离教学目标,脱离教材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语文学习规律,随意设计探究问题,采用中看不中用的探究方式,如画画、表演、算算术、做实验等,把语文课上成美术、数学、自然课。学生语言文字训练落不在实处,语文能力训练被抛在脑后。
探究问题缺乏生成性。许多课表面上尊重学生主体精神,实际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老师预先设计的圈子里或盲人摸象,或按图索骥。课堂生成有价值的、值得让学生探究的,并且学生也乐于探究的问题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掉。
探究性学习指导不到位。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中,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有的课甚至放任自流,课堂上最宝贵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想探究哪里就探究哪里,想怎么探究就怎么探究。结果是该学习的知识没学到,该训练的技能没训练,该掌握的方法没掌握,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致使探究学习效率低下。
四:对探究性学习局限性的再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实践、调查访问、资料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它不象接受学习那样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给学生;它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是经历一种过程,经历成功与喜悦,经历挫折与失败。与接受式学习相比较,它更具有問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特征。探究学习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能使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三是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智力得到有效的开发,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掘。但探究性学习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受到学习科目、学习内容及学生自身心智的制约,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内容,所有学生都适合探究性学习;二是受到学生知识量、学习经验、思维水平、实践能力的限制;三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探究学习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下,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用来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四是受到班级学生数的限制;五是受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师综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五: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依据学生实际,实施探究性学习
笔者认为:低年级应从激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兴趣入手,适当安排简单的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简单的方法去探究、解决简单的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兴趣的目的,为中高年级探究式学习打基础;中年级重点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学习活动;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二)问题引领探究,关注课堂生成。
疑问是思维之始,也是学生探究之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二要重视课堂生成问题的探究。语文课堂是动态存在的,是学生生命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学习,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变性。只重视教师预设问题的探究,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重视不够,不仅会打击学生探究学
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而且会使语文课堂学习丧失生命活力。
(三)开放探究时空,增强探究活力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也必须贯彻这一基本理念。目前,老师们重视的仅仅是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表现为探究的问题由老师安排;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探究的内容基本上在课文中;探究的目的主要是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服务。要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具活力,一要开放探究内容。学生既要探究教材中的问题,又要探究教材之外的问题;既要探究老师预设的问题,又要探究自己发现的问题。凡是对学习语文有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二要开放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学生既可以把课内的问题带到课外去探究,也可以把自己课外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内和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有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前预习中去尝试探究。比如搜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背景知识、信息,初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探究课后思考练习题,初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堂上探究。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应当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力训练,有利于课文重点、难点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有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外让学生探究。课外探究的问题一是对课文进行课外拓展性学习的问题;二是对已学课文与要学课文之间搭建桥梁的问题;三是生成于课堂,但课堂条件不允许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理论依据 现状分析 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是创造智力的探索者。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机会。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受压抑的境地,综合素质提高缓慢,这直接影响了一代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充满希望、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空前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变幻多样的世界风云中保持不败呢?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二: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以“主体”、“发展”为指导思想,在类似研究的情景中,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多种探究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发现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情感,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学习方法。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追求知识的理解和共享,学力的形成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共鸣,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是在沟通教育理想彼岸和学生发展彼岸之间建立的一座桥梁。
三:探究性学习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在研究课、观摩课、竞赛课等教学活动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但从整体上看,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师教学缺乏科学态度。许多教师在研究课、观摩课、竞赛课等教学活动中重探究性学习,轻接受式学习,甚至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如“没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或者探究性学习活动少的课,就不是好课,甚至是不合格的课”,“采用接受式学习的课,学生学得再好,也不算好课,甚至是不合格的课”。
探究性学习缺乏循序渐进。不论低、中、高年级,探究性学习要求大体相同、形式基本一致。一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成果——教师评价”的模式进行,忽视学生知识水平,忽视学生认知规律,忽视学生心理需求。
探究性学习缺乏实效性。有的教师脱离语文学科特点,脱离教学目标,脱离教材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语文学习规律,随意设计探究问题,采用中看不中用的探究方式,如画画、表演、算算术、做实验等,把语文课上成美术、数学、自然课。学生语言文字训练落不在实处,语文能力训练被抛在脑后。
探究问题缺乏生成性。许多课表面上尊重学生主体精神,实际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老师预先设计的圈子里或盲人摸象,或按图索骥。课堂生成有价值的、值得让学生探究的,并且学生也乐于探究的问题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掉。
探究性学习指导不到位。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中,主导作用发挥不到位。有的课甚至放任自流,课堂上最宝贵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想探究哪里就探究哪里,想怎么探究就怎么探究。结果是该学习的知识没学到,该训练的技能没训练,该掌握的方法没掌握,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致使探究学习效率低下。
四:对探究性学习局限性的再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动手实践、调查访问、资料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式学习而言的,它不象接受学习那样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给学生;它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是经历一种过程,经历成功与喜悦,经历挫折与失败。与接受式学习相比较,它更具有問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特征。探究学习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能使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三是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智力得到有效的开发,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掘。但探究性学习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受到学习科目、学习内容及学生自身心智的制约,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内容,所有学生都适合探究性学习;二是受到学生知识量、学习经验、思维水平、实践能力的限制;三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探究学习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下,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用来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四是受到班级学生数的限制;五是受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师综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五: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依据学生实际,实施探究性学习
笔者认为:低年级应从激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兴趣入手,适当安排简单的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简单的方法去探究、解决简单的问题,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和兴趣的目的,为中高年级探究式学习打基础;中年级重点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学习活动;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二)问题引领探究,关注课堂生成。
疑问是思维之始,也是学生探究之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二要重视课堂生成问题的探究。语文课堂是动态存在的,是学生生命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学习,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变性。只重视教师预设问题的探究,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重视不够,不仅会打击学生探究学
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而且会使语文课堂学习丧失生命活力。
(三)开放探究时空,增强探究活力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也必须贯彻这一基本理念。目前,老师们重视的仅仅是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表现为探究的问题由老师安排;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探究的内容基本上在课文中;探究的目的主要是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服务。要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具活力,一要开放探究内容。学生既要探究教材中的问题,又要探究教材之外的问题;既要探究老师预设的问题,又要探究自己发现的问题。凡是对学习语文有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二要开放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学生既可以把课内的问题带到课外去探究,也可以把自己课外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内和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有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前预习中去尝试探究。比如搜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背景知识、信息,初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探究课后思考练习题,初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堂上探究。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应当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力训练,有利于课文重点、难点理解,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有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外让学生探究。课外探究的问题一是对课文进行课外拓展性学习的问题;二是对已学课文与要学课文之间搭建桥梁的问题;三是生成于课堂,但课堂条件不允许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