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区级教育信息资源应用平台的功能设计及实现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d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种种变革,催生了教育教学等各业务系统的开发与使用,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方便的线上学习交流互动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使得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上的重复性劳动减少,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为区域教育发展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现状及需求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从出现到现在,其更新迭代速度远远快于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信息技术在不同发展阶段为教育信息化留下了阶段性的“烙印”。许多学校在不同时间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各种应用系统,建立自己的资源库,没有全面考虑后期发展,导致目前各种应用系统数据与资源无法共享。同时,新信息系统对老旧信息系统的非兼容导致已有的数据往往被闲置或弃用,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
  截至2019年9月,北京市东城区内各学段学校共有120所左右,区域内可对教师与学生开放使用的信息系统(含区、校两级)约50个,数据量共计约50T左右,但存在数据资源分布不均、新旧系统教学不能共享等问题。如在校級资源中,资源优质校数据量大、教学资源丰富,但薄弱校数据相对匮乏,发展不均衡。针对区级教育教学管理各业务应用系统,由于各系统当初设计开发时的技术限制,没有很好的方式将这些系统整合,只能保持各自独立运行的工作方式,系统内的用户信息不能从原有系统中同步导出,需要手工导出、导入。学生的线上学习空间类系统在更新后,并不能继承原有系统中的学生学习数据,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积累不太方便。
  对东城区学科教师及管理人员通过网络问卷形式就现有区、校两级应用系统使用中的问题进行调查,返回有效问卷1580余份。从统计结果数据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目前本校教育资源库的资源数及资源质量满意度仅为60.66%;希望提供区级教学资源库,便于使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及查找的教师占93.51%;希望增加多应用系统间统一认证系统,便于在各系统间身份漫游,提高线上访问便捷性的教师占95.85%;学校管理人员希望学校原有人员信息等数据库方便对接新系统或区级系统减少重复劳动的占98.8%。
  这些需求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资源无法共享、数据交换不畅所导致的,因此需要一个区级层面建设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其打通,实现数据互联共享。
  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平台设计
  针对亟待解决的资源共享问题,东城区确定以整合原有区级系统及引入优质校的优秀资源为切入点,进行平台的功能设计及开发。东城区通过梳理区、校两级现有各应用系统及待开发平台,采用开发成本较低、技术相对成熟的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软件结构设计理念,建立相对完善的软件对接平台,解决新旧系统整合等问题,即通过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完成各软件系统的对接,将原有运行的优秀业务系统与新建系统整合,实现各应用系统(模块)的数据共享。
  1.平台的技术设计
  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的设计以数据交换平台(DEP,Data Exchange Platform)为基础,由一个数据交换服务器(DEP Server)与若干个应用软件的数据交换应用代理(DEP Agent)构成,数据交换中的各应用软件以应用代理作为接口,通过交换服务器实现信息交换。交换服务包括消息服务、交换数据上传/下载服务、交换数据权限服务、交换数据订阅服务等。
  如图1所示,根据“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简称EMIF)”的技术要求,设计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的数据交换模型。通过制定区级数据分类标准、提供多种模式的数据交换接口、构建区级交换数据库等工作实现应用系统(模块)间的数据交换。
  制定区级数据分类标准。通过区级数据分类标准对各系统数据进行加工,便于各级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对数据进行查找、评估、获取和使用。根据现有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及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块存储与管理的规划和方案设计,同时在开发新应用系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数据标准的统一规范,保证各应用系统之间较高程度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性。
  建立区级交换数据库,将原应用系统自有数据库进行梳理,按应用系统整体设计需求,在交换数据库建立对应数据表,通过应用支撑平台对相应提取数据进行数据类型转换(如XML)存入交换数据库,提供给系统内其他应用系统(模块)调取使用。其中,原应用系统内数据认定为权威数据,通过数据同步机制(如定时数据交换更新)将需要的数据更新到交换数据库中,满足各系统间的数据准确性。如教师人事信息系统内的人员基本信息(权威数据),通过同步机制交换(只提取需要的、可公开的)到系统中,供其他应用系统使用。
  提供多种模式的数据交换接口,对于原有应用系统做最小化的程序调整,将自身系统内的数据输出给应用代理,通过应用代理(如Web Service方式)将数据转换为平台系统内类型统一的数据进行区级交换。
  2. 平台的功能实现
  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将原有应用系统整合,打通区、校两级数据资源,将校级优质资源引入区级资源库中,完成原有“孤岛”应用系统的数据级别或功能级别的整合,同时升级改造后的应用系统与新应用系统在平台上达到数据共享。
  (1)系统整合减少重复劳动。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平台可顾及到区域内各级学校原有的应用系统的数据利用,也可保证这些系统在新的应用系统中与新的功能模块间的数据共享。如学生与教师的人员基本信息通过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的接口直接从学生学籍与教师人事系统同步到应用系统的用户中心,针对用户进行不同功能模块的权限设定即可。对原有应用系统的用户数据和资源数据的有效再利用,通过功能级别整合的应用系统,资源数据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时,系统功能重新封装,让使用者在相同使用习惯的情况下,有更好的操作体验。做到统一门户、统一用户中心及统一认证,教师或学生在系统中一次登录便可在各功能模块间漫游。
  (2)提供便捷、高质量教育资源服务。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平台也可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起到桥梁作用。整合原有资源库且引入校级优质资源,丰富了教学资源内容,提高了教学资源质量。现在教育信息资源库内资源数量达100T左右,可同时为全区各学校提供服务。教师与学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活动,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内容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了方便。
  新的平台系统上线一个学期,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形式收集1320名学科教师及管理人员反馈,区级整合后的教育资源服务满意度达到85.2%,有84.85%的教师认为资源库内的教学资料比较丰富,资源质量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要;不满意比例较之前39.34%下降了24.19%,仅为15.15%,有85.7%的教师会经常在区级平台中搜索媒体素材和课件以丰富课堂教学。从数据上看,通过打通区域与区域、学校与学校和区域与学校之间的信息通道,系统整合后能够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目前区域云平台的搭建上线,使硬件环境得到了升级改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程序可较好地兼容新的硬件环境,对新开发的应用系统也可完成系统的对接,整体稳定性很好。
  新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平台功能可满足线上教育教学要求,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教师跨校间的经验交流,也降低了各所学校自建系统的重复投资,为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余浩东. J2EE应用框架设计与项目开发[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S]. 北京: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2007.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探索通过信息化重构学校运作方式。同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等国家和各省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新任务,给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项改革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支撑。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海淀区智慧教育融合创新机制与建设模式,以窥探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环境变革,以及教育信息化如何通过
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与迭代,人工智能逐渐走向科技变革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新引擎。毋庸置疑,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报告指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由此,带来了人工智能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热潮。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新技术、新理念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源头活水,
围绕“优教成都”“创新发展”理念,成都市将创新教育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驱动力,围绕编程教育这一核心要素,着力于推动教师、学生的创新素养、创造能力培养,探索形成了“机制-课程-成果”的实践驱动策略、“装备-人才-培训”的工作支撑策略、“编程-创客-人工智能”的课程发展策略,全域高速推进创客教育整体发展,构建常态、持续、健康发展的创客教育生态圈。  “机制-课程-成果”的实践驱动策略  高效的政策机制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其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信息化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根据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目标,基础教育领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公平教育、高质量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而将最新的技术发展成果运用于教材和课堂产品的开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 “应用是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杜占元,2012),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
微型游戏项目的开发取材:“西岩掘土求琼葳”  微型游戏项目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题材和“原料”。有道是“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微型游戏项目开发中,并不是缺少题材或“原料”,而是缺少发现题材或“原料”的眼睛。  1.从学生的游戏喜好中捕捉  没有学生会拒绝游戏,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游戏喜好,男女学生也有着不同的游戏喜好。学生中的游戏资源是微型游戏项目开发的第一资源,通过
【摘 要】本系统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AI等技术的应用,对植物进行自动化的灌溉、补光,使用者可以在手机APP上进行远程的控制,实现了模块化、远程化、智能化的运行及升级,可将“绿墙”打造成为经济又环保的城市绿色风景线。  【关键词】绿化;智能盆栽;垂直绿化;物联网;移动APP;远程控制;环保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11-065-04
【摘 要】基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视角及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以2013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三节“动画补间”动画第二小节《旋转的风车》教材内容为范例,提炼出概念形成显性化、操作行为规范化、操作方法精准化三大抓手,深入查证相关资料,融合多种研究手段,探索性地提出了一种操作性极强的教学处理方案。本文的探索性尝试,将为初级教师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向学习者呈现“精细化”“易接受”的学
【摘 要】自然交互技术支持以真实的肢体动作与系统进行交互,建立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联系,在增强现实(AR)技术为基础的虚实融合学习环境创造更为自然的交互体验。本文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VR/AR 教育”实验室基于手势识别设备的自然交互系列游戏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研究,阐述了自然交互技术与增强现实相结合的环境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在未来,仍需要教育工作者、技术专家等多方人员的共同参与研究自然交互与教育更好
2012年11月,《201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作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蓝皮书的发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近日,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黄荣怀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并就学生的网络学习方式以及过度上网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 者:作为课题组负责人,请您谈谈
当前,“互联网 ”思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2018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在副中心建设定位下,通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