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临其景 如历其事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ju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光中先生曾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里面谈到:“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其实,同学们平常写作文亦当有此意识。那么,如何将生活中的现实沉淀为感官经验,并化作文学中的现实呢?具体方法可能很多,转化过程亦必复杂,兹择要例谈两点:情感渐染与情境营造。
  示例一:情感渐染
   (甲)你若要寻找秋天,我建议你最好去树林走走,时间就选择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吧,因为这段时间最能让你感受到秋的气息。此时独自一人漫步在幽静的林间小道,秋风拂过,艳阳普照,林涛声声;闻着迷人的菊花香,看着树上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落,不禁会让你想起黄巢《不第后赋菊》的诗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乙)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解析:两文均以秋为表现对象,情感色调略有不同,一偏于明朗,一偏于暗沉,但它们最根本的差异还在于作者对感官印象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甲文视野相对开阔,表现秋色的着眼点也较多,如小道、秋风、艳阳、林涛、菊花香之类,可惜此时此地的“临场感”明显不足,读者很难产生如临其景之感。也许作者确曾在客观世界里有过林间小道漫步的经历,一一见识了秋风、艳阳、林涛、菊花香等诸种物事,然而他只是将此客观现实机械地转换为言语符号形式,缺乏足够的情感倾入,致使形象之物抽象化,自然难以给人扑面而来的形象感。借以表现秋色的景物虽多,却也过泛,特定性不够。“秋风拂过,艳阳普照,林涛声声”,言语形式高度规范化,抑制了作者对秋的独特体验的表达。
  乙文则不然。其取景范围极窄,只集中于槐树,却抓住了北国之秋的典型之物。非常明智的是,作者不直接描绘景物(顶多说一句“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而换以表现人对景物的听觉、嗅觉、触觉及心理体验,这样就巧妙地避开了语言在描摹空间事物时难以形象化的劣势。也就是说,欲使人对以言语形式呈现的现实有如临其景之感,关键不在于诉诸视觉化的描绘,而在于尽可能充分地唤起读者对文字所营构的世界的诗性想象与情感体验。“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轻轻地念着这样的语句,读者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阵“内摹仿”的冲动,仿佛也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一个清静而又略带落寞的世界。至于“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若非长久的情感浸染,绝难有此细腻、深沉的关注,更难撼动读者的心灵。归根结底,欲使写景状物“感性十足”,让人深入其境,依然是关于以情动情的问题,景物充其量是一个媒介。
  示例二:情境营造
  (丙)爷爷和奶奶牵手走过六十多年了,他们早已把对方视为生命中的一部分。记得爷爷要做股骨头置换手术那一天,麻醉师过来把风险告诉我们,奶奶立刻说不做手术了,怕他身体承受不了,不能走路就不能走路吧,人在就可以了。我们都知道麻醉师是故意把风险夸大以减轻医疗责任,爸爸妈妈极力劝说奶奶为爷爷做手术,好免除很多后顾之忧,但奶奶就是怕万一。
  (丁)奶奶八十了,但耳不聋眼不花,还能眯着眼睛在屋里做些针线活。大她三岁的爷爷便不行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奶奶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叫一声:“老头子!”
  爷爷不应,奶奶便急,迈着细细碎碎的步子来到爷爷跟前。爷爷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奶奶便孩子般地笑嗔道:“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解析:同样表现奶奶对爷爷生死相依的关爱之情,较之丙文,丁文显然更具真切感与感染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文作者将关爱之情诉诸不同的言语表现形式。丙文采取了事件陈述的方式,奶奶怕爷爷身体承受不了,发生意外,就坚决不同意给爷爷做股骨头置换手术,“不能走路就不能走路吧,人在就可以了”。这种新闻报道式的话语方式掏空了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独特经验与情感,只是对现实生活作了一个抽象的、无生命观照的语言概括,或者说仅仅是让现实事件以逻辑的形式进入了语言的叙述系统而已。这样的叙述方式自然难以让“奶奶怕发生意外,不让爷爷动手术”的内容从无数类似的生活事件当中脱颖而出,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产生如历其事之感。
  丁文的长处则在于为人物间关爱之情的表现创设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说来也非常简单,奶奶隔一会儿叫一声爷爷,听不到他回应就急,看到他安睡着又放心了。就事件严重程度而言,丁文明显不及丙文,但它给人的情感震撼却远超丙文。这便是情境的力量。丁文作者善于将生动鲜活而又零散芜杂的客观现实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在提炼现实的典型性时又着力保持细节的丰富性与鲜活感,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生活事件进入语言系统时极易犯的抽象化倾向。譬如,丙文中奶奶念着的就是“人在就可以了”,但这种陈述形式只能传递信息,很难生发感染。丁文则将“人在就可以了”的信息充分剧场化了:一边是奶奶不厌其烦的叫唤,一边是爷爷了无声息的熟睡;先是“老头子!”叫声里的焦虑,后是“这个死老头子!”笑嗔中的安心。作者于尺水兴微澜,营造了一个自给自足的艺术世界,使人不知不觉地移情其间,为之忧虑,为之欢欣。
  综上所析,在作文练习中,欲使写景、叙事栩栩如生,富于临场感,务必做足感官经验的情感积淀与言语呈现的功夫。没有持久的情感浸润,细节就不会充实饱满、意味深长,乃至流于琐碎、堆砌,反过来窒息情感的表达。不能粉碎作为符号的语言的抽象性,感官经验就无法具象化,生活中的现实也就难以转化为文学中的现实了。
其他文献
巴黎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巴黎大区,一个是巴黎市。巴黎大区有一千多万人口,下辖巴黎市和周边若干个市。巴黎市下面又划分了20个小行政区,只有200多万人口,也可以叫做老巴黎。巴黎市坐落在巴黎大区的中心位置,由一圈外环高速公路与其他市隔开,外环之外的区域,遍布现代建筑。  巴黎市,是石头艺术的王国。拿破仑三世委派奥斯曼男爵实施“大规模都市计划”,用石头雕砌出了新古典主义的精美、典雅、华贵、浪漫、坚实。今天
期刊
我在一家商店里问售货员:“你们有医用转基因食品吗?不知怎么搞的,我最近尾巴出问题了。”  “你转过身去让我们看看。”商店里的人说。大家看了我的尾巴后都摇起了头。  “尾巴支楞着,看上去是不太好。这种症状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吗?”  我窘极了,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再看看周围的人,个个都像个人,两颊发红,鼻子青紫,尾巴低垂,只有我与众不同,站在那儿像个傻瓜似的。  “自从我去了一次农村后就这样了,”我对
期刊
国王收到了来自阿拉伯的礼物——两只威武的猎鹰。国王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猛禽,他把它们交给自己的首席驯鹰人进行训练。   几个月过去了。驯鹰人报告说其中的一只猎鹰已能傲然飞翔,另一只却没有半点动静,从来到王宫的那天起就呆在枝头纹丝不动。  国王召集了各方的兽医和术士,命他们设法让这只猎鹰飞起来,但所有人都无功而返。最后无计可施的国王突然想到:“也许我需要一个熟悉野外环境,对自然了解更多的人来帮我解决这
期刊
在今年3月14日的温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温总理以一句《左传》名句开场,表达了自己爱国爱民的赤子之情。整场记者会,他共引用了三处古典诗词。会后这些句子也成了网络的搜索热门。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  在开场白中,温总理表示,“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深知这两年的工作不比任何一年要轻松。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  出处:《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四《子产相郑》  原文:政
期刊
伊丽莎白·巴莱特15岁时,不幸摔伤了脊椎骨,只能困守在楼上的静室里寂度岁月,莎士比亚与古希腊的诗人是她唯一的慰藉。  然而,1844年,39岁的伊丽莎白·巴莱特,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勃朗宁大器晚成,认可他的天分的,只有少数的几个人,伊丽莎白·巴莱特即是其中之一。一次,勃朗宁读到巴莱特的诗,发现她引用了自己的诗句,感到莫大的欢愉。于是,他迫不及待地给这位同行写信,女诗人也很快回信,由
期刊
我的生活并不完美,有的人说杨澜你一直很顺利,我都只是无奈地一笑,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  1996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他们的出镜记者,但我觉得,这和我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文化行业,我去美国的时候就知道我肯定会回来的。  1998年,我剪短了头发,去了凤凰卫视,开始做《杨澜工作室》。  我采访的第一个人物就是王
期刊
我们家位于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对面。我们把楼上的房间出租给来医院就诊的病人,楼下的则留给自己居住。  一个夏天的傍晚,我正忙着为家人准备晚餐。突然,门铃响了起来,外面站着一位瘦小的驼背老人,最为骇人的是那张脸,红肿而严重不对称。然而,他的声音却很和蔼友善,他说:“晚上好,太太。我来这里看看有没有房间出租,我只住一个晚上。我从东海岸来此求医,回去的公车要明早才有。”  他从中午就开始找住的地方,可是
期刊
你有真正的朋友吗?那个你可以跟TA分享一切秘密,长时间呆在一起却毫无倦意,在你身边欣赏你,陪伴你,永远为你打气的人。每个人一生中至少都应该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很高兴我们有缘能识于年少,用友谊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回首往昔,我们有很多关于这份情谊的心里话要说。  奥利维亚如是说:  十年前,我家刚搬到埃米斯堡,卡罗琳就住在我家对面。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正和姐姐在后院玩耍。我们很快就熟悉起来,一起做那
期刊
  
期刊
约翰·卡尔文·柯立芝(1923—1929年任美国总统),发现他的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 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你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处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好奇地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样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