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情感对历史文化街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感知价值和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

来源 :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ncom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本研究从怀旧情感出发,以感知价值和地方依恋为中介变量,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制,以广州市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34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游客怀旧情感并未对其环境责任行为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②游客怀旧情感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通过“怀旧情感→地方依恋→环境责任行为”和“怀旧情感→感知价值→地方依恋→环境责任行为”两条间接路径实现;③感知价值在怀旧情感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不存在单独中介效应.研究对历史文化型旅游地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进行有益探讨,并为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卫生环境提供了有意义的管理建议.
其他文献
通过多理论思辨,本文认为地方感理论研究中,不同流派之间存在的三对矛盾:流动性与在地性的矛盾,历时性与即时性的矛盾,个体经验与集体意识的矛盾.为调和这三对矛盾,本文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即地方感的心象运动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心象与心象运动的概念;②心象运动的认识论;③心象运动论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些理论探索,提出地方感研究的新路径,为城市政府的社区管治、提升居民的归属感提供政策参考.
20世纪70年代,法国传统政治史研究面对年鉴学派的挑战陷入巨大危机.在此关头,索邦大学中世纪史教授贝尔纳·葛内结合当时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新发展,提出研究法国中世纪晚期政治史的新框架.他认为,新的政治史研究应当超越事件与人物,关注权力的演变和结构.政治史研究具有四个层次:社会基础、空间框架、政治行动和政治心态.其中,政治心态史又涵盖公共舆论、政治宣传、民族情感、政治观念等方面的研究.葛内在80年代以后转向中世纪晚期史学史研究,将其视为公共舆论和民族记忆研究的重要途径.在其影响下,戈瓦尔等人以各自出色的作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叙事主义”成为一股颇具声势的学术研究思潮,取代“分析的历史哲学”,占据了历史哲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但在过去的几年中,“叙事主义”的理论热潮逐渐消退,现已不再是学界争相讨论的焦点问题,一批学者开始尝试探寻新的研究议题.乔尼-马蒂·库卡宁明确提出历史哲学应走出“叙事主义”的研究路径,迈向一个再度创新的阶段,即“后叙事主义”阶段.“后叙事主义”的“后”,并不表示对“叙事主义”的全然摒弃,它对“叙事主义”的某些理念有所继承,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在此基础上建立和阐发新的理论观点.
现代化研究既要说明世界现代化的共同趋势,也要明察其中的多样性、差异性,总结出具有解释功能的、符合历史真实的现代化理论.历史学领域的现代化研究吸收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的术语概念、理论架构和研究方法,同时也可以为史学其他分支的发展提供借鉴.现代化研究对即时进程的现实关怀,也符合中国学术经世致用的传统.现代化研究有利于史学发展和繁荣.
近20年来,学生化现象呈全球化趋势,与城市空间交互密切.西方城市地理学界最早关注学生化现象,并系统建构学生化理论.约10年前,该理论被引入中国,开始了本土化研究.鉴于助推学生化理论中国本土化建构的研究仍较少,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西方学生化现象及其理论建构的时代背景,阐释了针对学生化理论本土化思考的必要性及意义.随后,通过梳理西方学生化理论建构及其本土化研究,思考了中西方共同关注的理论焦点和研究理论框架,以及对研究中国学生化可能有益的研究方法.最后,文章探讨了基于中国国情的学生化概念界定思考的重要性.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的持续参与直接影响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文章基于心理契约理论视角,考察居民感知社区关爱对社区持续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心理契约感的中介效应.结果 表明:①感知社区关爱对社区持续参与旅游发展具有正向影响;②经济关爱和制度关爱正向影响交易型心理契约感,关系关爱和制度关爱正向影响关系型心理契约感;③心理契约感正向影响社区持续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社区关爱、心理契约感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研究,也为旅游社区治理提供了建议.
张广智主编的《近代以来中外史学交流史》以新的视角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外史学交流史的学科体系,①并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立场出发,对19世纪以来的中外史学交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评述,是当代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rn一、从西方史学史到中外史学交流史rn改革开放以来,张广智一直致力于西方史学史的学科建设,不断推出新版本的西方史学史教材和相关著作,主编了我国首部多卷本《西方史学通史》.在充实完善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同时,他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外史学交流史的研究.
期刊
唐代史学在广泛汲取前代史学精华的同时,又注入了时代活力,呈现出反思、总结与创新的特点.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唐初史家不仅承继了前代正史编纂的优良传统,而且从制度、观念与方法等层面破解了正史编纂中的诸多难题,为后世正史的编纂树立了新典范;二是杜佑注重从现实出发,借鉴历代典志编纂的范式,同时融入时代的思考,表现出对历代典志的融合、创造与超越,开辟了影响深远的典制体史学新格局;三是刘知幾撰述《史通》,自觉总结传统史学中的“实录”精神,反思批判阻碍史学发展的因素,为唐以后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唐代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远程医疗等数字经济业态的发展,促使学者们重新重视“数字鸿沟”现象,探讨“数字不平等”和“社会不平等”的相互影响.文章以北京5个典型城中村为调研地,发现:移动互联网发展,4G网络普及和国产智能手机崛起缩小了城中村居民在设备接入上的鸿沟,但其上网技能还受到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影响.产生“数字鸿沟”的传统因素如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仍然在起作用,一些新的因素如户籍、网龄、上网时长催化了其在网络内容利用上的差异,社会结构分层同样嵌入到其网络产品和内容选择中.研究加深了
21世纪以来,信息通讯技术(ICT)的飞速发展对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居民日常活动时空特征的重构.本研究利用北京城中村居民问卷调查数据,探究ICT影响下的城中村女性居民的活动空间.首先,通过归纳城中村女性居民网络活动特征,发现具有年轻、未在婚姻关系内、受教育水平高、经济状况较好等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女性是进行上网活动的主体人群.其次,运用计量模型探究ICT影响下的城中村女性居民的活动空间,发现ICT不是居住空间选择的影响因素但能减小女性休闲娱乐活动空间的制约.此外,网络购物对实体购物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