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教学即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在新课程改革
之际,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精巧设问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倡导"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有效教学即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
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谓"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
者必须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应该做
到:
一、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
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有
效教学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
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在情境的作用下,学生很易于将自己移入所感知的对象
,产生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正是利用学生这种最可宝贵的特点,运用移情原理,使学生的情感、心理与充
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氛围发生共鸣,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促使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
获得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教学中,没有太多赤裸裸的教导,有的是蕴藏在情景交融中的体验;没有太多生
硬的强迫和灌输,有的是情感的相通和意义的自然生成;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有的是彰显个性的自由。
因此,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推动问题讨论的顺利进行
,改变"满堂灌"或"满堂问"的不良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历史新情境中去学习、去探究、去感悟
。
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景类,与"概括"、"评价"、历史时空相对应。
为什么这么"概括"、这么"评价",而不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就可以编拟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二
是角色情景类,与历史人物、历史时空相对应。历史人物为什么只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他本人到底想
怎么做? 这就可以创设出角色情景;三是事件情景类,与历史事件(现象) 、历史时空相对应。这个历史
事件为什么发生?发生之后为什么只能是这种样子? 这就可以创设事件情景。四是文物情景类,与历史时空
、文化史等相对应。这样的遗址,这样的器物,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雕刻,这样的绘画等,古人们将如何
生活、如何使用、如何创造? 这就可以创设文物情景。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
极性的高低,成为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呢?
㈠、突出学习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是自己制定和
选择的,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这一学习观提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允
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我理想来选择有关学习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普通高中歷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
的选择空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其中选修部分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旨在进
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应该说这种突出学习内容选择
性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组织学习
,真正对历史产生兴趣,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从中摸索到学习方法。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保持学习兴趣的
动力,抢答问题、课堂辩论、自编自演历史短剧等活动是比较好的适宜大家参与的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
的问题,教师不但要多多提供材料,还要在方法上提供指导,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习惯。
㈡、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滕豪斯倡导"过程原则",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以
足够的活动空间,并且认为: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
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是学生行为的主宰者、控制者,而是学生
的学习伙伴、学生行为的引导者。课程开发与实施也离不开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因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先请学生根
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自行分组,并在教材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找到一个大家都有一定兴趣的课
题进行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能够在固定的小组内通过互相交流了解各 个组员的兴趣特长,并且深入了解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一起共同完成学
习任务。这种做法能够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完成合作学习中的一部分任务,使他们感
觉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己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学之道,学习兴
趣增强,团体协作意识得到提高。
㈢、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与检测,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扬长避短,用自己的优势来解决问题,因而,在作业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学
生能力的不同,鼓励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完成作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有些学生想象丰富,又
喜欢画画,就可以鼓励他们画一些历史漫画,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以达到巩固历史知识和加强
历史认识的目的。下面这两幅作品就是学生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一些历史现象的独特理解。
此外,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地完成对知
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想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对各种知识点进行记忆。如,布置灵活的作
业,让学生用诗歌、口诀、猜谜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以加强记忆。
三、以精巧设问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一旦懂得兴趣只是从内部强烈地
认识到有一股要外溢的精力,教师就应该把教学和学生的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机敏地吸引学生的兴
趣。"①教师的幽默语言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由于其时效性有限,效果不长久。新课程改革强调
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的养成, 我认为:其关键應在一个"疑"字。"思维自惊奇而开始的"
。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这就要求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波涛迭起,教师应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
置上,让学生随历史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分析出历史发
展的逻辑过程和因果关系。 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组成问题的阶梯, 创设一个个矛盾。而疑应设何处?
一般说来, 疑应设在讲课的开头, 或讲课的重难点, 或讲课的衔接处, 或讲课的结尾, 以及教材易使人乏
味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之际,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精巧设问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倡导"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有效教学即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
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所谓"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
者必须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应该做
到:
一、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
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有
效教学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
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在情境的作用下,学生很易于将自己移入所感知的对象
,产生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正是利用学生这种最可宝贵的特点,运用移情原理,使学生的情感、心理与充
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氛围发生共鸣,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促使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
获得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教学中,没有太多赤裸裸的教导,有的是蕴藏在情景交融中的体验;没有太多生
硬的强迫和灌输,有的是情感的相通和意义的自然生成;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有的是彰显个性的自由。
因此,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推动问题讨论的顺利进行
,改变"满堂灌"或"满堂问"的不良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历史新情境中去学习、去探究、去感悟
。
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景类,与"概括"、"评价"、历史时空相对应。
为什么这么"概括"、这么"评价",而不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就可以编拟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二
是角色情景类,与历史人物、历史时空相对应。历史人物为什么只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他本人到底想
怎么做? 这就可以创设出角色情景;三是事件情景类,与历史事件(现象) 、历史时空相对应。这个历史
事件为什么发生?发生之后为什么只能是这种样子? 这就可以创设事件情景。四是文物情景类,与历史时空
、文化史等相对应。这样的遗址,这样的器物,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雕刻,这样的绘画等,古人们将如何
生活、如何使用、如何创造? 这就可以创设文物情景。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这样的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
极性的高低,成为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呢?
㈠、突出学习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的事,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是自己制定和
选择的,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这一学习观提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允
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我理想来选择有关学习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普通高中歷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
的选择空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其中选修部分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旨在进
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应该说这种突出学习内容选择
性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组织学习
,真正对历史产生兴趣,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从中摸索到学习方法。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保持学习兴趣的
动力,抢答问题、课堂辩论、自编自演历史短剧等活动是比较好的适宜大家参与的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
的问题,教师不但要多多提供材料,还要在方法上提供指导,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习惯。
㈡、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滕豪斯倡导"过程原则",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以
足够的活动空间,并且认为: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
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是学生行为的主宰者、控制者,而是学生
的学习伙伴、学生行为的引导者。课程开发与实施也离不开学生的合作学习。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因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先请学生根
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自行分组,并在教材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找到一个大家都有一定兴趣的课
题进行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展示。学生能够在固定的小组内通过互相交流了解各 个组员的兴趣特长,并且深入了解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一起共同完成学
习任务。这种做法能够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完成合作学习中的一部分任务,使他们感
觉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己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学之道,学习兴
趣增强,团体协作意识得到提高。
㈢、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与检测,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扬长避短,用自己的优势来解决问题,因而,在作业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学
生能力的不同,鼓励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完成作业,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有些学生想象丰富,又
喜欢画画,就可以鼓励他们画一些历史漫画,来表达自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以达到巩固历史知识和加强
历史认识的目的。下面这两幅作品就是学生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一些历史现象的独特理解。
此外,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地完成对知
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想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对各种知识点进行记忆。如,布置灵活的作
业,让学生用诗歌、口诀、猜谜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以加强记忆。
三、以精巧设问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一旦懂得兴趣只是从内部强烈地
认识到有一股要外溢的精力,教师就应该把教学和学生的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机敏地吸引学生的兴
趣。"①教师的幽默语言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由于其时效性有限,效果不长久。新课程改革强调
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的养成, 我认为:其关键應在一个"疑"字。"思维自惊奇而开始的"
。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这就要求
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波涛迭起,教师应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
置上,让学生随历史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分析出历史发
展的逻辑过程和因果关系。 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 组成问题的阶梯, 创设一个个矛盾。而疑应设何处?
一般说来, 疑应设在讲课的开头, 或讲课的重难点, 或讲课的衔接处, 或讲课的结尾, 以及教材易使人乏
味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