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他们代替了母亲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x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去世后,去舅舅家拜年成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每年春节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我家在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那敏村,舅舅家在田东县朔良镇元色村,两地相距近二十里路,沿着灵岐河溯流而上,步行大约需要两个小时。
  母亲有七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三,上有一个大哥、一个孪生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在四姊妹中,数母亲嫁得最远,孩子最多,生活最艰苦。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贫穷让母亲很卑微,她总是小心翼翼地行事,从不敢大声说话,也不敢与人争执,像寿龟一样坚忍着过日子。
  小时候,母亲并不怎么爱带我们去舅舅家拜年,原因是路途太远,更重要的是家里太寒碜,连一挂猪肉也没有。我们也很知趣,年初二吃过早饭,便由母亲一个人回娘家。现在想起来,那些年回娘家的路上,母亲一定很孤单、失落、凄凉……
  因为我们家太穷,曾经有一段时间,舅舅、小姨他们都极少跟我们家来往,甚至偶有路过,他们也不进我们家。母亲心里颇有怨恨,觉得娘家人太不近人情。但血浓于水,只要舅舅家有什么事,父亲和母亲总是要去的。
  孪生姊妹孪生命。兄弟姐妹中,母亲和姨妈家境相似,同病相怜,感情最好,所以我们两家往来也最频繁。姨妈和母亲不仅长得像,而且她也真心爱我们,所以我们都把姨妈当亲妈一样看待。记忆中,弟妹们小时候见到姨妈,常常扑进姨妈怀里撒娇……每每这时,母亲脸上便露出自然而灿烂的笑容。
  是啊,人这一生,还有什么比亲人之间的不离不弃、相亲相爱更能慰藉人心?
  俗话说,天大地大舅舅最大。所以不管有礼还是没礼,不管母亲有什么怨言,拜年总是要去的。
  舅舅家在灵岐河的岸上。肥美的灵岐河,两岸翠竹一排又一排。每次走到舅舅家对面的码头,我们就大声叫喊:“舅舅,我们来了,快过来给我们渡船——”声音回响在碧绿的河面,正在喝酒的舅舅听见喊叫声,走出前门,大声回应:“来啦,来啦!”不一会儿,就见舅舅拿着船桨,快步走到码头边,跳上停靠在岸边的木船,转眼间,就轻盈盈地划到我们跟前了……
  我有三个舅舅,大舅在我念大学期间骑马不慎摔成重伤,早早就走了;二舅和小舅孩子多、生活压力大,各有各的脾气。我们有很多老表,有些老表我至今一直叫不出名字,分不清谁谁是哪家人……
  我两个小姨虽然都嫁在娘家附近,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母亲跟她们一年也没见上几面。因为陌生,所以在我的印象里,二姨、小姨她们离我们家很遥远。
  我工作后,我们家的境况开始改善。母亲也因此渐渐释怀,不再计较娘家人曾经的种种不是。从那时起,舅舅和阿姨们来我家的次数也渐渐多起来。看到娘家人来,母亲一脸的幸福。晚上睡觉时,床铺再挤,几个姊妹也要睡一铺,东家长西家短,叽叽喳喳地聊个没完。母亲晚年身体不便,每到春节,阿姨们还结伴到我们家过节。亲戚亲戚,往来多了,就亲上加亲;往来少了,自然就疏远。欣慰的是,母亲在她的有生之年,终于把姊妹间的怨恨放下,取而代之的是恋恋不舍的手足之情。
  母亲是在2014年的冬至离开我们的。送走母亲的那天清晨,舅舅家来了很多人,他们一排排地跪在地上,前面的供桌上,擺放着他们带来的一个鸡蛋,鸡蛋一敲,蛋黄轻盈盈地滑落到碗里……这是娘家人送母亲的最后一个仪式。在娘家人的注目下,燃烧的蜡烛照亮了黎明,母亲被乡亲们簇拥着抬往村庄边的山坡上,回归大地,母亲完成了生命的旅程,森林成了她永远的家……
  从此,舅舅、阿姨们就代替了母亲,成了延续我们和母亲的情感纽带。这些面孔,像母亲又不是母亲,他们木讷迟钝、沧桑粗糙,甚至迂腐,但朴实亲切。看到他们,就仿佛看到了我的母亲;看到他们,我们就找到了亲近的密码,可以喋喋不休,可以说一些只有我们知道的陈年轶事,甚至说到某块田地、某块菜园,也可以找到跟母亲有关的话题。
  过去因各种原因,我们六兄弟姐妹很少能一起去舅舅家。母亲去世后,每年春节,我们不仅一起去,还把我们的孩子也一起带去。也是最近几年去舅舅家拜年时,我也去了两个小姨家。看到我们,阿姨们自然高兴不已,逢人便说:“嗫,这是我二姐的孩子,从遥远的巴马来……”俗话说人脉长过树根,是啊,因为血缘相通,无论相隔多远,亲戚永远是亲戚。母亲要是在天有知,知道我们能代她来看看她的两个妹妹,她不知该有多高兴。
  人活在世上,不外乎一个“情”字。当亲人在时,我们往往感觉一切无所谓,可有可无;唯有失去时,我们才觉得亲情可贵,再多的金钱也换不回。
  心有灵犀,刚写到这里,就接到舅舅的电话,他一遍又一遍叮嘱:“春节准备到了,记得回来哟?”
  “放心,舅舅,我们一定去的!”我也一遍又一遍地回答。
  在我们看来,母亲走后,舅舅们就代替了母亲。而在舅舅们心里,我们何尝不是代替了母亲,看到我们,他们就看到了母亲,我们在母亲就在,我们笑母亲就笑,我们幸福母亲也跟着幸福,一个都不少,就好像一切都没改变过一样……
  作者简介:陆寿青,壮族,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人。现供职于广西法治日报社,获新闻奖若干,先后被评为全国省级法治报业先进工作者、全国省级法治报业十佳新闻工作者。
其他文献
天气渐渐地热了,七月节也越来越近了,地处桂东南东龙镇的壮家人又要开始忙活做粑吞了。  这壮家“粑吞”在有些地方也叫“粑淋”,就是外层用糯米做成的糯米粑皮、里面是精美菜馅的一种特色美食。东龙的一些客家人管这叫“板”,粤语方言叫“饽”,普通话叫“水馍”。这可是我们东龙壮家有名的小吃之一。  每年,从端午节,六月初六,七夕节,农历七月十三、十四,农历八月十五,直到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几个节日都是大家开心做
期刊
翱翔雄鹰爱蓝天,游水鱼儿爱清泉;  壮家爱把山歌唱,唱起山歌心里甜。  唱起山歌心里甜,三姐歌谣传千年;  秋唱丰收春播种,八一又把赞歌编。  八一又把赞歌编,别样山歌不唱先;  建军佳节把歌唱,赞美三军唱连连。  坦克大炮核武器,火箭导弹无人机;  有了强军来保护,试问谁人还敢欺。  中国陆军真好样,世界公认实力强;  科学思想做指导,先进武器来武装。  蛟龙潜艇下深海,航空母舰开出来;  强大
期刊
“四周青嶂合,一路绿荫稠。凉风生六月,炎暑似新秋。”这首古诗写的是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奔屯。目前古奔依然是一片未被商业化的原始村寨田园景色,仿佛是天上遗落在人间的一片净土,有着原始纯粹的自然景观和独特迷人的传统文化。2019年12月古奔屯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镶嵌在千山万壑的古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古寨瑶王生养了三位公子。有一天,三位调皮的公子跑到离家
期刊
竹园是一座村庄的名字。  竹园大部分被竹子包围,曲径通幽,有时矜寂清冷,有时热闹非凡。竹园像一个婀娜多姿的女子,守着一座与郁郁葱葱的松树和尤加利树意气相投的山,守着一口古井,守着几棵象征着无比神力的榕树,守着一条蜿蜒叮咚的小溪,还有十来户刘姓和林姓的人家,以及一口与云彩树影、山光倒影无比融洽的碧绿透亮的池塘。它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晓耕翻露草是无限的宁谧,星月掩映云朣朦更是竹园这座村庄的初心情怀。 
期刊
弄巴森维  此行,我带着老田和老何回到故乡采风,直奔神秘的弄巴森维。弄巴森维,是侗语,汉语意为水牛骨岭。弄巴森维,坐落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隆基拉维山脉,为越城岭、雪峰山和苗岭山脉过渡地段的最高峰,俗称“三省坡”。自古以来,族人围绕着这条山岭繁衍生息,成为一支至今保存着鲜明特性的族群。相传,先祖因逃避战乱而迁徙到此,踏入深山老林,开荒拓田,与野兽争抢地盘,终成这块土地的主人。遗憾的是族人有
期刊
一  像电闪雷鸣瞬间击中大地一样,第一次来到宁明,我便被花山岩画深深震撼:数千个赭红色的人像物像,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生动场面,或欢歌狂舞,或行军狩猎,或花前月下,或大江行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千百年来跃然于左江两岸很多烛白色的峭崖壁上,默默地诉说着一支南方民族的信仰和历史。目睹着岩画,我仿佛走进远古的神话境地,并对此充满着挚爱和敬畏。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耀达河段,有一座高约250米的石山
期刊
在记忆深处,一种声音响起时,年味便浓浓地散开——那是猪叫的声音。  每年的腊月下旬,各个瑶寨的猪叫声此起彼伏。  杀猪过年。庄重、喜庆。  每家每户杀一头猪过年,是瑶山人家过年的头等大事。再穷,也要养一头猪留着过年时杀。这种习俗延续至今。  小时候的印象极其深刻。腊月二十五六,天刚放亮,被窝里暖暖的,我赖着不起床,天南地北地想着什么,突然听到猪嗷嗷叫,急忙起床,跑到门口土坪上,便看见大人们都在忙着
期刊
临近春节,我接到了我负责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大哥的电话,他想让我给他的新房写春联。  杨大哥家有四口人,因病致贫,老家房子倒塌没有能力重建。为了安顿全家和方便儿子在镇上读初中,近几年,他们在明亮镇亭亮街上租房子住。经过落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政策,他享受到人均25平方米共100平方米的安置房。经过一番简单装修后便拎包入住了。  安置地近县城,由于经常入户扶贫,知道杨大哥住哪一栋哪一单元哪一户,我
期刊
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素来重视“五谷丰登”等文化的积淀与转化。五谷者,一种说法指“稻、黍、稷、麦、豆”,此五谷正好构成了中华大地农业的基种,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粮。  南宁市陈东村有一出古傩戏《大酬雷》,按四季的时序编排,表现陈家先人历尽一年的辛劳终获丰收,但不忘记大自然的馈赠和对祖先的怀念举行“大酬宴”,祭天拜地,表达了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古人对过新年十分重视,他们用一年的耕耘去迎接新年的到来
期刊
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已经有人在朋友圈或闲聊中讨论怎么过年、要到哪里游玩、国内游还是出国游等方面的话题,大家的心情自然是非常愉悦的。面对即将来临的新年,我心里却颇不平静,思绪飞到了二三十年前的青少年时代,飞到了生我养我的乡下,飞到了日渐衰老的父母身边,回想起记忆深处那段割舍不断的往事……  相信在如今许多人的记忆中,过年都是一件美好快乐的事情,不但不用工作上学,可以大吃大喝,还有利市可拿;而在我的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