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学生作,教师改”,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是费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
  1 注重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如何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呢?
  首先,每次习作,我都能坚持与学生一起写作,并在班级朗读,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亲自写作的举动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也能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自改作文的兴趣。
  其次,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如“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更加完美,还能让语言文字真正放射出迷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感受,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最后,教师还应给学生自改作文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将初稿当堂自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交换稿子互相批改,再让作者和读者反复品读、比较,感受自改与互改作文带来的喜悦。
  2 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的习惯,不仅可以使学生写出质量更好的作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办事严肃认真、有责任感的好品质。修改学生的作文,不如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每次作文后,教师应认真地把学生的作文阅读一遍,找出学生中带有普遍性或有代表性的习作,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如何修改?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共同探究修改作文的方法。
  2.1 一般先要求学生把文章阅读两遍,看哪些句子不通顺,哪些词用得不准确,及时加以改正。其次是要整体认识。在读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作文的整体要求出发,看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中心是否突出,重点部分是否详写,段落是否清楚。文章整体修改后,再看文章的标点是否正确,详略是否得当,首尾是否照应,语言是否精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出修改作文的方法步骤。
  2.2 集体评改法。先印发1~2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由教师逐段引导学生集体评议其优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可取之处和最佳的修改策略。
  3 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对于学生自改能力的优化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3.2 由扶到放,让学生会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修改习作的能力,教师还得注重“扶”与“放”的结合。在学生具有了初步的修改知识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改练习,要求每篇习作先让学生自己“找朋友”、“结对子”,自由结合成一个个小团体,按学生的习作水平高低合理搭配。对每篇作文先展开讨论,要求学生找出不足。等互改完后,再将文稿换回自己手里,进行自改。此时,自改不仅可对照同学的改文学习到好的修改方法,得到好的修改结果,而且也再次锻炼了自己修改的能力。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一样,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过程。随着学生自改能力的逐步提高,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步骤:①读,先通读习作几遍,通过读来发现问题;②想,想想语句是否通顺,存在哪些问题,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③改,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初步修改后还要再读、再改,直到满意为止。每节课在学生修改后,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修改方法,为知识迁移,自改习作做准备。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本人。”因此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己修改习作。
  总之,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当然,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有一个计划,需要确定好各年级的修改目标,要求标准,并加以长时间的训练积累。学生学会了如何修改作文,他们的作文水平一定能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新课程的实话中,教师是直接的参与者,老师一定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放下“架子”走向学生,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自觉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
期刊
【摘 要】 在钢琴教学和演奏活动中,演奏的技术和技巧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对钢琴演奏中的作用和影响。成功的钢琴演奏应是两者的完美结合。然而,钢琴演奏中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也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艰苦训练才能协调好的过程。如何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技能、技巧的训练当中,使学生能正确对待演出(或考试)时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并能相应进行心理调控,还有待加强
期刊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但农村小学和城市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这些都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
期刊
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沉闷单调,枯燥无味,缺乏活力生气,难于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势呢?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学生教“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算“活”呢?
期刊
【摘 要】 探究学习及其必要性:①利用教学手段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②调配好探究小组; ③确定好探究时机:a.寻找规律时;b.比较判断时;c.突破难点时;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⑤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信心。  【关键词】 培养 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性,是就学习行为自身的性质而言的,关键看对学习材料的处理或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倡导探究学习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要面对学习课题时强烈的求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教学任务,课程标准要求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这任务的实施就要通过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
期刊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本文从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加强思维训练等方面,来培养初中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培养 创新 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六个核心概念
期刊
常常会听见有些老师这样说:“语文成绩主要靠学生素质,平常教学中学生学与不学,老师抓与不抓,教学结果都没有什么两样。学语文还不如让学生多用点时间学英语和数学。”这话表面听来挺有道理,其实是极不正确的。因为在教学中如果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其实提高成绩并非想像的那么难。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教会学生方法,使学生能自学  《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
期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眼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少教师又深感
期刊
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整体构思开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分离。因此,合理课堂教学设计由为重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它能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恰当使用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  1 课开始部分力求引导得法、引人入胜  课开始部分,一般指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两个部分。课开始部分的成功与否常常影响整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