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寨悠歌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ai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从新圩镇镇区出发,沿蜿蜒的山间公路盘旋上行,地势渐高,不到20分钟就来到海拔400多米处的官畲村口,若隐若现掩映在奇木异卉中的农舍渐次扑入眼帘,若有若无渗透在温润空气中的茶香钻入鼻孔,抑扬顿挫回荡在空旷山谷中的山歌开始飘入耳廓,谁能抵挡这视觉、嗅觉和听觉同时对人多个感官的全面撩拨。
  这个民族特色村寨隐藏在深山老林中,不肯轻易示人,一旦呈现在世人面前,就以它那特色鲜明、魅力无穷的靓容牢牢地吸引人、深深地陶醉人。记得我第一次到官畲村,刚与它打个照面,就被它震撼了。车到村口,我听到村里传来悦耳的山歌,虽然听不懂用畲族语言唱的是什么意思,但那悠扬婉转的旋律不但飘进耳廓,而且已经飘进心窝。一下车我就急匆匆地想循着歌声去见识歌唱者。听人说,现在山民正在村子里唱山歌,走进村里就能看到演唱的场面。我沿着建在悬崖的栈道曲折前行。栈道是观赏官畲村容村貌最好的地方,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半山腰间高低错落、浓淡有致的农舍民居与繁盛茂密、绿意盎然的树木相互映衬,宛如一幅世外桃源的精美画卷。我一边走,一边看风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断按下相机的快门。那天游客又特别多,栈道挤挤拥拥,几百米栈道我竟走了近半个小时。待我穿过文化长廊,来到凤凰台前,畲家山歌的演唱已经结束,极具民族特色的畲家舞蹈正在进行,也已经接近尾声。不过,这也好,虽然没能见识山歌演唱者,却让我有机会拍了几张畲家舞蹈的照片,也是很值的。
  真是与众不同的畲族村寨!
  “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畲族是中国南方游耕民族。1000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
  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195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据统计,目前全国有畲族人口70多万人。漳州全市有畲族人口5.8万人,居福建全省第二位。
  我们来到的这个畲族村寨则有300多年历史,当年他们从汰内溪汇入九龙江北溪的地方溯流而上,找到这样一个风水宝地,在这里繁衍生息。冬去春来,斗转星移,这样一晃就是350个春夏秋冬。“畲”字是一个非常草根的字眼,浑身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而这个官畲村的村名为什么在“畲”字前面有一个“官”字,难道真的是傍上“官”了吗?一个村民告诉我,这有一个传说,说是当年先人来这里,看到这深山老林中有一处山凹形如田螺,是安居立业的好地方,这里已有一位汉族人居住在这里,但因为这个汉人科举金榜题名正要到漳州城里当官去,于是就落落大方地把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让给他们。一群畲族人在这里定居了,一个畲族村在这里新生了。因此,这个村子就在“畲”字前面加个“官”字,叫“官畲”。史书无此记载,不过这个旧属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的村寨,村民虽与外界交往不多,但汉畲之间、官民之间相安无事,从未发生过什么纠葛。因此,“官畲”村名由来的传说也就让人无法置疑了。
  从地图上看,官畲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新圩镇东部,在笔架尖山麓南部的高山半岭之地,东与华山村接壤,西与新圩村交界,北与华丰镇芹岭村接壤,至笔架尖约4公里,南与黄枣村交界,距新圩镇约10公里,距华安县城约20公里。全村80多户400多人,多姓蓝、钟、雷,分成4个村民小组,拥有山地面积2.6万亩,林地2.4万亩,耕地1850亩,地盘不小。
  因为官畲地处山凹中,人烟稀少,过去防范野兽和匪盗的侵扰成为村寨的头等大事。早年,他们曾把整个村子都用篱笆围起来,有的地方还围了两重,连出入的门也做成自动关闭式的,进出自动关闭式的门需要特别小心,一不小心后脚跟就会被卡住。村寨两边各有一座两层楼,建筑较高、视野较广,遇有匪盗,村民们都各自锁好家门,然后逃进这两座寨楼,准备防御和抵抗。寨楼的四面都留有枪眼,用于向村外瞭望和火药枪射击。竹篱笆是官畲村防御匪盗和野兽的一个特色。
  也因為生活生产环境相对封闭,较少受外界的干扰、渗透,这里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畲族语言,没有受到其他语言的同化,而且保持着不少独特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如请火、踩火、打枪担、娶新娘、砍柴舞、畲歌对唱等。在一年一度的“请火节”民俗活动中,全村80多户村民们都穿上传统服饰,村里自己组织的鞭炮队、鼓乐手和旗杖队抬着神像在村道上巡游,到山头上祈求上天赐火,采集火种,祈祷新的一年畲乡红红火火、五谷丰登。
  村民告诉我们:过去,唱山歌是畲民最常见、最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无论男女老少,每个畲民都会唱山歌。田间地头总能听到畲民们激情四射的歌声。畲族山歌即景抒情,随题应答,内容既有对祖先的缅怀,更有对爱情、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的述说和讴歌:“蝴蝶成双翅膀翘,彩带一条束郎腰。太短娘女接上织,太长连(姑)娘一起绕。”“黄蜂来此坐厅头,人人叫我起歌头,起介歌头囵囵转,大细男女尽行透……”如今,畲家民歌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原来有许多畲族歌手,但现在许多年轻村民受时尚影响,常唱的是流行歌曲。随着老一辈畲民的老去,会唱畲歌的人越来越少。不少村民和有识之士强烈呼吁传承畲族山歌。有一位叫蓝贤的八旬村民潜心收集资料,于2007年整理出版《畲家民歌》,最近又整理出《畲家民歌续集》。现在,镇里的小学组织学生每周学唱畲歌,官畲村有些年轻村民也利用晚间在新建的凤凰台学唱畲歌。年届而立之年的村民蓝发明虚心向老一辈歌手学唱畲歌,如今已成为畲寨后起的知名畲族民歌手。我不知道我第一次到官畲村口听到的畲族山歌是谁唱的,但我相信这一定是官畲村民唱的,畲族山歌一定会一代一代传唱下去。
  对于一般的旅游者来说,这个畲族村寨的民族特色其实在村里随处可以观察到,随处可以体验到。在崇敬祖先的传统村落,祠堂是全村的核心建筑。官畲村里的开基祖祠堂前面有一个水池,池中摆着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据说里面还保存着祖上传下来的22幅民族图腾,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不肯轻易展示出来。我虽然没能亲眼鉴赏,但我理解村民对祖传文物珍惜和呵护。   站在入村栈道观赏山村美景,是每一个游客来此的必修功课。尤其是栈道中段的文化长廊,12块圆匾图文并茂,生动地诠释了畲族的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在这里既可以斜倚在靠椅上稍作休息,也可以凭栏观赏对面山腰星星点点的农舍和层层叠叠的梯田。文化长廊内侧的小广场中心是忠勇王的高大雕像,这位畲族始祖也被称为盘瓠王,手拄龙杖威严地镇守着这个美丽的村寨,雕像两侧各有两根铜柱,镌刻着畲族特有的神秘图腾,代表蓝雷钟盘四大姓氏。
  凤凰台是整个村寨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建在山崖上,面朝碧山宫,台前一片开阔地,可以容纳成百上千村民和游客观看演出或开展活动。一棵据说树龄300岁的桂花树见证了官畲村的沧桑岁月、官畲人的打拼历程,树下石凳石桌可供村民和游客休憩泡茶聊天。在最近的一次采风中,我在老桂花树下拍了许多穿着漂亮民族服饰的村民的生活照,让人很是振奋。辽阔苍穹下耸入云天的龙头杖与宏伟气派的凤凰台遥相呼应,让人感受到畲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镶嵌在民居屋顶的椭圆形族标“双凤朝阳”据说是官畲村首创的,让人深刻铭记畲族文化与众不同的特色,现在已经得到广大畲族民众的认可。凤凰台下的畲族文化陈列馆,以众多图片和实物直观地展示着畲族的历史和文化。
  官畲人受到造物的厚爱,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因此对大自然怀着深厚的感恩情结。村里有一项流传几百年的“护林公约”,要求村民自觉保护村寨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村寨后山1200多亩的生态林,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破坏,连入林捡拾干枯树枝也不允许。谁违规就必须把砍伐的树木充公,罚宰一头猪,供全村男女老少吃一餐。300多年来,一代代的官畲人谨守规矩,对生态环境厚爱有加,是闻名远近的省级生态村。
  如果说官畲的“美”首先是大自然的特别恩赐,那么官畲的“富”则更多的是村民们的拼搏结果。官畲人不满足于大自然赐予的美,呵护美、提升美,而且大胆自觉地追求富、實现富,努力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现代与传统融汇的富美乡村。近年来,他们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全村共种植优质铁观音2000多亩,实现人均4亩茶的目标,建起茶叶加工厂87家,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村民们组建畲寨茶叶合作社,注册资本110万元,社员102个。官畲村升级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示范社,村民近10年人均纯收入增长8倍,去年达1.6万元,超过新圩全镇和华安全县的平均水平,家家户户都建起新房。正如山歌里唱的“垅垅茶田青玉阶,片片烟云绕相随”,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的茶香。我们午休的畲寨农佳是一位村民开办的民宿。老板告诉我们:这几年,他们靠种植茶叶、经营茶叶赚了钱,发了家,建了这座四层楼,开起了民宿旅馆。他们开的旅馆正好面对凤凰台、碧山宫、风情广场、文化长廊,可以把村寨的主要景点一览无余,视野开阔,空气新鲜,因此受到游客的特别青睐。每逢节假日,通过电话、网络预订房间的很多。一到旅游旺季,往往要提前十天半个月才能预订得到。这位老板自豪地说,这就是他们实施“种茶富民、旅游兴寨”战略,走“种生态茶叶、办生态旅游”致富路的成果。同行的摄影家伙伴就向这位老板预订:过一段时间要约几位摄影发烧友来这里住几天,拍一些畲寨风景风俗照。
  这个畲族村寨延续着几百年的传奇故事,越来越富,越来越美。“畲族飞歌官畲村,男女对歌是祖传。千年畲歌几十款,连续十暝唱未完。”去过官畲两回,离开多少天了,耳边还回荡着那悦耳动听的畲寨山歌,这从历史深处传来的悠远歌声显得更有历史感,也更有现实感,越发悠远了。
其他文献
风情这种东西,不在肌肤,在骨子里。  但凡有风情的女子,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个回眸一声叹息,都能搅得人心口不安,如石落水潭。  有的女子风情在于妖媚,在于泼辣放浪,在于敢爱敢恨;有的女子风情在于清柔如水,莺歌燕语。她不开口便罢了,一开口你的骨头便酥软了七分,没有招架的力量;有的女子风情在满腹诗书,口吐莲花,她的智慧是三月的春风,让你心情愉悦舒畅;还有一种女子风情在沉静安详,善解人意,她只聆听
期刊
高考快要到了,每年高考中,都有许多考砸的考生。考砸了,是一种意外,这样的事,自古有之。在古代,哪怕你是才子,考砸的人,也是比比皆是。  宋代词坛,柳永可谓是大名鼎鼎。这位才高八斗、风流不羁的狂生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永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父亲叔叔还有两个哥哥都是进士。在这样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柳永,特别热衷科举,年少轻狂的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柳永的词富有真情实感,通俗易唱,所以上到达官贵人
期刊
西汉初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通过张骞两次出使,终于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从那以后,在这条通道上,东方的丝绸制品源源不断输往中亚、西亚,最终抵达遥远的欧洲。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约定俗成的统称。  在中国的版图上,西北的大漠孤烟直和东南的海上生明月
期刊
指点江山,才发现祖国山河之俊美,许许多多山川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各具形状。比如桂林的象鼻山,活脱脱就是一头大象在饮水; 平和灵通的卧佛山,不正是一座惟妙惟肖的佛祖像吗?在众多形状中,据说有一种山状如交椅,中间稍高,两侧山脉呈弧形走向,这就是传说中的交椅山。  在浙江金华市,有一座闻名遐尔的“交椅山”,此山状如交椅,处于三县交界,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
期刊
儿子的老师发来一份表格,要我认真填写,我打开一看,是参评省级书香家庭的方案。我根据自身的情况认真填写,里面需要填写的内容有“月均购书费用”“年均订阅报刊费用”、家庭成员“日均阅读时间”,这些都不难,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就行了。在我们家,我基本上是不看电视的,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捧起书,一本接一本;而我家先生,看得最多的还是电子书,他对于网络文学的认知,让我都不由得产生敬佩之情;至于我儿子,从小也养成了
期刊
季节的嬗变  幼儿园的老师给我读大班的孙子一道周末思考题:请家长与孩子一起看一段秋天的景物片,教孩子观察并表述季节的变化。  这道题确实有点难度。最后,我教孙子记住三句话:天高了,云淡了,树叶掉了。据说,后来老师对我孙子表述的评价是秋空上的云絮般淡淡的一句:还行吧。  我想,季节的变化怎是一个孩童能看懂理会的呢?世间的许多事物,别说孩童,就是似我等历尽沧桑之人,亦非真能看得明白,说得清楚。  季节
期刊
二十年后,同学会相聚榕城。在纷繁的缝隙间,忽的眼睛一亮。  西湖记忆,已如磐石稳稳沉淀于心底。我拿着书,在湖边小路边走边背诵的时光已经过去二十年。  一起逛西湖的人,二十年间,又将何去?  悄悄的溜去西湖吧,可惜心情已如八月的荷,躲过时光利剑,残留许多伤。低矮处有几块光滑平坦的超级大卵石,其中两块相对而置,偏僻处却又有一块似长条凳双人座,也有孤孤单单孑然独处的低矮小石凳。我坐在一块单人石椅子,对面
期刊
碧湖生态园  杨  本想这个难得的周末晚些起床,睡它个够,好好享受一下周末的懒散时光。许是春光的呼唤吧,反倒早早醒来,想赖床已无睡意。真是歹命人啊!我一边感叹一边穿衣起床。可到底做些什么好呢?——对,骑单车到碧湖生态园溜达去!说走就走,我换上运动服,戴好耳机,背上相机,推出单车,踩着音符出发了!这样的“全副武装”,挺酷挺专业的吧?  位于龙文区的碧湖生态园地势开阔,山水相依,草地氤氲,是漳州重要的
期刊
我家的屋顶上建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花园,种着苏铁、凤仙、月桂等各色各样的花草,还有丝瓜、瓠瓜、南瓜、芥菜等的蔬菜。每当闲下来的时候,便来到这个花园,看一看瓜果草木,有时,还举起或大或小的锄头或花剪,劳作修葺一番,以休憩一会疲惫了的身心。  一进花园,一株特大特壮的粉红色的三角梅首先映入眼帘,这枝挺拔开满灿烂花朵的三角梅,给了我赏心悦目的感觉,并马上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想起一件小事和这小事中的一个人。
期刊
傍晚时分,橙红色的太阳徐徐沉入大海。我们这群来自五大洲的华文作家、学者,到文莱参加第六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领略了这个袖珍小国的天然富足,浓郁的伊斯兰风情,还有作为独特旅游资源的热带雨林。  我们购买的机票抬头写着BANDAR SERI BEGAMAN。一位作家误为文莱的名称,同伴告诉他那是该国首都斯里巴加湾——“美丽河流之城”,而文莱的全称BRUNEIDARUSSALAM,“文莱和平之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