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的老郭和打鼓儿的老马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多年前,剃头的老郭和打鼓儿的老马都是我们胡同里的常客。提起当年他们穿大街进胡同,出了这门儿进那院儿的那些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事儿,胡同里的老人真是太熟悉了。
  说剃头的,现在的人都明白,就是理发的。过去北京人也爱管理发叫“推头”或是“铰头”。老辈子北京胡同里大人孩子头发长了,都爱等着“剃头”的来了,就叫进院儿里。大人加上孩子挨着个儿连推带铰的,算是理了发。不讲什么发型,比大街的推头棚子理发店省事又便宜,胡同里的老百姓图的就是一个实惠。
  要说打鼓儿的,现在就得有人不知道了。因为这个行当在北京市面上早就见不着了。那个年代胡同里各家儿的日子都不富裕,免不了赶上手头紧日子接济不上的口儿。这时就把打鼓儿的叫到院子里或是直接进屋,拿出家里想卖的物件儿卖给打鼓儿的,换点钱过日子。大户人家缺钱时也找打鼓儿的,只不过他们卖的物件儿要贵重些。
  乍一听,这打鼓儿的不过就是一个老北京胡同版收废品的。其实不一样。
  现在咱们老百姓卖废品,主要是淘汰清理过日子不用的东西,卖钱不是目的,另外那收废品的也是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差事。而过去老百姓找打鼓儿的卖东西,主要是换钱过日子。打鼓儿的也个个儿都是懂行的主儿,单论业务水平,这收废品的含金量就差得多了去了。
  
  剃头的老郭:
  不光有一手理发的好活儿
  老北京人都知道,剃头的进了胡同从不吆喝,而是一手握着个1尺多长、1寸多宽、外形像大镊子的钢板,另一只手拿着一根不长的钢棍儿用力从钢板中间穿过,就会发出“嗡嗡”响声,招呼人走出院门儿叫住剃头的。一般只要剃头的跟着进了院儿,这买卖就算是做成了。
  剃头人手里“嗡嗡”响的“大镊子”,就是过去北京人说的“唤头”,是剃头人必不可少的“行头”之一。只要胡同里响起唤头的嗡嗡声,人们就知道是剃头的来了。所以唤头还有一个名字叫“报君知”。
  唤头的嗡嗡声既不刺耳又传得很远,经常是从胡同一直传进我们家的三层院子里。现在想起来,当年应该是先听见了唤头的响声之后才认识了剃头的老郭。
  早些时候,剃头的进胡同都是挑着挑儿,一头儿是坐热水用的炭火盆,一头儿是装着理发工具的剃头匣子。后来改成用一块白包袱皮儿包上推头的家什背在肩上。老郭后来也把肩上的挑儿换成了包儿。
  每次老郭来,院里剃头的人都不少。有时候在大门洞,有时在二门道的影壁前头,也有时就在大杏树底下。老郭手脚挺麻利,又爱说话。一边推头,一边就和大人家长里短地聊起来。甭管是给大人剃头刮脸,还是给孩子推个平头,经常是嘴里说着话,手底下活儿一点儿没耽误地就把头剃好了。赶上不爱推头的孩子又哭又闹让大人都没了辙的时候,老郭也从来都不带皱一下眉头,每回都是连哄带吆喝的顺顺当当就给这闹腾孩子理了头。临了准落一个大人孩子都满意。时间一长,胡同的人都爱找老郭推头。只要老郭来了,哪回都是连孩子带大人的一大堆人候着,让老郭在胡同里赚了不少人气儿。
  除了会理发的一手好活儿,老郭还有一样儿活计也让我至今难忘。那年有一天早上起来,我忽然觉得脖子疼得动不了了。我妈说这叫“落枕”,没大事。正好那天老郭来了,我妈说:“等老郭不忙的时候让他给治治,准管事。”我当时刚上小学二年级,怎么也想不明白脖子落枕了为什么要找剃头的。想不到我妈一说,老郭还就没打愣地答应了。我刚坐到凳子上,老郭就连拍带拽地对我的后脖子下了手。一阵阵火辣辣的疼让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老郭的功夫已经施展完了。
  不知是不是老郭的出手管了事,反正第二天我的脖子见好了。后来听我妈说,过去理发店手艺好的大都会些推拿,客人铰了头刮了脸后,顺带再给肩背做做按摩,显示出手艺,客人也觉得舒服,下回保准还来。老郭虽然不过就是串胡同剃头,可论起推拿本事照样不含糊,可见理发手艺也是不一般了。
  从打胡同里听不见唤头的嗡嗡声后,就再没有见过老郭。听我妈说,老郭后来去了理发店,成了正式职工。
  
  打鼓儿的老马:懂行又精明
  和剃头的进胡同打唤头一样,打鼓儿的进了胡同也一样是不吆喝。他们一只手里握着小鼓儿,边走边用另一只手里那根细长有弹性的鼓槌儿敲打小鼓儿,胡同里就会传出清脆的“当儿当儿”声。这是打鼓儿的进了胡同的招牌。过去北京人也有管他们叫“打小鼓儿”的。
  认识老马,也是先听见了胡同里传来一阵“当儿当儿”的小鼓儿声。那天我正在院儿里玩,我妈从屋里出来说:“去瞅瞅,把打鼓儿的叫进来。”我跑出院子正好看见胡同里一个打鼓儿的“当儿当儿”地敲着小鼓儿走过院门口没多远。我喊了一声:“打鼓儿的!”他二话没说就往回走跟我进了院子。只见我妈手里拿着一件旧棉袍,北屋的刘大妈包着一个包袱皮都出来了。我妈说:“老马,看看这棉袍给多少?”那是我第一次认识老马。后来只要老马进院儿,都会听见大家伙儿一声一声地叫着老马,我对老马就更熟悉了。
  老马中等个儿,腰板挺直,一身打扮干净利落。说起话来和老郭一样十足的京味儿而且嗓音洪亮,老是笑呵呵的脸上一双眼睛特有神,比起出一把子力气的老郭自是精明多了。
  老马脾气好又爱说话,给的价钱也不那么“抠儿”,院儿里人有什么东西要卖,就都爱找老马。所以和老郭一样,老马在胡同里也是人气儿倍儿足。
  老马来我们院儿的“工作场所”大都是在院子里那棵大海棠树旁边,因为那儿宽敞。人多的时候,老马干脆找个小板凳坐下,把他那个敲小鼓儿的长棍儿麻利地插到后脖领子里,就开始一件一件打开卖主儿们的包袱皮儿。自然是很少一次成交,通常是几次打价还价,一直到老马往外掏钱,才能算是交易成功。我经常看到有的卖主儿没说两句,拿起包袱皮儿就走。甭问了,这是老马给的价儿“惨”了点儿。也有的时候是老马一边用手把包袱皮儿合上一边说:“那您就找别人吧。”这也不用问,是卖主儿要的价儿“狠”了点儿。所以老马的“工作场地”从来都是热热闹闹。有当场还价儿的,有拿回家琢磨半天又回来的,也有前两天拿回去今儿又拿出来了,更有脾气急的主儿嫌老马给的价儿低,干脆当场就跟老马吵起来的。就像北京人常说的,怎么着也得来回“拉几次抽屉”。可不管是什么样的,老马从来不急,只要你想卖,就保准能让你把东西乖乖卖给他。
  老马也去祖上曾富贵的北屋刘家收一些值钱的物件儿。虽然每回老马从他们家出来时背着的包袱皮儿瞅着没有多鼓,但谁都明白,只要在刘家收上一件儿,就比他在院儿里站上半天儿还挣得多。记得我妈说过:“别以为老马就会收旧衣裳烂板凳,你瞅北屋刘家甭管是砚台、扇子还有字画什么的,哪样能蒙过老马的眼睛?”
  我妈说得没错,老马的眼睛确实厉害。有一天瞅着老马不那么忙,我妈说:“老马,看看我们这个镶石头芯的硬木写字台值多少钱。”老马看了几眼说:“您这个是外面包了一层硬木,里面不是硬木,不值多少钱。”当时我妈还挺不高兴。后来过了几年,这个外表很漂亮的“硬木”写字台果然翘开了外皮,露出了里面黄颜色的木头。这时我已经长大,胡同里也早已见不到老马的身影,想起几年前老马早就给这写字台掌了眼,不由更加佩服老马的眼力。
  50多年过去了,至今仍忘不了当年胡同里唤头的嗡嗡声和小鼓儿的当儿当儿声,更忘不了会一手理发好活儿的老郭和精明懂行的老马。
  我想,要是搁到现在,老郭一定会评上劳模,老马也得是个样样通、懂收藏的行家。您说呢?
  编辑/任 涓woshirenjuan@126.com
其他文献
1958年的一天,西单电报大楼西侧的空地上,十几个背着帆布包的少年摆弄着两火车皮的木料,四五天后,十几块6米多高的大木板被拼接成一个直径4米的圆筒,一个身高不足1.7米的中年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马戏场里笑语喧哗、掌声雷动,孩子们兴奋得直跺脚,大人连连附额称奇、大呼过瘾,全家老小沉浸在共同的欢乐中。在西方,这无疑是家庭其乐融融的经典画面。西方人携家带口观看马戏是司空见惯的事,马戏赐给童年一抹梦幻。  与西方马戏相比,中国马戏实力悬殊。1956年,中国杂技团马戏队的诞生填补了这一空白,“马戏”这种娱乐形式也在中国百姓心中深深扎根。精彩绝伦的视觉效果,大胆奔放的表演风格,人与动物之间独特的沟通
2010年5月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集市启动仪式系列活动之“中国传统文化服饰响宴”在北京国粹苑举行。这场盛宴不仅可以欣赏到别具特色、奔腾欢快的“胡腾胡璇”舞蹈,具有浓
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大家都在算计着怎样用更少的钱过更滋润的日子,甚至连那些整天衣着光鲜的明星们也不例外。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句话对于他们来说,也同样受用。  想不想看看明星们心底的一本账,了解一下他们是怎样持家过日子的?    殷桃:不败家、不虚荣,  我有最朴实的财富观  看殷桃早年的生活照,简单的T恤衫、牛仔裤,一眼看上去像一个邻家女孩,如今再看出名以后的殷桃,生活中依然是一
吃饭就像谈恋爱的比喻俗气无比,可我还是要多一次地肯定,吃饭的心态往往影射出一个人恋爱的态度。比如在私人底线之上的食物,总能发掘它取悦我的特点;比如在私人底线上的男人,也能忽视不中意的毛病然后聚焦在引力点。这是女人的傻,还是私人的执拗,很难说清了。  刚好赶上和朋友到亦庄办事,顺便造访了慕名已久的“天客”。门脸破旧远不如菜色,因为这是我在北京混迹二十来年,吃到的最好吃的新疆菜。没想到一经推荐,同事很
十年,太长了,长到我已经没有初时的血脉贲张,抛弃了那些曾为之奋不顾身的理想。如果十年前就在那个远比现在更纯粹的现场,那么我的人生会不会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现在的迷笛对我,更像是一场幻象。我的意思是,这已经是2010年了,可是你坐在迷笛的草地上,尽管草已经基本没了,看着这舞台、周围的人群、舞台周围的木板、后面的白帐篷,我告诉你这是2004年的迷笛、2005年的迷笛,你会不会恍如隔世?这么多年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有人说,北京是文艺青年的天堂,这话一点儿不假。每周,都有几百场文艺活动在北京的各个角落上演。只有文青儿们想不到的,绝对没有看不到的。去MAO看摇滚,去人艺看话剧,去小西天看文艺电影,去三联看书,去美术馆看展览,去康龄轩听评书。  评书?没错,就是评书。还记得小时候吗?只要一放学就急急忙忙往家跑,只为了赶上电视里的评书连播。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田连元的《小八义》、单田芳的《白眉大侠》……都曾让年少
见到孟凡贵,是在东城区文化馆的周末相声俱乐部里。人们热情地拥在他身边,“孟哥”“孟叔”地叫着,争相合影,眼神中净是尊崇信任。孟凡贵通达地呵呵笑着,一一应承。突然感觉对一位奔60的长者而言,好人缘仨字的分量轻了,善气迎人或许更贴切些。    孟凡贵是“剧场相声”的倡导人之一,最早和李金斗等一起筹办了周末相声俱乐部。在这里,中国一流的相声名家直接向相声迷们奉献优秀的相声作品,而票价不过区区20元。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