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头臂动脉型大动脉炎1例

来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lo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病例资料rn11岁女性,因间歇性头痛、头晕半年余伴左侧肢体麻木、乏力2个月于2019年3月29日入院.患儿于2018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头痛、头晕,近两个月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视力减退.近10 d来,出现手部抖动,运动后加重;左侧肌力下降,右侧肢体正常.入院体格检查:左上肢无脉,右侧颞浅动脉和右侧桡动脉未触及波动,双侧血压测不出;右侧视力0.4,左侧0.6;左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双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其他文献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世界上常见、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之一,在中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5位,肝癌的各种治疗措施疗效不佳。M2型丙酮酸激酶作为糖酵解途径关键酶,它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增殖、转移、诊断、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与肝癌药物治疗的耐药和放射线抗拒也有关联,采用多种途径靶向调控肝癌细胞的M2型丙酮酸激酶,有望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个新方向。“,”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high-grade malignant tumor
轻链沉积病为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组织,以肝病为主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延误治疗,现报道以肝硬化为首发表现的非淀粉样轻链沉积病1例的临床诊疗过程、肝活检组织病理及电镜特征,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目的: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有助于代谢状态的改善,但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后血清尿酸(SUA)水平的变化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慢性丙型肝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点及DAA治疗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方法:用前瞻性的研究队列,探讨接受DAA治疗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生风险,观察DAA治疗后12周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应用校正的n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方差分析、Student\'sn 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
临床上经常遇到结核病(TB)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需要同时治疗。当抗HCV和抗TB药物联用时需要考虑药物-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DDIs)、抗TB药物诱导的肝毒性,以及肝脏疾病状态。现重点讨论常用抗TB和抗HCV药物的代谢机制和联用药物的选择,为TB合并HCV感染患者提供合理的用药选择。“,”Clinically,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TB)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C virus (HCV) infection often requir
目的: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肝细胞样细胞的方法,初步探讨其在对乙酰氨基酚(APAP)作用下的细胞损伤反应。方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表面标志CD45;针对诱导的肝细胞样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肝细胞特异性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1A2、CYP3A4、CYP2C9、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肝细胞核因子(HNF)4α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细胞标志物AFP、HNF4α、ALB在细胞中蛋白的表达水平;生化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年核心影响因子为1.807,名列消化病学类期刊第1名,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2021年获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出版专项资金、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高品质科技期刊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支持;获“川渝一流科技期刊”、“重庆市高品质科技期刊”等多项殊荣,实现了期刊“质与量”的双效发展。2022年我们将着力于吸引高水平研究成果,及时、高效、精准传播学术成果,重视数字化传播,建设一流学术期刊。“,”The n Chinese Journal o
1病例资料rn56岁女性,因双侧耳鸣4个月、视物重影1个月人院.人院体格检查:左侧眼睑轻度下垂;双侧眼球结膜充血,左侧为著;左侧眼球突出,双侧眼球活动及瞳孔反射正常;双侧眼眶部及颞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右侧较左侧明显.MRA示双侧海绵窦区混杂血管影(图1A).头颅MRI示双侧鞍旁流空影,双侧眼静脉增粗(图1B).
目的: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评估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引起的肝功能损伤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住院,并接受程序性死亡蛋白其配体(PD-1/PD-L1)抗体治疗的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CAE V5.0标准评估治疗前后肝损伤的级别。根据性别、年龄段、是否有肝硬化、基线Child-Pugh评分、BCLC分期和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情况下患者肝损伤的发生率。多组间比较采用n 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肝硬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肝硬化相关免疫功能障碍(cirrhosis-associated immune dysfunction,CAID) 为肝硬化时出现的免疫缺陷及系统性炎症表现综合征.CAID患者防御能力存在缺陷,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已逐渐取代乙型肝炎成为中国第一大肝病.过去认为NAFLD是一种可逆性病变,但近年来的深入研究表明,若NAFLD持续进展,肝细胞在脂质的长期浸润下可发生变性、坏死,最终形成肝纤维化,导致肝硬化的发生,甚至可能发展成肝细胞癌,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1].此外,NAFLD的晚期纤维化还可以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并因此导致疾病死亡率增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