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一样,1994年蹒跚起步时,恒力集团还只是江苏盛泽镇上众多普通纺织工厂中的一个。然而经过21年的发展,恒力集团已经拥有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PTA工厂、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和工业丝生产基地以及全球最大的织造企业。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中,恒力集团企业竞争力名列前茅。
“我们要做高端,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中纺织业发展趋势,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创世界一流。”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胸有成竹的在规划着企业发展的同时,正着手智能制造,把恒力集团带向一个新的高度,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在恒力(南通)纺织新材料产业园的长丝车间里,已经见不到人头攒动的生产场景。十四个机器人,二十四小时挥舞着“双臂”,敏捷地忙碌着。一排排“丝饼”,整齐而飞快的转动,汇成一片白色的海洋。车间工人小唐,面对机器前的显示屏,检查着每根丝的信息、状态以及最终质量是否合格。经过几年的磨合,过去的摞丝饼的工作现在都交给了机器人,而小唐的只要来回巡逻,检查就行。“确保产品质量、机台保养和丝路卫生这一块”,像小唐一样当初从事重体力的工人,如今有超过三成被替换到了新岗位。而他们大部门人,在恒力一干,就是十几年,早已把恒力当成自己的家。
三年前,恒力集团开始了智能工厂的改造。“机器人,不是买来就能够用的。做这一项工作,还是要通过针对行业特点进行技术研发。因为每一个行业的不同,机器人应用存在40%到50%的差异。”恒力集团化纤研发部部长金管范告诉记者,“现在机器人的应用约占化纤品类的一半,争取两到三年全部实施。”
不同的车间,生产要求不同。三年来,车间里的大部分机器人都经历了再开发。一台智能化自动包装机器人,能顶上数个工人。不仅有利于节省人力,而且大大提高纺织业操作精度,提高劳动效率。恒力集团近年来引进的全自动包装生产线,至少提升了60%的工作效率。
“投入还是很值得的,大概三四年就可以收回成本。”陈建华透露,为了把车间“打造成机器人的世界”,恒力先后投入了六亿元,“作为全球领先的纺织企业,走智能化、自动化,必须主动引领。”
不惜重金打造机器人的世界,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更显示了恒力打造百年企业的态度与决心,而这不过是恒力集团,二十年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
从1994年一人操作一台机器,每小时产布24米;到如今的一人可以操作50台机器,每小时产布量接近450米??二十多年来,恒力集团已经从27人的小作坊,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和高档工业丝生产基地,位居全国化学纤维制造业首位。这种脱胎换骨式巨变凭借的,是一股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恒久动力。
“什么时代,做什么事,不断适应角色的变化。该做的项目,就绝对不要犹豫!”陈建华指出,纺织产业早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再回到原来依托土地、环境和人口等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上。面对新挑战,要想盈利,只有“重塑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市场上向高精尖要效益,加快转型升级。恒力集团在科研上从来不吝啬。除了进行智能工厂建设,还引进国内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并重金聘请国外研发机构的技术专家。目前,恒力5500多名技术人员,与来自德国、日本、韩国等地的100多名资深专家,共同组建了国际研发团队。如今,依托“恒力国际研发中心”和“恒力产学研基地”,恒力不仅实现了产品向中高端的攀升,更步入了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恒力只有不断重塑在产业链中的角色,才能实现更大发展。”走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上,陈建华对未来满怀信心。
“我们要做高端,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中纺织业发展趋势,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创世界一流。”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胸有成竹的在规划着企业发展的同时,正着手智能制造,把恒力集团带向一个新的高度,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在恒力(南通)纺织新材料产业园的长丝车间里,已经见不到人头攒动的生产场景。十四个机器人,二十四小时挥舞着“双臂”,敏捷地忙碌着。一排排“丝饼”,整齐而飞快的转动,汇成一片白色的海洋。车间工人小唐,面对机器前的显示屏,检查着每根丝的信息、状态以及最终质量是否合格。经过几年的磨合,过去的摞丝饼的工作现在都交给了机器人,而小唐的只要来回巡逻,检查就行。“确保产品质量、机台保养和丝路卫生这一块”,像小唐一样当初从事重体力的工人,如今有超过三成被替换到了新岗位。而他们大部门人,在恒力一干,就是十几年,早已把恒力当成自己的家。
三年前,恒力集团开始了智能工厂的改造。“机器人,不是买来就能够用的。做这一项工作,还是要通过针对行业特点进行技术研发。因为每一个行业的不同,机器人应用存在40%到50%的差异。”恒力集团化纤研发部部长金管范告诉记者,“现在机器人的应用约占化纤品类的一半,争取两到三年全部实施。”
不同的车间,生产要求不同。三年来,车间里的大部分机器人都经历了再开发。一台智能化自动包装机器人,能顶上数个工人。不仅有利于节省人力,而且大大提高纺织业操作精度,提高劳动效率。恒力集团近年来引进的全自动包装生产线,至少提升了60%的工作效率。
“投入还是很值得的,大概三四年就可以收回成本。”陈建华透露,为了把车间“打造成机器人的世界”,恒力先后投入了六亿元,“作为全球领先的纺织企业,走智能化、自动化,必须主动引领。”
不惜重金打造机器人的世界,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更显示了恒力打造百年企业的态度与决心,而这不过是恒力集团,二十年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
从1994年一人操作一台机器,每小时产布24米;到如今的一人可以操作50台机器,每小时产布量接近450米??二十多年来,恒力集团已经从27人的小作坊,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丝和高档工业丝生产基地,位居全国化学纤维制造业首位。这种脱胎换骨式巨变凭借的,是一股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恒久动力。
“什么时代,做什么事,不断适应角色的变化。该做的项目,就绝对不要犹豫!”陈建华指出,纺织产业早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再回到原来依托土地、环境和人口等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上。面对新挑战,要想盈利,只有“重塑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市场上向高精尖要效益,加快转型升级。恒力集团在科研上从来不吝啬。除了进行智能工厂建设,还引进国内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并重金聘请国外研发机构的技术专家。目前,恒力5500多名技术人员,与来自德国、日本、韩国等地的100多名资深专家,共同组建了国际研发团队。如今,依托“恒力国际研发中心”和“恒力产学研基地”,恒力不仅实现了产品向中高端的攀升,更步入了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恒力只有不断重塑在产业链中的角色,才能实现更大发展。”走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上,陈建华对未来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