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张口结舌”到“口若悬河”的桥梁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u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令人尴尬的场面:不少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在招生、就业面试时,或张口结舌,或辞不达意,或仪态欠佳,引起招生或用人单位对学生语文成绩(分数)的怀疑。这种局面,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误,也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
  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听、说、读、写”能力综合发展是最基本的要求。尽管教学大纲中不乏有关说话教学的规定,一些老师已经探索尝试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但是,长期以来教学效果却不显著。还有不少语文教师把读、写视为教学的“硬件”,而把听、说视为“软件”。一句话,仍囿于“应试”教学的“套子”里。
  其实,“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听和读是信息的输入,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和基础,说和写又对听和读起到消化和促进的作用。四者互为依存,轻视哪一项都会对其它三项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更何况“说”是表达信息的起点,更应该得到重视。语文老师可以以教材为蓝本,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敢说——想说——会说”是训练学生课前演讲的步骤和要求。
  “敢说”,就是要营造说话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
  这应从新生入学开始。老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既给目标又给压力,即规定每位同学都必须在一个阶段内达到“说”的初级目标;二是既抓“说”又抓“听”,要形成良好的说话氛围,保证说的同学不管说得如何都不会被嘲笑;还规定听的同学听后能抓住要点,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做补充发言。经过这样的训练,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都能大大方方地发言了。
  “想说”,就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变被动为主动。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以自身的光亮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有的同学说话口齿特别清晰,有的同学记忆力特别强,有的同学特别擅长描述,有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老师应让他们在同学面前亮出自己的长处,适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其他的同学也会由羡慕到努力学习。如此训练,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就会对说话产生浓厚的兴趣。
  平时,教师最好多讲些口才杰出者的故事激励学生,像古代的孔子、孟子、晏子,现代的梁启超、孙中山,外国的林肯、列宁,他们都是以语言为武器,最终获得巨大成功的典型。老师还可以利用电教设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各样的演讲、辩论。经过以上的努力,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可以大大提高,在“敢说”的基础上,有了说的欲望,说的冲动。
  “会说”,就是要让学生说得内容充实,有条有理。
  “会说”比“敢说”“想说”要难得多,不仅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还要经过踏踏实实、持之以恒的训练和指导。
  积累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基础方面的积累。老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抓基础——从字词的读音到词语的意义,从语法修辞到篇章结构,从文化基础到表达技巧;二是阅读方面的积累,要求学生多多阅读书报,从字词、名言警句到好的篇章,可全抄、摘抄,也可摘录概要。
  想让学生“会说”,教师还要在语言、结构、表述等方面给予指导。例如语言方面,如果表达的内容用单句表示,一定要主谓分明;如果是用一个语段表示,则要围绕一个中心,结构上要层次清晰,可以根据内容选用叙述、描述、说明、评述等表达方式。
  事实证明,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是强化说话训练的行之有效的形式之一。每节课前的三分钟,抽出来给学生作演讲,题目、内容可以根据训练的目的自己准备。演讲结束后,由老师和评委同学作简单评析。学生在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下,不仅能主动地大声大胆地发言,而且说话时的语言流畅了,思路清晰了,内容也丰富了。
  
  二、课堂阅读训练
  
  在“读”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课堂上的读,是用普通话的语音读规范化的语言,实际上就是“说”的要求。而有指导的读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要求每个学生把课文的一字一句的字音读准、读好、读得自然、读得流利;要求学生注意语气的恰当运用;要求学生放开声音读;并通过练背诵、练复述、练对话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上讨论、回答老师的提问是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设计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之用自己的话语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当学生“卡壳”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补充,使其顺畅表达,并且对回答中的不当之处给予及时准确的评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说”的环境,如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对文章主题的解答等。口头作文也是说话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有趣的题目,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讲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谈谈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否也有“套子”。学生们都非常兴奋,积极发言,有的讲到人是很容易满足的,于是不再拼搏努力,“满足”便成为一种套子;还有的讲到“骄傲”是套子,“虚荣”是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是套子,“懒惰”是套子等等,还说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能摆脱“套子”的羁绊,大步向前。同学们表达清晰,语言风趣,加深了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解,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课的课后练习都有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讨论题,如2004年初审通过的高中《语文》第一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这篇课文的“活动体验”中有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为什么要选择我们深信其正确的职业?为什么要选择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劳动的职业?选择职业,怎样做到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自身完美的统一?说说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在学习课文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马克思的论述阐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既能检验学生对于课文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即兴组织语言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引申练习——“接龙法”
  
  在课堂教学的引申练习中,教师可从传统的“成语接龙”游戏中获得启示,采用“接龙法”:即由前面一位同学先说,下面一位同学把这位同学所说的词、句、文的最后一个字作为自己所要说的词、句、文的起始,依次进行。采用“接龙法”要注意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接词这一阶段实际上相当于传统的“成语接龙”。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利用每堂语文课的剩余时间,由老师出题,每组限时分别轮流接词,最后把每组在固定时间内接词数量进行统计,每周评出优胜组。接词中,学生接词不限于成语,只要接上词就行。本阶段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思维反应的敏捷性,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开口,并让学生体会到开口的乐趣。
  接句“鼓瑟不难,难于调弦;作文不难,难于炼句。”这句话道出了本阶段的重要性——既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又是后一阶段的前奏。接句规则类似接词,但可以忽略句末语气词,所接句子必须围绕主题并含有自己的看法。本阶段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接句的思想性和逻辑性,并要及时地进行点评和必要的方法指导。
  接文接文是接龙的最终目标。从形式上看,接文与接龙相似,但接文是接句的延伸,二者要求不同,接文重在一个“文”字,除了接话头以外,还必须较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接文可按照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合作接文,即组内合作接文竞赛,看哪一组接得最长、最好;另一种是组间竞赛接文,即在组与组之间派出代表进行接文对抗比赛,后者更适用于课堂教学。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个阶段不是简单的直线递升,而是呈现出螺旋交叉上升。在实施中,接词阶段可以一直进行,不是一到接句阶段就结束了。相同的,接句阶段的结束并不是在接文阶段的一开始,而是在学生比较熟悉接文之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坚守两个原则,即激励原则和民主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充分发扬民主。
  总而言之,教师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注意精指导、多练习,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有利就是好法。只要语文老师关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能够有目的、有计划、讲实效、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相信我们的学生定会“不尽言语滚滚来”。
  
  (高 昕,江苏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领域中出现了很多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大量的新词新义随之产生。类词缀在创造新词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热”便是其中一个。随便翻阅报刊杂志都可看到由“热”构成的新词,如:  (1)80年代中期以来的第二次文化热正在到来。(人民日报.1995.01)  (2)有限电视热的兴起,还为光纤通信创造了新市场。(人民日报.1995.01)  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新成员,“X
期刊
fans这个词,《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1988年11月,现代出版社)的解释为:(运动、表演艺术、或某名人的)热心的追随或支持者;迷。很明显,两方面都是意译。以前,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存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fans,英汉夹杂;二是使用“迷”,如“金庸迷”、“琼瑶迷”、歌迷、影迷、足球迷,或者直接称为“追星族”。例如:  (1)老人们是国债忠实fans(《新文化报》2005年04月11日)  (
期刊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现实中的反映,客观世界是多样的,反映在词义上,表现为词义的多样化。客观世界尽管纷繁复杂,但有一定的规律,对立统一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反映在词义上,就构成了词义的同义、反义关系。   说词义具有同义、反义关系,并不是单指某一个词而言,而是把这个词放在其所在的系统里面来看,是通过它和别的词的对比,揭示其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明白,我们不妨把同义看作二
期刊
一、引言     “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朋友将获得罗西尼手表一块。”   这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主持人李咏每期节目必说的一句话,但有时带“朋友”一词,有时不带,说成“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将获得罗西尼表业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穿红色上衣的”这个“的”字结构有两个功能,一是修饰中心语“朋友”,作定语;二是直接指称“穿红色上衣的朋友”,作主语。   同样的例子很多,如:
期刊
何满子,1919年生,浙江富阳人。解放前曾任报馆记者、编辑、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书店总编辑,大学中文系教授。1978年后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兼任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校教授、客座教授。何满子先生先后从事文艺理论、古代小说、中国思想史、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艺术形式论》《论》《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汲古说林》《文学对话》(与耿庸合作)《中古文人采风》《中国酒文化》
期刊
引言  古今字、通假字是长期困扰中学语文教学而语文界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二者关系错综复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字形、字义及读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语言工作者的实践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学习古代汉语的难度,一部分学者提出不对二者加以区分,遇到同一声符的字就以通假字来说明。结果把许多本应归为古今字关系的,错误地归纳为通假字关系。虽然这样有利于减轻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的负担,但这是一种对
期刊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通常,人们认为它的主要作用是这三种:表示停顿、表示语气以及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其实,标点符号更多地还起到对语意进行提示和补充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确切地表情达意和理解书面语言。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现代汉语知识》一书中有“常用标点符号”一节,其中叙述道:“口头上说
期刊
襄樊方言存在大量“V+起个+N”格式的句子。如:  1)他靸起个拖鞋到处跑。  2)她披起个头发在那儿疯玩儿。  3)他马起个脸好像别人欠他五十斗陈大麦。  “V+起个+N”结构似乎可以理解为“V起一量N”,比如例1)可以改换为:他靸起一双拖鞋到处跑。数词“一”常常省略,量词可以换成个体量词“个”。然而,对于例2)、3)就不能做此变换:  *4)她披起一头头发在那儿疯。  *5)他马起一张脸好像别
期刊
1.引言    我们常常发现人们会无意间犯些可爱的错误,如:点菜时要“西红柿炒番茄”(西红柿炒鸡蛋/番茄炒鸡蛋),观架时说“坐虎观山斗”(坐山观虎斗)等,听来让人忍俊不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误,又称“舌误”(slip of the tongue),其实口误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  什么是“口误”? Boomer&Laver(1968)指出,“口误是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它并非因发
期刊
“洗一次”的语法结构为“V+数词+动量词”,对于这一结构的定性问题,语法学界历来有分歧。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中都将这一结构中的“数词+动量词”定性为“V”的准宾语,即认为它是述宾结构。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贾彦德的《汉语语义学》等将这类结构中的数量短语定性为动词的补语,即认为它是述补结构。本文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