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优质社会资源提升党报的内容质量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Q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报业正经历着一轮深刻的阵痛。对于党报而言,无论媒体环境怎样变,追求内容的高品质都是不变的王道。那么,报纸内容生产靠谁?除了报社自身的采编队伍外,《蚌埠日报》另外开辟了一条途径——探索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参与办报,组建“作家采访团”。这一“开门办报”的举措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补充了地方党报自身采访写作力量的不足,为作家们深入生活、贴近实际营造了一个新的平台,提高了党报的内容质量。
  【关键词】内容;质量;作家;平台;开门办报
  2013年5月12日,“《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成立了,和所有新生事物刚出现一样,蚌埠日报社这一行业内史无前例的创举,人们有理由质疑。今天,当组建者回首3年多走过的路时,虽千头万绪,但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心情:始料不及!如果再细想,起码可以列出这么几条:(1)蚌埠日报社第一次拥有了一支由优秀作者组成的社外新闻采写队伍;(2)因为有了这支队伍,《蚌埠日报》从容不迫地开辟了一个有深度、有广度、有文化、有品质的周刊——《文化周刊》;(3)因为有了这支队伍,《蚌埠日报》有能力占据一块当地媒体缺失的文化高地,从而在报业的深度拓展上有了实力,有了底气,有了胸有成竹的勇气。
  这支队伍有些类似过去的通讯员队伍,它是办好党报的有益补充,是党报新闻采写队伍的一部分。但这支队伍又不同于过去的通讯员队伍,它的人员组成更加特殊——都是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经过刻苦磨炼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作家。他们对生活、社会的感知力更加敏锐,对文字、对文章的驾驭能力更强,社会阅历也更加丰富。
  梳理一下作家采访团走过的路径,不仅是给社会一个回答,对进一步办好如《蚌埠日报》这样的地市级党报也十分有益——它回答了党报是否还需要开门办报,依靠谁实现开门办报等问题。
  一、开门办报,在新形势下没有过时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接见《晋绥日报》编辑人员时就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党的报纸都始终是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办好党报,也始终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把包括学者、作家、各方面专家在内的通讯员队伍与专业新闻工作队伍作为同等重要的办报力量来使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报新闻工作队伍中的一大批优秀记者,也是产生于基层,成长于实践。
  近年来,由于新闻队伍构成的变化,从高等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党报工作的采编人员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新闻采编队伍的主流。他们的加入,一方面为党报工作队伍增加了生力军,提高了党报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为党报工作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由于是從学校直接入职媒体,有些记者不了解基层、不了解民情、不了解群众的需要,甚至对一线基层缺乏起码的感情,采写出的东西不接地气、不切实际、不生动、不新鲜,造成一部分读者不爱读、不愿读,进而失去了对党报的关心与关注。另外,新闻界近年来也一直客观存在着开门办报是否过时、把专家办报与开门办报对立起来讨论的倾向与争论。党报读者的变化,可以从一个方面证明,新形势下办好党报依然需要坚持和发扬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
  那么,在新形势下坚持开门办报,与过去有何区别,怎样与时俱进地赋予开门办报以新的内容和形式?这是党报工作者的新责任。
  二、开门办报,优秀的社会资源是主力
  建立作家采访团最初的动机缘于一点:报业要发展,内容仍然是最重要的。但提升内容质量,仅靠自身现有的力量不行。蚌埠日报社现有的实际情况是,作为一张地市级党报,人力太有限了,举全社之力做新闻或许能够坚持,却很难再去开创传媒的广度与深度。
  这时,报社想到了开门办报。新形势下开门办报,首要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党报的优势在哪里,办好党报,我们可以依赖的人力资源除了自身的队伍外,还有哪些?在这些资源中哪些又是优质资源,特别是当我们有意打造一个《文化周刊》时?这些问题不断地被大家讨论。逐渐地,挖掘优质社会资源为党报所用,组织一支由社会力量组成的新闻采访写作队伍的思路在酝酿中成型。
  接下来,蚌埠日报社的副刊部就开始“招兵买马”了。好在之前副刊部就拥有并团结了一大批副刊作者,早在2008年就开设了一个近百人的“晨风作者群”。他们分布在全市各个行业,大多数经过基层的锻炼和磨砺,经历丰富、熟悉群众、贴近生活、热爱写作,许多人是省、市作协会员,有的还是中国作协会员,无论是写作水平还是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在当地都堪称一流。“《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是当然的主力。
  初创伊始,成员们并不完全清楚蚌埠日报社将他们组织起来要做的任务是什么。当他们最终明白报社要依靠他们的力量,去开辟一个新的领地时,才深感责任重大,不能轻视。
  有的人忐忑:平时写的多是一些心情文章、诗歌小说,能写好这种具有新闻性与文学性并存的大文章吗?也有人欣喜:用文学的笔去写新闻的事,是锻炼,也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更多的人则是抱着“学习”的想法不多言,心态各异,不一而足。
  2013年5月12日,“《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正式成立。
  三、接地气,作者获得巨大的创作源泉
  报社需要作家们的智慧和作品,作家们也需要借助党报的平台,获取创作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和作品发表阵地。这支主要由作家组成的队伍,以往的写作多是适应报纸副刊的需要。但现在要求不同了,必须走出去。要完成写作,就要“下去”采访,要到现场,要与当事人聊天,写作完成后还要征求受访者的意见。其过程和过去的写作完全不同。
  初次采访,不免有人手心冒汗,心里打鼓。
  但是,这样的采访对作者而言却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接地气。“接地气”恰恰是我们许多作家缺少的,更是必须弥补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就为我们的作家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三贴近”的难得机会!   一位采访团成员、也是《蚌埠日报》的老作者、诗人何吉发就这样说:“我写作有30年了,今天还是第一次到大建设工地采访,用耳听、用眼看、用手记,感触太深了!”
  让作者们感受最深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前夕,报社组织了好几批采访团成员,先后来到蚌埠军休一所、二所、三所等,认真倾听这些抗战老战士讲述精彩的战斗故事。这样的采访可谓终身难忘。因为年事已高,许多老人记忆模糊,一个人物要采访许多次,作者们常常是边听边记边流泪。写好后,还要亲自送到老人面前,读给老人听。为此,作家君娃就将自己的采访经历写成了一篇通讯:《致血色老兵》,浓浓的感情表达了所有采访作者对这些老革命无比崇高的敬意。这组以“抢救红色经典,讲述抗战故事”为主题的采访,不仅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前夕陆续刊发在了《蚌埠日报》上,最后又以《亲历——寻找抗战老兵》为题结集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一本充满着革命理想主义情怀的好读本,一部爱国主义的好教材”。接地气让作家们从“小圈子”走向大社会,让“小我”拥有了大情怀。
  四、开门办报,推动了党报的业务建设
  开门办报,其要义是广纳社会优秀资源,为报业发展服务,办一张好报。因此,利用好优质的社会资源使之成为报社的财富,成为报业发展的动力,是我们成立“《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的初衷,也是最终目的。
  3年多来,“《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已组织过数十次大型策划和集体采访活动,旗帜举在前,足迹遍珠城。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为蚌埠日报赢得了荣誉。在许多读者眼里,《蚌埠日报》的作者队伍空前壮大,文稿质量也今非昔比。
  作家采访团的加入,推动了报社的业务建设。同样是人物通讯,作家们往往更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更注重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的刻画也更生动、更传神,这些与记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描述新闻事件时,作家们能够更自然地融入新闻事件当中,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写出的作品也更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新闻故事也显得更加曲折,情节更能抓得住人。另外,作家们经过多年刻苦锤炼的文字驾驭能力,深入细致的采访观察能力,还有他们很多人长年身处基层、感知社会、与采访对象近距离的感情交流,都为年轻的记者队伍提供了标杆。通过共同采访、稿件编辑、作品交流,编辑、记者不仅与作家队伍切磋了业务,建立了友谊与信任,同时也相互学习并有所收获。特别是年轻的同志,更是在交流中得到了学习,提高了自身讲好新闻故事的能力、描述新闻事件的能力、观察细节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而作家队伍也通过经常采访,提高了感知基层、贴近生活的自觉性。党报,则在这种交流、互动、对比、激励中,提高了内容质量。
  五、社会的资源,党报的财富
  当然,集体采访活动还不是“《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的“新常态”,报社更需要的是:作家们随时待命,单独采访。
  这几年,蚌埠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作为党报、主流媒体,《蚌埠日报》责无旁贷地要唱响这一主旋律。体现在版面上,就是关注珠城新成就,讴歌珠城新变化,宣传珠城新面貌。过去,许多好的创意或策划,由于人手的问题或能力的原因,只能简单为之,而现在不同了,有了作家采访团的加入,一些重大的策划就有了落脚点,使之成为可能。
  2015年,备受广大市民期待和关注的蚌埠博物馆落成,在即将正式开馆的前夕,蚌埠日报社策划了一组与过去介绍性宣传有所不同的报道,以满足读者的渴望。采访任务交给了采访团成员君娃。君娃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深入采访,最后拿出两篇近万字的长篇通讯《与文物真诚对话》《与展品真诚对话》,报社破例以两个整版刊发,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而作家王青所写的《南京大屠杀与蚌埠的“小英子”》,则是体现了采访团成员对党报的主动作为。一次郊游,她听到一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现在生活在蚌埠的消息,十分震惊,时值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前夕,她判断这肯定是《蚌埠日报》急需的稿件。于是当即前往采访。两天后,当这篇作品以整版的形式刊发在《蚌埠日报》上后,在蚌埠新闻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这期报纸随即被其他媒体作为采访的线索。最后,“小英子”被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请到了南京。
  “《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的“行政关系”不在报社,他们是社会的资源,但在《蚌埠日报》的旗帜下,他们是一支新闻工作的生力军,是一笔巨大的发展财富!
  六、搭建一个平台,凝聚文化人心
  “《蚌埠日报》作家采访团”成员,分布在全市各个阶层。随时有新人加入,也从不阻止有人退去。因此采访团成员的数字一直是处于动态之中,可以明确的是“人数很可观”。
  配合报社进行采访,是作家采访团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蚌埠日报》也尽可能多地为采访团的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尤其在当下,文学作品的发表很难。许多作者看重党报副刊,党报当然要对他们的作品有所关注,鼓励他们创作,赢得他们的信任。除此之外,蚌埠日报社还为他们搭建了许多可以学习交流的平台。这是感情的培养,也是互动的需要。
  比如“笔会”。“端午笔会”是蚌埠日报社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至今已组织了七届。参加者均为副刊作者。在这样的笔会上,大家除了就传统文化对当下的影响发表看法外,文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可以想象,虽为一个采访团成员,但平日里大家各有工作和事务,见面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有的只是在报纸上知其名,生活中并未见过面。笔会,就为大家提供了难得的当面交流机会。
  此外,与采访团成员感情联系的纽带还有多种,组织作者乡村采风、邀请他们欣赏电影、请名家為他们讲课等。
  感情上的培养,换来的是感情上的回馈。近两年的《蚌埠日报——文化周刊》,主要依靠的就是作家采访团。创办以来,采访团成员提供的稿件占了周刊用稿量的60%以上。像许多地市党报一样,蚌埠日报社虽然存在着人才偏紧、人手不足等困难,但作家采访团的成立无疑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当前的不足,也为蚌埠日报社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更为重要的是,党报对繁荣文艺创作的责任,对团结凝聚作家、文艺家人心的责任担当,通过作家采访团这一组织形式,得到了具体体现。
  2016年4月,蚌埠日报社又把作家采访团的经验,复制到了摄影家和大学生中,相继成立了《蚌埠日报》摄影家采访团和蚌埠日报社大学生采访团。随着这两支队伍的组建,蚌埠日报社的采访队伍又得到了很大的加强。过去有很多想法、策划,由于队伍局限没有实施,现在则可以从容进行。许多过去只能是纸上谈兵的选题,现在有了实现的可能。采访团成员自己也会发现和策划选题,他们的创作恰好又拓宽了编辑部的思路。可以这么说,《蚌埠日报》摄影家采访团的成立,为报纸的图片报道、选题内容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作者单位:蚌埠日报社)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相继开通了影视音乐课程,其实,影视音乐是一门相对新鲜的学科,尚处于初步探索与发展阶段。影视音乐必须以影视内容为背景去创作与搭配,要考虑到环境与音乐的协调性与适应性,这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把影视音乐引入到大学课程教育范畴,对其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影视音乐引入到大学为我国影视音乐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由陈斌、程晋编著的《影视音乐:现代传播》(2004年12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期刊
《英语语法看这本就够了大全集》是美国语言教育学者克里斯汀的著作,克里斯汀从事语言教学及研究工作,是英语口语不错的培训师,他以风趣、幽默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著有多部英语口语类畅销书籍。克里斯汀的著作语法文字剖析准确、精练,读者很容易通过联想记忆的语法规则,冲击大脑的语法学习模式,使得对话中语法简单到一学就会。结合目前国际社会频繁应用的“对话”一词成为处理国际社会事务的关键途径,
期刊
对于舞蹈课的教学而言,新媒体元素的应用可以为其提供诸多优势,它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舞蹈艺术的诸多方面,由张朝霞编写的《新媒体舞蹈概论》(2012年6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一书对新媒体元素应用于舞蹈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它从新媒体舞蹈的发展、技巧、环境、创作以及语境出发,对新媒体舞蹈进行了系统且全面的讲解,是舞蹈艺术管理类的专业书籍。
期刊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渗透到高校音乐教学当中,形成了全新的现代教育方法,在数字化时代里,数字化教学环境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挑战。由蒋长清先生编写的《数字化音乐平台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分解与融合研究》(2015年1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数字化音乐平台为背景对高校作曲技术理论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作曲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分
期刊
作为我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笔花鸟是工笔画的基础,而线条则构成了图画的骨架,二者均具备极高的美学价值。我国的工笔画具有悠久的历史,由战国时期到大宋时代,工笔画经历了由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摸索与改革,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做到了“形神”二者的完美结合,以“取神得形,以线立形”的方式做到对工笔画发展过程最完美的诠释。在工笔绘画作品之中,无论是人神花鸟,还是飞禽走兽,都需要具有形神兼具
期刊
【摘要】融合发展既是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是出版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产业具有观念的时尚化、技术的数字化、内容的大众化、创新的融合化等特征。河南出版业近年来尽管规模实力不断增强,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在文化传承方面硕果累累,但也存在大而不强、守而不进、亮而不响、传而不通等问题,而要实现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成功转型,必须注重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传播创新、人才创新
期刊
【摘要】“供给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又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中的“侧”,作“端”“一端”之解。[1]现如今,新闻市场也出现了与经济领域相似的现象。2016年里约奥运会是国内媒体经历的一次大型体育盛会,也是新闻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大练兵场。通过国
期刊
舞台表演作为视觉感受、听觉感受、造型设计、空间设计、灯光舞美效果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声乐演唱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保证声乐演唱的效果,还能够通过舞台视觉的配合和冲击放大声乐演唱中的艺术情感和艺术表达,从而达到更好的声乐演唱效果。周亚男等人编著的《声乐演唱技巧与舞台表演实践》(2016年11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系统化地梳理了声乐演唱中的基础唱法理论,从声乐演唱的实践出发,充分阐释了声乐
期刊
【摘要】新闻生产的研究具有操作性理论、规范性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三种不同理论形态,其来源、构成和评判标准各有不同。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新闻传播活动,必然受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变革层面的控制。在媒介变革的语境下,社会控制的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社会交往及网络文化因素对我国里约奥运会新闻报道产生了显著影响。  【关键词】新闻生产;社会控制;媒介变革;社会交往;公共生活  新闻是社会的产物
期刊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国内电影市场的繁荣,人们对于电影作为日常生活的休闲需求激增,使得网络电影社区成为媒体新的关注点,而其中的电影评分也成为网友评价影片质量高低和认可程度的重要标准。豆瓣电影社区中受众对电影进行评论,以及在这种行为影响下进行文本生产、内容分享的文化参与。除此之外,豆瓣电影社区中还存在着营销手段、影评人的意见以及社区中独有的文化氛围影响下的文化控制过程。  【关键词】豆瓣电影评分;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