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基础,更是教育的 “良剂”,是进行成功教育的必要条件。可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满腔热情地付出了自己的师爱就是成功的教育呢?其实不然。
一、懂得爱:爱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案例1
李老师是一名非常负责的班主任,她的工作原则是:“班级无小事,事事皆重视。”因此,不管是学生学习方面,还是生活习惯方面,她都力求做到亲力亲为,就算生病了,她也尽力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在她的精心管理下,每个学生都表现得中规中矩的,在学校的评优活动中,她的班级每期都能夺得流动红旗。虽然相比其他的班主任,李老师更累,但这样的结果也让她觉得很欣慰了。
不过,也有让李老师感到不怎么称心的地方。那就是班上的学生与她并不亲热,大部分学生见了她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远远地就躲开了,甚至还有个别调皮的学生在背后偷偷地叫她“母老虎”。最让李老师尴尬的是,在一次品德课上,任课老师作了一项“我最喜欢的老师”的调查,班上没有一个学生选她。在学生列举的“不喜欢老师做什么”的建议中,大家的看法几乎惊人的一致:不喜欢老师像保姆一样跟着我们、不喜欢老师什么事都要管、不喜欢老师总是说“我都是为了你(你们)好,为了这个班好”、不喜欢老师总是威胁我们见家长……在这些建议中,李老师看清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真实的形象。她感慨万分: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师德竟然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自己一心为学生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到最后不仅换不来学生应有的尊重,还使学生成了最先指责自己的人,真是可悲啊!
爱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这个见解是作家王海鸰在她的小说《中国式离婚》中提出来的。她说:“爱是需要能力的。这个能力是什么呢?简单说,是让你所爱的人爱你。比如我母亲,爱父亲爱我们,也成功地做到了让父亲和我们爱她。这就是爱的能力。”同理,教师爱学生也是需要能力的。只说自己如何爱学生,而不去追求让学生也爱上自己,就只能让自己陷入一厢情愿的爱的臆想之中,就算你为学生竭尽了心血,你也依然只是一个低能的教书匠而已。所以,懂得“爱是一种能力”,将有助于我们认清师爱的本质:它不仅在于教师付出了多少爱给学生,更在于教师能否巧妙地用爱打动学生,从而让学生自主地爱上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只有这样,教育的奇迹才会发生。师爱,也只有靠我们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才能使它真正发挥出教育的作用。像案例1中的李老师,虽然她的工作尽心尽力,可她没有半点培养自己师爱能力的意识和行为,她没能让她爱的学生也爱上她,从这个意义上讲,她被学生抛弃也是正常的,她并不是一个称职的教育者。
二、巧妙爱:爱从精神关怀开始
如何培养自己的师爱能力呢?“师爱”,必须隐于无痕,才能像春雨一样起到“润物”的效果,所以,爱,还得巧妙地爱。教育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师爱的培养也应该从学生的精神关怀出发。巧妙的师爱,必须首先注重关怀学生心灵的需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动其心后,方能导其行。
案例2
小明是三年級时才转到王老师班上来的。开学第一天上午,音乐老师就告状说他上课总捣乱。王老师了解到小明自小胆大调皮,几乎天天闯祸。闯祸后,他父亲对他非打即骂,可小明却不长记性,越来越倔。下午一上班,王老师就把小明叫到一旁,想侧面了解他的想法。谁知王老师一开口,小明就打断她的话:“反正我就是这样的人!”看到小明破罐破摔,王老师心中的猜想得到了证实:小明肯定不止一次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对这样的学生,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蹲下身来理解他的感受,以心换心。于是,王老师说:“小明,我理解你的心情,我想你今天肯定不是故意想犯错,而是以前的习惯就是这样的,是吗?”听了这话,小明的神色缓和了许多,却还是不说话。王老师接着说:“可是,这样的习惯在我们学校是绝不容许的,你现在到我们学校了,就得和以前的坏习惯一刀两断。当然,这也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所以,我希望你能逐渐减少犯错,以后一旦犯错,我也允许你先替自己申诉,但如果真是你的错,你就必须认错并承担惩罚。”接下来的日子里,王老师一直坚持按照当初的约定来对待小明。特别是当她有误会小明的时候,她总是及时地当众向他道歉。
为了避免让他再和以前的坏朋友混在一起,王老师还特别嘱咐让班上的同学多去接近他,让他能和自己的同学玩在一起。为了让他多余的精力得到挥发,课余,王老师还让他组织班级篮球赛,让他参加小组读书会等等。这一切都源于王老师曾经在书上看到过一句话:“对于心灵长了杂草的学生,去除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土地上种庄稼,让杂草没有滋生的场所”。对于小明,王老师认为只有把正确的认知种在小明的心底,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渐渐地,小明每次犯错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受表扬的次数越来越多。最后,他以优异的表现毕业。对此,王老师很是欣慰。
在上面的案例中,王老师就是从关爱学生的心灵需求出发,知道小明当时最需要的是理解、表现和期待,于是,她便给了小明这些。所以,她成功地转化了小明,也巧妙地培养起了自己的师爱能力。
三、适度爱:爱在尊重中放手
爱是有限度的,对学生的关怀限度过了或不及都不行。从“一切为了学生好”的美好愿望出发,我们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关心都是真正意义的关心。适度的师爱,要求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展。因为,我们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生活。
案例3
上学期开始,赵老师施行了她的新招:《班务日志》管理。一本笔记本,按日期记录,记录者是学生自己。被表扬了,自己去《日志》上记一笔;被批评了,自己也去《日志》上记一笔;主动改正错误或做了亡羊补牢工作的,自己还去《日志》上记一笔。只要不是危及他人的大事,赵老师都不处理。每两周后的班会课,才是赵老师处理《日志》的时候,这时,她所做的也大多是展示、统计、表扬和引导,当学生自己的记录被一笔一笔展示在屏幕上,优者、差者,不用赵老师多讲,学生自己心里早已有了下一步的打算。
一个学期下来,赵老师感觉自己的工作量少了许多,可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却增强许多。最为明显的进步是,学生闹小纠纷的事少了,即使有这样的事发生,他们也很快就自己和解了。学生们越来越喜欢赵老师上班会课了,赵老师也感到自己找到了一条管理班级的捷径。
瞧,学会放手,也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尊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平和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小错误,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才是正确而适度的师爱。
师爱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师爱更是一笔财富,当你悄悄地储蓄在学生心间后,他们就能如你深爱他们一样深爱上你。我们一定要做一名懂得爱、巧妙爱、适度爱的教师,能够经常不断地去深深打动你的学生,学生就能永远爱你。于是,你就是一名称职的具有师爱能力的好教师。
一、懂得爱:爱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案例1
李老师是一名非常负责的班主任,她的工作原则是:“班级无小事,事事皆重视。”因此,不管是学生学习方面,还是生活习惯方面,她都力求做到亲力亲为,就算生病了,她也尽力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在她的精心管理下,每个学生都表现得中规中矩的,在学校的评优活动中,她的班级每期都能夺得流动红旗。虽然相比其他的班主任,李老师更累,但这样的结果也让她觉得很欣慰了。
不过,也有让李老师感到不怎么称心的地方。那就是班上的学生与她并不亲热,大部分学生见了她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远远地就躲开了,甚至还有个别调皮的学生在背后偷偷地叫她“母老虎”。最让李老师尴尬的是,在一次品德课上,任课老师作了一项“我最喜欢的老师”的调查,班上没有一个学生选她。在学生列举的“不喜欢老师做什么”的建议中,大家的看法几乎惊人的一致:不喜欢老师像保姆一样跟着我们、不喜欢老师什么事都要管、不喜欢老师总是说“我都是为了你(你们)好,为了这个班好”、不喜欢老师总是威胁我们见家长……在这些建议中,李老师看清了自己在学生心中真实的形象。她感慨万分: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师德竟然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自己一心为学生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到最后不仅换不来学生应有的尊重,还使学生成了最先指责自己的人,真是可悲啊!
爱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这个见解是作家王海鸰在她的小说《中国式离婚》中提出来的。她说:“爱是需要能力的。这个能力是什么呢?简单说,是让你所爱的人爱你。比如我母亲,爱父亲爱我们,也成功地做到了让父亲和我们爱她。这就是爱的能力。”同理,教师爱学生也是需要能力的。只说自己如何爱学生,而不去追求让学生也爱上自己,就只能让自己陷入一厢情愿的爱的臆想之中,就算你为学生竭尽了心血,你也依然只是一个低能的教书匠而已。所以,懂得“爱是一种能力”,将有助于我们认清师爱的本质:它不仅在于教师付出了多少爱给学生,更在于教师能否巧妙地用爱打动学生,从而让学生自主地爱上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只有这样,教育的奇迹才会发生。师爱,也只有靠我们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才能使它真正发挥出教育的作用。像案例1中的李老师,虽然她的工作尽心尽力,可她没有半点培养自己师爱能力的意识和行为,她没能让她爱的学生也爱上她,从这个意义上讲,她被学生抛弃也是正常的,她并不是一个称职的教育者。
二、巧妙爱:爱从精神关怀开始
如何培养自己的师爱能力呢?“师爱”,必须隐于无痕,才能像春雨一样起到“润物”的效果,所以,爱,还得巧妙地爱。教育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师爱的培养也应该从学生的精神关怀出发。巧妙的师爱,必须首先注重关怀学生心灵的需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动其心后,方能导其行。
案例2
小明是三年級时才转到王老师班上来的。开学第一天上午,音乐老师就告状说他上课总捣乱。王老师了解到小明自小胆大调皮,几乎天天闯祸。闯祸后,他父亲对他非打即骂,可小明却不长记性,越来越倔。下午一上班,王老师就把小明叫到一旁,想侧面了解他的想法。谁知王老师一开口,小明就打断她的话:“反正我就是这样的人!”看到小明破罐破摔,王老师心中的猜想得到了证实:小明肯定不止一次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对这样的学生,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蹲下身来理解他的感受,以心换心。于是,王老师说:“小明,我理解你的心情,我想你今天肯定不是故意想犯错,而是以前的习惯就是这样的,是吗?”听了这话,小明的神色缓和了许多,却还是不说话。王老师接着说:“可是,这样的习惯在我们学校是绝不容许的,你现在到我们学校了,就得和以前的坏习惯一刀两断。当然,这也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所以,我希望你能逐渐减少犯错,以后一旦犯错,我也允许你先替自己申诉,但如果真是你的错,你就必须认错并承担惩罚。”接下来的日子里,王老师一直坚持按照当初的约定来对待小明。特别是当她有误会小明的时候,她总是及时地当众向他道歉。
为了避免让他再和以前的坏朋友混在一起,王老师还特别嘱咐让班上的同学多去接近他,让他能和自己的同学玩在一起。为了让他多余的精力得到挥发,课余,王老师还让他组织班级篮球赛,让他参加小组读书会等等。这一切都源于王老师曾经在书上看到过一句话:“对于心灵长了杂草的学生,去除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土地上种庄稼,让杂草没有滋生的场所”。对于小明,王老师认为只有把正确的认知种在小明的心底,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渐渐地,小明每次犯错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受表扬的次数越来越多。最后,他以优异的表现毕业。对此,王老师很是欣慰。
在上面的案例中,王老师就是从关爱学生的心灵需求出发,知道小明当时最需要的是理解、表现和期待,于是,她便给了小明这些。所以,她成功地转化了小明,也巧妙地培养起了自己的师爱能力。
三、适度爱:爱在尊重中放手
爱是有限度的,对学生的关怀限度过了或不及都不行。从“一切为了学生好”的美好愿望出发,我们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关心都是真正意义的关心。适度的师爱,要求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展。因为,我们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生活。
案例3
上学期开始,赵老师施行了她的新招:《班务日志》管理。一本笔记本,按日期记录,记录者是学生自己。被表扬了,自己去《日志》上记一笔;被批评了,自己也去《日志》上记一笔;主动改正错误或做了亡羊补牢工作的,自己还去《日志》上记一笔。只要不是危及他人的大事,赵老师都不处理。每两周后的班会课,才是赵老师处理《日志》的时候,这时,她所做的也大多是展示、统计、表扬和引导,当学生自己的记录被一笔一笔展示在屏幕上,优者、差者,不用赵老师多讲,学生自己心里早已有了下一步的打算。
一个学期下来,赵老师感觉自己的工作量少了许多,可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却增强许多。最为明显的进步是,学生闹小纠纷的事少了,即使有这样的事发生,他们也很快就自己和解了。学生们越来越喜欢赵老师上班会课了,赵老师也感到自己找到了一条管理班级的捷径。
瞧,学会放手,也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尊重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平和地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小错误,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才是正确而适度的师爱。
师爱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师爱更是一笔财富,当你悄悄地储蓄在学生心间后,他们就能如你深爱他们一样深爱上你。我们一定要做一名懂得爱、巧妙爱、适度爱的教师,能够经常不断地去深深打动你的学生,学生就能永远爱你。于是,你就是一名称职的具有师爱能力的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