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道德性的若干理论问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ry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事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并取得了实质性进步。与此同时,体育的商业化、产业化趋势日益彰显,体育事业中的不道德现象逐渐凸显,体育道德由此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从体育的本质、目的、功能等维度论述体育内在的道德规定性,旨在为体育道德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体育道德性 本质 目的 功能
  
  一、体育之根:善的内在品质
  现代社会中体育作为一项文化活动,以多种形式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展开,而在此期间,人们对“体育”其事的理解却从未达成过共识。1980年召开的世界体育科学大会重点研讨了体育概念问题。1982年我国首次举办以体育概念为专题的研讨会,形成了一个悬置矛盾且内涵宽泛的体育概念体系并推行至今,其内在实存的困扰也一直遗留至今。对体育概念的理解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偏窄,二是偏大。尽管如此,体育及其概念的内涵从来都不只是增强体质,而是着眼于身心两个方面的教育训练或陶冶。
  本文并不主要讨论体育概念,而重在阐述对体育的理解,以此证明体育具有道德的内在规定性。而探讨这个问题必然涉及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以及对各种不同体育概念作出批判或保留。
  其实,体育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地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毛泽东在传世佳作《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为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身,乐乎吾心而已。”①这说明,体育以运动为手段,根本目标是促进“体魄健全,精神文明”,培养身心俱泰、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体育的精髓所在。他又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的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②可见体育受到重视,在于可以强健体魄,进而对学问道德大有裨益。体育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善的意义,以追求善的目标而存在。
  体育的道德性便是指体育本身蕴含的追求善的内在品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还需阐明体育与运动的不同之处。许多人将“体育运动”合在一起使用,进而把运动理解为体育,其实“体育运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研究具体问题时最好加以区分。运动侧重于具有特定性质的身体活动,而体育是有意识地用人体自身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科学方法,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人们对身体运动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对体育除直观的感性认识以外,还有理性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是运动的升华,是实践中运动知识的总结。运动是体育的核心,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没有无运动的体育,但却有不符合体育目的的运动。不是所有的运动都在体育的范围之内,运动中不利于健康的部分就应划在体育范围之外是不符合体育本身的道德性的。例如有些竞技比赛以必然的身体伤害为结果,有些运动项目需要运动员采取非常手段以致损伤肌体和生命,这些现象并不符合体育的本意,却客观存在,说明有些运动的方式和方法还值得研究。
  善是体育的根本。尽管取胜是体育竞争的根本,但它必须以善这一道德原则为依据。纵观世界各大体育盛会,我们可以感受到体育在向着“更快、更高、更强”迈进的同时,也向着“和平、友谊、进步”的方向发展。人道主义、公平和公正、诚实和信任、勇敢和团结等人类美德已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弘扬。现代体育竞技在体现体育竞争的同时,也体现出人类道德理性文明的成果,体现出人性的光芒和价值。体育竞技不仅仅是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同时也体现着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根本上就是一种善的关系。
  二、体育之实:社会目的性
  体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明确的目的性,在一定历史时期,体育目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体育最初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又逐渐从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育化方式。体育作为对自身身体进行改造的适应自然的活动方式,在最初人类以身体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完全依附于劳动,并同一于劳动。生产工具的改进,在延伸和扩大人的劳动能力的同时,不断剥离人对身体的依赖,从而使得对身体运动的调节也游离出来,并成为专门性的社会活动——体育,对自身被动、从属的改造已转化为自觉能动的专门改造。体育一旦独立出来,就获得了异于劳动的表现形态和目的,“体育作为文化的现实性,在较早的时代是人的身体活动的顺便结果或‘副产品’,只有人的意识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人才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从而产生体育”③。到了此时,体育对人生理和心理的保持与提升、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意义则高于对劳动的意义,体育的目的也便经常地与培养人和教育人相联系在一起。
  早在西周时期,贵族就实行“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称为“六艺”。射是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用于挑选人才的礼仪。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④即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即使在射箭比赛的场合也是相互礼让,是君子之争。孔子强调的礼其实是统治阶级赖以统治的基础,这里体育被赋予为意识形态服务的色彩。北宋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说:“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用诸乡党,用诸邦国。”“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投壶礼是古代宴会上的一种礼制,由西周射礼发展而来。这些论述明确反映出体育应为意识形态服务的意思,且运动的方式方法,往往受到体育目的的制约。
  在西方的斯巴达、雅典时期,体育也富有政治色彩,和军事目的相结合,旨在参加战争,报效祖国,即使在非战争时期也不停止体育锻炼。为了民族下一代的健康,甚至妇女也要求参与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期雅典的体育更注重道德品行的培养和艺术情操的陶冶。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体育事业既要符合一般的体育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又要为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服务,即要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决定了我国体育事业目的的道德性。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体育与智育、美育、德育一起构成了实现这一至善目标的途径。2004年出版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体育基本理论教程》中将体育目的规定为“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⑤体育的目的决定着体育的方向,规定体育发展的进程,制约着体育内容、体育计划、体育过程及体育结果各个方面。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要为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在体育目的方面的反映,是社会对体育事业的要求,指明了我国体育的性质,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三、体育之能:育化的方式
  体育的功能指的是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能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任何事物发挥功能取决于两个重要的因素,也称为构成事物功能的两大要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社会的需要。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不同,会引起对体育功能认识的差异。前面我们论述了体育具有善的本质属性,那么体育的功能也必须与善的属性密切相关,离开本质属性来研究功能就违反了事物的规律和逻辑关系。因此,体育的功能是通过自身特殊的育化方式来实现对善的本质的追求。
  无论是人类种群的演进,还是人类个体的成长,都是一个系统的育化过程。体育是人类的育化方式的一种,之所以称为特殊,是指它区别于非身体教育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尽管体育承载着育德、育智、育美等功能,但它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等育化方式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体育以育体为主要对象,离开了这一点,体育便失去了合理存在的根据。在育体的基础上,体育的育德、育智、育美功能也表现出其内容的侧重和手段的独特。例如,在智育中育德,得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明理成性;在美育中育德,讲究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去打动人;而在体育中育德,就是告诉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积极锻炼,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必须做到人自身内部的和谐。
  体育的育化功能体现着体育的道德性,体育只是一种方法或工具,是为达到教育功能的工具。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认为,体育训练虽然很受重视,却是教育的最重要部分。它不仅能使儿童健壮,而且能产生品德方面的效果。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认为,体格健全是教育金字塔的基础。我国的许多教育家也将体育的育化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如蔡元培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随后又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主张。这种“体育第一”的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是非常难得的。可见对于完成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体育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的本质、目的、功能无不体现体育本身内在的道德性。同时体育的本质、目的、功能又是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体育完整内涵的不同维度。体育是人们追求善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人类在追求突破自我、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引下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丰裕之时个人为了得到健康的体魄和更好的生活品质,还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条件下以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提升社会现代化水平为宗旨,体育的发展进步都源于人类对善的不懈追求。这就是体育的道德性。也正是因为体育被赋予这样美好的期待和神圣的使命,当体育领域出现不道德现象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公平遭到破坏,正义受到践踏,善的追求被扭曲,这也是如今体育道德建设备受关注的原因。坚持体育的道德性,是反对和谴责违背体育道德行为的依据,也是体育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体育之研究[EB/OL].
  http://niaoqingsi.blog.sohu.com/62206498.html.
  ②体育之研究[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aa593e0100boqt.html.
  ③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4.
  ④论语·八佾.
  ⑤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8.
  
  参考文献:
  [1]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进入高中,学生的一个普遍反映就是英语难度加大,每次考试都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屡考屡差,久而久之就对自己失去信心。教师应从多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力。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怎样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一、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英语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点,是教与学的纽带。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
一、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就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
摘 要: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创造发展过程中,武术文化作为其中的瑰宝之一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它不仅具有体育、军事、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具有一种超越武术本身的博大精深的精神——武德。一方面,几千年来武德一直指导着武术实践的发展,并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形成了中华独特的武术文化。另一方面,传统武德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华传统武德对文化发展的影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职跨栏跑教学状况的思考,分析学生跨栏跑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消除恐惧心理的教法建议,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跨栏跑教学 恐惧心理 教学建议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跨栏跑项目因其锻炼价值高,且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一直被列为体育课必考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跨栏跑技术性很强,动作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往往学生面对障碍会产生恐惧心理,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常州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开放教学的特点对该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与可行性的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建筑材料》 课程教学 现状 措施 建议    在开放教育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建筑材料》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对整个专业知识结构
摘 要: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新时期,积极、合理、全面、协调地开展普通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普通中学树立完整文化形象、展示学校综合实力的必然。文章以广西为例,概述了广西普通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针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广西普通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广西普通中学 校园文化建设 现状 问题 对策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摔跤运动员的体能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探讨摔跤运动员的专项体能特点及结构,筛选能够反映出摔跤特点的专项体能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摔跤运动员体能模型及评价模型,旨在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和训练提供体能意义上的参考。  关键词: 摔跤运动员 体能 体能评价指标体系    1.引言  体育运动实践表明,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是保证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复杂的先进技术、战术和提高运动成
兔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俗称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给养兔业和
摘 要: 《Protel99SE EDA技术及应用》是电子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教师通过何种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熟悉绘制电路原理图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熟练掌握PCB设计的技能?本文从学习兴趣、项目教学法两个方面浅谈其在《Protel99SE EDA技术及应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学习兴趣 项目教学法 《Protel99SE EDA技术及应用》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
摘 要: 厌学是不良心理与行为障碍纠结在一起的复杂现象,厌学问题是教育领域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哲学、社会文化学、教学论、生理心理学等角度对厌学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了厌学者的一般性与群体性表现,从心理咨询技术与课堂教学渗透干预等方面思考了厌学对策。  关键词: 厌学 归因 表现 应对策略    一、厌学涵义的确定  厌学现象涉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学段,对厌学涵义的界定也不统一,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