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kym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而调动学生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
  一、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我想课题就是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为此,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教学《难忘的一天》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当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哪一天让他难忘?”有的说:“我想知道那天发生了什么事?”有的说:“我想知道为什么那天让他难忘?”有的说:“我想知道他难忘什么?”……我看到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便用激励的口吻对学生说:“同学们有探究精神,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吧!”学生有了要想解决的问题,就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学习兴趣就很浓厚。经过学习,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刚才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是写……”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读书,不仅解决了我自己提出的问题,还知道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
  如:教学《坐井观天》, 我为学生创设的情境是:同学们,当你读了这个题目,你会想什么?
  生:我想知道谁《坐井观天》?
  生:我想知道它坐在井里看天干吗?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坐井里看天?
  生:我想知道坐在井里看见了什么?
  生:我想知道作者写这个故事为什么?
  师:好!同学们想知道那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很会动脑想问题,那么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读课文,你一定能解决自己想明白的问题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
  生:老师,我经过自读课文,知道了课文是写青蛙坐在井里看天。
  生:我知道课文描写的是青蛙和落在井沿的小鸟三次对话,争论天到底有多大。
  生:我知道了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
  由此,我深刻的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教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
  二、 根据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策略具体化是实施好情境教学的关键。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第2~7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青蛙和小鸟为什么对天有多大产生分歧?我鼓励他们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为小鸟找到了答案:因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所以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看不到广阔的天空。它认为自己是千真万确的。然而,小鸟每天在空中自由飞翔,它飞过了高山、飞过了海洋、飞过了森林,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原野,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城市……它的眼界开阔。这是由于生存条件所限,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小实验,用书卷成圆筒,自己坐在井底,学生豁然开朗:因为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看不到广阔的世界。最后设计一个环节:如果让青蛙跳出来,它会看到什么,它会说什么?学生说了很多很多。
  1.青蛙:哇,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小鸟,我错怪你了。
  2.青蛙:哇,天可真大!谢谢你,小鸟,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永远蒙在鼓里,永远不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
  3.青蛙:我坐在井底下不知道天有多大,跳出井口才晓得天这么蓝、这么高、这么大。
  4.青蛙:啊!天湛蓝湛蓝的,花儿五彩缤纷,小草碧绿碧绿,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谢谢你,小鸟,你让我大开眼界。我还要去看看另外的地方!我真的错了,谢谢你小鸟!
  为揭示“坐井观天”的本意和寓意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样学生为探究出答案,解决心中的疑惑,它们积极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根据课文表达的思想,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学生在感悟到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又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又想知道什么呢?”
  生:老师,我想知道朝鲜人民在送中国人民志愿军时为什么依依不舍?
  生:老师,我知道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所以,朝鲜人民舍不得离开中国人民志愿军。
  (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读书解决问题。)
  师:文中什么地方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與朝鲜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呢?
  学生通过读书,都能在课文中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作出了许多事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朝鲜人民也为中国志愿军做许多事,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此,他们的情谊是无法比拟的。
  《风娃娃》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已经总体知道风娃娃为人们做了五件事:它帮助吹风车、吹帆船,吹断了风筝,吹折了小树,吹跑了晾晒的衣服,它帮人们做了这么多事,可是人们对他却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原因,这是为什么吗?教师引发了这个问题。学生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了原因:因为风车转动很慢,吃力地抽水,水断断续续地流,所以风车需要风娃娃帮助他。风娃娃热情的帮助,解决了水抽得慢的问题,人们感谢风娃娃。用同样的学法:风娃娃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三自然段。教师小结:风娃娃在人们需要帮助时,他热情地帮助了人们,人们感谢他。而后三件事,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这三件事不是人们需要的,给别人造成了伤害,所以人们责怪他。从而说明: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真的有帮助的道理。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感悟到深刻的道理。   四、抓住“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如在教《风娃娃》结尾时,(风娃娃听了,很伤心,心想: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教师说:风娃娃的妈妈听了风娃娃的诉说,会怎样说呢?学生马上就说:“风娃娃的妈妈会告诉他光有好心用蛮劲是不行的,还要根据人们的需要给予人们帮助才会受到欢迎。”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她是我的朋友》。文章主要介绍了在一个孤儿院里,一个小姑娘被战争的炮弹炸伤,急需输血。年仅十岁的小男孩阮恒愿意为她献血。赞扬他为了朋友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精神。
  阮恒因为年龄很小,她以为为他人献血后自己就会死。在文中四次提到他哭泣,内心的活动写得淋漓尽致。在抽血过程中:
  1.“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2.“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3.“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了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在抽血过程中,阮恒很快地躺在草垫上,“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表明阮恒在献血时因特别害怕而紧张,但他强忍着不表现出来。接着,阮恒在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与恐惧做着斗争;阮恒在献血过程中忍不住害怕,怕自己会死去;但为了不影响献血,又竭力掩饰自己的害怕与痛苦;阮恒一想到自己会死,他又害怕痛苦得哭了起来,但为挽救朋友的生命,他仍竭力掩饰;随着抽血的进行,阮恒想自己的血一定快抽尽了,自己也快要死了,他的害怕和痛苦越来越无法掩饰,但为了好朋友,他仍在拼命掩饰。此时,学生会想:阮恒如果惧怕,可以选择停止献血,他为什么不那样做?学生纷纷举手说:他可以拔掉针头一走了之,他可以提出不献血了,但那样小姑娘的生命会有危险, 尽管阮恒很矛盾,但是为了救活朋友,他宁可自己去死。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呀!“舍己救人”的中心思想牢牢地植入了孩子幼小的心田,对友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创编了儿童诗:
  《我心中的朋友》
  朋友是一双手,
  当你遇到困难,这双手会来帮助你。
  朋友是一片阳光,
  寒冷中时时温暖着你。
  朋友是一把美丽的伞,
  在雷雨中护卫着你,
  在骄阳下为你遮挡紫外线。
  朋友是一盏明亮的灯,
  在你迷失方向时指引你,
  让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朋友是一把万能的钥匙,
  开启你心灵的大门,
  消除你的苦恼。
  朋友是一场及时雨,
  在需要的时候不期而至,
  浇灌你浮躁的心田。
  朋友是跳动的音符,
  与你共同奏响喜怒哀乐的乐章。
  朋友是一粒 “开心果”,
  在你愁眉不展时,
  逗得你前仰后合。
  朋友是心与心的交融,
  爱与爱的传递……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解决。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也是非常正常的,教师也不用过于着急地替学生解决问题,而应注重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維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了一个探究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问题情境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环境支持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在设计环境时,强调一个支持学生学习的环境创设,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探索。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一种情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挖掘教材中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望京实验学校(100102)
其他文献
区域综合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RegionalManage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武志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沈阳110015)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后,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迅...
近年来,永城市审计局坚守从严治党的政治担当,以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把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
今年以来,温县审计局认真贯彻落实权责清单制度,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审计.一是全面梳理了行政职能、权力责任清单,编制了《行政职权目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行政职权
高考语文江苏卷与全国卷接轨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忽隐忽现阶段,但“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已在弦上。教师应该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迎接全国卷的到来。不过,在过去几年的自主命题中,体现苏派特征和苏味风格的江苏卷在引领全国语文命题中也是占得一席之地。借鉴全国卷中那份成熟与大气,多理性审视江苏省语文教学,与全国卷快速融合,更应该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面向全体应有普适性,打破二
迪昂的科学进化观P.Duhem′sViewsontheEvolutionofScience¥//李醒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北京100039)皮埃尔·迪昂(PierreDuhem,1861~1916)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他...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教师专业成长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是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和个性发展的内动力,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用积极的态度分析和反思其教学行为,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在调整中总结出新的经验,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在沉思中逐步锤炼自己的教学过程。  一、阅读教育专著,提高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技术操作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不停地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不能
综述了磨削加工过程的几何建模过程中砂轮几何模型的建立方法、磨粒去除工件材料机制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磨削加工过程的物理建模过程中磨削力机理解析
太康县审计局深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等各项廉政规定,强化制度建设,切实规范党员干部廉洁从审行为.
学习任务群是高中语文课程内容重新建构的产物。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基本组织单位,它以实践为主线,整合了语文学习中的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评价体系是学习系统中的核心之一,以反馈调节机制的形态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下评价体系的建构和演变,是高中语文教师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以《任务群2:〈史记〉阅读与研讨》为例建立模板  1.创设导入情境  以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的评论,对《史记》的地位做简要评价,创设导入
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形成的应向购买方收取的款项,主要是由赊销形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极其丰富,大多数产品处于买方市场,赊销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