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纹样在首饰品中的创新设计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z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黎锦纹样 饰品 现代设计 旅游产品 创新设计
  引言
  黎族是中国海南省最早出现的原著居民之一,黎锦也是海南最具代表的遗产。2009年黎族织锦技艺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 ,与黎族的历史文化一脉相连。就算这样,黎锦的传承依然有着十分严峻的道路。呈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极速发展,黎锦作为一个只能靠传统工艺生存的产品,规模小,效率低,并且手艺传承人也逐年减少;二是黎锦产品单一,应用的领域有限,与现代观念相结合的方面少,目前仅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旅游产品有了一定的开展,但形式方面与现代人的审美还略有差异。随着收入的提高,现代人们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出门游玩对旅游产品的各方面要求也有所提升,因此这个行业近期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与重视。
  海南是国际上的旅游大岛,每年甚至每月有成千成万来游玩的人,如何运用黎锦纹样在首饰品中设计出美观的造型,成为海南的旅游特色产品是此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潮”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很多知名设计师都开始着手民族文化的设计作品。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的黎锦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2] ,也可以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现具有东方美、民族美的设计,使东方的设计更多、更好地走进世界人民的眼界。在旅游产品中,首饰品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其不仅要有基本的使用功能,还要有文化内涵、审美意义等。故怎样将首饰品与黎锦纹样相融合是此文的中心点。这样不仅可以使消费者们更有效地认识了解传统民族文化,还可以使黎锦文化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传承,同时也促使饰品行业的产品更富有内涵和价值。
  一、黎锦及首饰品研究现状
  黎锦在学术中从来不缺乏研究人员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其内涵丰富且具有很长的历史故事。黄学魁《黎族几种典型传统织绣花纹图案内涵解读》对黎族传统织绣染作品中的典型纹饰或核心纹饰、图案或符号的文化内涵逐一作了探讨性的解读[3] ;罗文雄《解读黎族织锦图案艺术特点与风格》一文,从抽象性、具象性、内容、工艺和构图特色几个方面总结黎锦图案的艺术特点,论述了黎锦的时代、民族、创作风格和黎锦的文化记载和文化传承[4] 。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大多都在政治历史等方面。这为我们在研究黎锦的产生及发展等相关内容起到了很有力的支撑。但有关黎锦纹样在首饰品中的创新设计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此文正是从这一方面着手黎锦纹样在首饰品设计中的创新设计研究。
  在首饰品设计方面,目前有很多国内金银饰、珠宝品牌都开始崛起,产品风格呈现多样化、年轻化、时尚化等,收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在传统纹样元素的应用方面主要呈现出三大特点:1.对传统元素的运用上还比较具象化。在造型方面,会运用比较具象化的形体,例如直接运用动物纹样作为吊坠,缺乏创意;2.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运用上多体现在婚庆用品、满月礼等一些传统节日的产品上,应用的范围还比较狭窄;3.在古往今来的社会中,人们已经被首饰是华丽的、珍贵的、昂贵的这一传统思想限制了思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极速发展,首饰品本身的价值相比较过去而言已经被弱化,价格对于普通人家已经可以接受,而是否具有美感,是否时尚已经成为人们选择首饰品产品的重点考虑因素。
  二、黎锦纹样
  (一)黎锦的历史
  黎锦是黎族人的民间织锦,也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5] 。黎锦包含有衣物、装饰用品及生活用品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6] 。
  (二)黎锦纹样的形成
  黎族最开始是没有文字可以沟通交流的,黎族的妇女们在生活中利用擅长的织锦技能将生活中的事物——在黎锦上呈现出来,体现了黎族人們对生活的热爱。随着黎族人们生活经验的愈加丰富,审美及织锦技巧越加丰富,创造出来的图案也越来越有艺术情趣。她们对生活和自然界,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表现,善于创造,使她们的织锦纹样充满着生活性和艺术性[7] 。
  (三)黎锦纹样的艺术特征
  黎锦具有各式各样的纹样,并且各有不同,但仔细对比又能观察出各区域的纹样又有着一致性。从颜色、形状、构图等多方面,可以归纳出黎锦纹样的特征:
  1.菱形构图:黎锦纹样虽然各式各样、各有不同,但大体的主纹样都是蛙纹与人形纹,而这两种纹样的构图方式均为菱形。基本构图以菱形为主要风格,这也与织锦方法有关系,黎锦的经纬交错方法使其在织锦时只能按照固定的方法来织出纹样,这也就构成了菱形等方形以直线为主的纹样。
  2. 直线元素:黎锦的制作主要以人工编织为主,运用的是经祎交错的办法,因此只能用直线元素来构成黎锦的纹样。虽然是简单的线条,但其设计出来的排列组合方式使线条富有节奏和变化,非常富有美感,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精美绝伦的黎锦图案。
  3.对称形式:在黎锦纹样中,大多会以一个人形纹为主体,周围规律的环绕其他纹样,相对主体较小,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有规律的连续纹样。这样的纹样主体清晰、结构明朗、典雅大方,有强烈的整体性,是黎锦最常用的形式之一。
  (四)黎锦纹样的常见纹样及寓意
  黎锦纹样是黎族人民生活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其题材极为丰富,现实生活、宗教信仰、自然界中的事物等,结合人们的认知,体现着对生活的向往。
  1.人形纹:黎族人民认为人是神的象征,世界上的所有都是由人类所创造。是黎族纹样的主要纹样。按形态可分为简化、具象、蛙形三种。还有一种独特的纹样是由黎族人民所独创的大力神纹,其源于黎族神话,纹样象征着太阳,是生命至高无上的体现,表达了对生命繁衍、族群壮大的愿景。大力神纹构图装饰与一般人形图案装饰相比,增加了许多夸张、抽象的装饰图案[8] 。更加突出了对祖先的崇拜。
  2.动物纹:海南为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适宜很多种类的动物生存,黎族人民与动物长期相伴,便将其也记录在黎锦中。由于黎族织锦工艺的独特性,其动物纹的形式都较为简洁,多为蛙的基本姿势,但造型夸张、种类繁多,每种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其中最具代表且运用最为广泛的为蛙纹。在过去,作为庄稼保护者的青蛙,有着除害的作用,随着蛙鸣声起,风雨也会到来。因此,黎族人民便将青蛙与自己的美好愿望结合起来,在黎锦纹样中创造出蛙纹。   3.植物纹:海南地域气候优越,植物多种多样,黎族人民便将这些植物用于黎锦上,多用于与人形纹等纹样的搭配装饰,也是织锦常用纹样。主要有木棉花、树藤等植物。黎族人最喜爱并且经常用的植物纹为木棉,是纺织品的主要用料。花纹以树干为主,向外延伸出根部、分枝、树叶和花纹,象征家族根深叶茂、人丁兴旺、繁衍不惜,寓意家庭的幸福美满[9] 。
  4.几何纹:是黎族妇女在织锦时非常喜爱运用的纹样之一,出现在原始时期,一直沿用至今,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是黎锦中最突出的纹样。人们熟知的有水波、十字、锯齿纹样等,这些纹样不仅简单大方且有秩序性连续性,更是黎族人民将劳动中、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形象变形创造出来的。
  三、黎锦纹样在首饰品中的创新设计研究
  (一)黎锦纹样在首饰品中的应用现状
  现代社会中黎锦纹样主要被运用到服饰领域和旅游纪念产品领域。在服饰中,多以纹样或图形的直接移动再运用最为常见。将黎锦纹样直接提取出来或再进行简单的变形后,直接运用到服饰中,使其富有黎族的气息。而服饰界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一般都是对一个民族或地域中典型的文化元素进行无限放大或缩小,表现出无变化或杂乱的现象,和不符合现代审美,因而其既没有受到消费市场的看重,对黎族文化的传播也没有起到效果。而在旅游纪念品领域的运用,为了便于使旅游商品快速富有地域特色,也只从形式上对图形纹样进行简单、无变化的复制,故两者都与现代审美有很大偏差。为了突显传统文化产品的商品性质,我们要找准传统文化元素与旅游纪念品的结合点,抽取出纹样的关键元素进行变形或变化来丰富旅游产品,以现代审美及理念对黎锦纹样设计利用。
  在首饰品设计领域,黎锦纹样还很少被运用,但在海南黎族,黎锦纹样已经广泛普及。当地居民直接提取纹样上的图形,并加以复杂化的装饰,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富有变化的首饰品,但对于现代人们的审美大有偏差。随着近几年中国的不断繁荣,人民的民族情怀也越来越高涨,在消费方面也偏向带有中国文化、民族情怀的产品。所以本文将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以现代审美来对黎锦纹样在首饰品中的运用进行创新设计。对首饰品而言,黎锦纹样的使用不仅使产品富有民族文化内涵,更对其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黎锦纹样在首饰品中的创新设计实践分析
  首饰品的存在仅作为人类的装饰物,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是人们在生活中满足温饱后才会去关注的日常附属品,所以首饰品的标准是以人的主观意识所定的。中华民族也是善于发现美的民族。古人在首饰材料的选择上经历了被动适应到主动开发的过程[10] 。例如从被动的大自然选择形状外形美观的材料来作为装饰,到后来自己动手磨制或熔制出自己喜欢的外形。可见耐用并不是饰品的评判标准,自古以来都是以美观的外形来形成标准。装饰和可使用是首饰品的两方面。自旧石器时代首饰品的出现,人们选择饰品主要看图样的象征,材质的内涵。而之后慢慢发展为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这种具象的审美已不再是主流,多成为抽象写意性的纹饰或造型。并且在现代人们眼中,越来越追求简单的装饰,简单的造型。所以人们对于首饰品的审美标准是不断变化,不断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首饰品的种类很多,手部的、头部的等。统一来说,既然作为身体佩戴品,必然不能出现过多锋利的棱角以及对身体有害的材质;其次作为日常装饰品,经常会有磨损,因此需要耐磨且结实的材质;最后,作为首饰品,必然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和装饰功能,只能看而不能戴的不能称其首饰品,反之,只能戴而不具备美观性装饰性的也不能称其为首饰品。所以一个合格的首饰品,必须同时具备实用和装饰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功能。
  此文的两个方案均结合现代审美认识、色彩、材料等,对黎族织锦纹样中人形纹的分解及再构,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新首饰品。在首饰品设计过程中以黎锦纹样的情感寓意与文化内涵作为基础,从材质选取、造型特征以及色彩属性三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发掘其图案的形态美,使黎锦纹样更好地在现代美学中应用。
  1.以人形纹为主题的耳饰设计
  黎锦人形纹的特点多源自其精美的造型及富有意义的内涵,无论从结构、外形还是颜色来看,黎锦纹样都是非常精美的。由此可见,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黎锦的代表性纹样与首饰品的相互碰撞,最终呈现出富有黎族特色和现代感的首饰品。在现代审美中,越来越偏向简单的装饰、简单的造型,故设计要结合这一方面。黎锦中的人形纹主要是由简单的方形、菱形等元素构成的规律性造型为基本单元,采用形式美法则中解构、重组、变形、统一、对称等艺术变形后构成的造型。此组设计了具有细微差别的两款,可分别组合佩戴出不同的效果,亦可搭配情侣款等。并利用专业绘图软件Procreate将其绘制出来,如图1。
  设计出的造型再加以耳饰的基本构件:环形耳钩。环形耳钩戴卸方便,更适合装饰物部分较大的耳饰,能够拉长耳饰修饰脸形。在材质方面运用到了银,银作为佛教的七宝之一,一般有辟邪、排毒、杀菌等功能,在使用时,硬度适中,便于塑造不同的造型,并且价格适中,是人们最喜爱的饰品材质之一。中间的菱形点缀则运用到了海南特产珊瑚玉,珊瑚作为珠宝品中唯一一个有生命且颜色纹路都很特别的有机宝石,其含丰富的微量元素,也被列入佛教七宝。而珊瑚玉作为一种有机化石,颜色温润,提亮人体肤色。有黑和红两种颜色,红色的最为珍贵,富有收藏价值。此组设计运用珊瑚玉既能增加耳饰的美观度,又使珊瑚玉的边角料再运用,减少浪费,也使耳饰成本适中。在颜色方面,银色作为基本色极富有简洁大方的效果,珊瑚玉的红色在其中点缀,与银色相应,使得耳饰更典雅,在结合现代简约风的同时不缺乏民族特性。同时,下半部分的珊瑚玉与银饰结合的部位制作成可活动的形式,使饰品更具灵动性。饰品的存在,向来都是美学性大于实用性。良好的视觉效果是饰品设计的关键,而材质本身是设计内容表现的重要载体。首先還是材料的美观,其次是美观材料的可塑造性,所以其一个标准就是美观的物品都可以作为首饰品的材料,都可以成为首饰品。在草图绘制出后,利用专业建模软件Rhino制作最终效果图,可以让旁人更直观的看到产品变成实物的效果,如图2。   2.以人形纹为主题的挂件设计
  黎锦纹样多为几何形状构成的各种图案样式,而几何所构成的形式美感具有独特性与灵活性。首先,要充分把握好几何图形在首饰品设计中的形式美感,保留黎锦纹样的“情感温度”,严重的几何形式则会导致首饰品呈现机械、没有温度的感觉;其次,利用几何所具有的规律性和审美特性,将其运用于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最后,灵活把握选取的材料,利用好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和美感,使材料与设计相融合。此组运用分解重构的方法,将黎锦中的人形纹拆分再组合,对其中的元素提炼,可以使我们更细致地发现黎锦纹样中更简单的元素的美,使其转化为设计元素,更富有新的形式与内涵。所以在传统人形纹中分解出各种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在提取出运用最多的、最简洁的菱形作为本组设计的基础元素进行重构,并运用对称为基本形式,体现出纹样的和谐美感,使挂件的设计既符合现代审美,又能呈现出民族气息和文化内涵。以下为运用到的四个人形纹,如图3:
  作为挂件,材质选择尤为重要,既需结实耐磨又要小巧便携。所以此组设计的材质选用了黑色的钛合金,其作为一种结构性强的金属,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腐蚀性,可塑性也非常高,是作为挂件材质最好的选择。黑色代表了稳定、庄重,颜色简洁但又不乏历史气息,作为一种时尚又百搭且永远流行的主要颜色,既体现了现代审美,又不会缺失黎族深厚的传统气息。此组设计共做了四对挂件情侣挂件,每对形式统一,但又有细微的变化用以区分男女之间的不同。两款之间细微差别的呼应使饰品富有情趣,不会沉闷。以下是利用专业建立模型的软件Rhino制作的最终效果图,如图4:
  结论
  黎锦深厚悠久的民族文化,是黎族的人民长久以来累积的智慧。而其中的纹样更是承载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期望,也是人民审美的体现与表达。黎锦纹样既是黎族的一部分,更加是中国丰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消失的这一大背景下,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保护去传承去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还要结合现代智慧,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市场活起来。本文对黎锦纹样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黎锦纹样的艺术特征,意在通过深入研究传统纹样,寻找新方法,打通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壁垒,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同时也为黎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找寻一些新出路,并在黎族旅游业的发展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关键词:社区 闲置物品共享 共享经济 服务设计 社会创新 利益相关者  引言  在产品生产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的进程中,以共同消费和共享经济为代表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新一代年轻人蔓延,人们的需求开始从物品到体验,再到社会关系的递进[1]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即是通过线上平台帮助社区居民互相共享闲置的物品,共享方将自己闲置的物品上传至平台,需求方可通过平台联系到同社区的共享方进行物品的租借,共享平
期刊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 日用品设计 Nendo事务所 产品设计 反思层次设计 佐藤大  引言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由于各行各业工作繁重,高密度城市环境给人带来的压迫感等因素,人们时常接受着来自生活中的各方面压力,精神处于紧绷状态,内心的情感需要得到释放。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常规的日用品设计更注重人们的日常功能使用,而情感需求方面的考虑则相对缺失,两者的不平衡性需要得到改善。  任何产品都源于设
期刊
关键词:可持续社区 生活垃圾 垃圾处理 系统设计 设计策略  引言  2015年,联合国提出了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个维度的问题。其中,第11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提出:应当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社区。同时也指出,可持续目标需要多方伙伴合作实现。因此,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公民与社区等基层组织共同努力实现。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垃圾围城”的现场
期刊
关键词:奥运会 志愿者服饰 服饰设计 民族文化 设计关系  引言  奥运会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希腊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据传说是由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罗马大力神)创立的,而现代奥运会是法国年轻贵族皮埃尔·德·顾拜旦在1894年正式提议,1986年开始举办。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奥运会为当地经济带来的具大促进力,尤其在提升文化与艺术、城市更新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显著作用[1
期刊
关键词:工业设计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分段 逐级提升  引言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在不断发展壮大,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数量大大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传统专业[1] 。然而,工业设计庞大的教育体系并未满足行业的需求,反而造成了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大量企业招聘不到合用人才的矛盾现象[2] 。该现象的背后,是工业设计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别,是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之间的差异[3] 。  
期刊
关键词:视觉符号 混合式教学 叙事表现 广告图形教学 图标设计  引言  广告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本校的广告设计课程设置中,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广告设计的目标,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消费需求的改变、数字媒体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广告设计正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人们重新思索和探討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理性价值与方法,寻求理性价值对视觉传达专业广告设计的意义,必须要对广告设计课程的内容设置进行调整,探索
期刊
关键词:包装设计 多感官 用户体验 情感 品牌  引言  包装是具有自身规则的沟通媒介,不仅连接品牌,也通过直观的视觉语言与消费者建立起一种对话。现代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包装的形式、材料、结构以及技术的变革,而消费者对于包装的功能期望也不再仅限于保护和运输,转变成更具个性、体验丰富的产品。王新燕等人在研究中表明围绕用户情感体验,探索新的产品包装形式,已成为国内外包装设计领域面临的严峻考验[1
期刊
关键词:老旧社区 建筑外观 改良设计 城市文脉 建筑功能及文化  引言  无锡市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为满足人口的居住问题,批量化地建设了大批住宅建筑,此部分社区建筑建造质量和标准相对较低。进入21世纪后,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此部分建筑不再满足当下的需要。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老旧社区改造,我国城市居
期刊
关键词:服务设计 缘起 多学科 发展脉络 设计范式  一、服务设计的缘起  (一)服务设计兴起的时代背景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因第三产业和服务经济的繁荣而发生巨大变化,美国服务业GDP占比从1960年的50%发展到2018年的80%,日本、英国、德国等均超过70%。截止2020年1月19日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服务业在2019年已达到53.9%,比第二产业高出14.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
期刊
关键词:文旅融合 用户体验 研学旅游基地 调研分析 服务系统设计  一、课题研究背景  伴随传统旅游的全速发展,高新科技技术的快速普及,社会大众的思想转变,观光式的旅游形式不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特色旅游、体验式旅游、沉浸式旅游等旅游新业态被更多游客所青睐。民众对旅游的需求从物质需求逐步转向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刘云山在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的演讲中指出“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旅游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