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793年7月,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一支庞大的英国访华使团抵达位于大清帝国直隶境内的天津大沽港口,就此拉开了大清帝国与西方政府间交流的序幕。自此之前,欧洲文明一直对于遥远的东方文明向往有加,英国使团对此次访华满怀憧憬,可惜最终的结果是令他们失望的,访华使团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从哪一点来说,英国使团访华的结局似乎都注定了不会令人满意。
关键词:马戛尔尼;英国使团;访华;乾隆;失败原因
中图分类号:D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86-01
一、向神秘优雅的中国出发
公元1792年的9月26日,英国乔治三世国王派遣了庞大的访华使团船队以乔治·马戛尔尼勋爵为首,副使是乔治·斯当东男爵,访华成员共有八百多人。他们将远渡重洋,前往遥远的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参加乾隆皇帝的寿辰典礼。马戛尔尼此次出行的目的,是要敲开东方清王朝的大门。
二、令人忧伤的结局
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四日,英国使团船队到达中国,在澳门外万山群岛的珠克珠岛抛锚等候。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佛兰西斯·百灵写信告知两广总督郭世勋,由两广总督转奏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任命长芦盐政徵瑞、直隶总督梁肯堂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接待英国使团。皇帝还命令军机处拟定了一套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这个方案记录在清宫档案的《上谕档》册中。
然而朝见的过程却不尽如人意,双方关于朝见的礼仪问题发生严重分歧,对于英国使臣朝见皇帝时要不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争论不休,最后双方都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算是解决了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离开英国前,英国皇帝曾交给马戛尔尼一封十分重要的信,要他转达给乾隆,但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后却并没有时机转交信件,于是他直接给乾隆写了一封信,并想方设法把这封信递到了乾隆的手里,马戛尔尼在信中提出的要求是:(1)英国在北京开设使馆。(2)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3)允许英商在北京设一货栈。(4)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5)请于广州附近,准许英产同获得上述同样权利。(6)由澳门运往广州的英国货物请予免税或减税。(7)请公开中国海关税。
对于这一要求,乾隆果断地拒绝了,乾隆拒绝英国要求的敕书发出后,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了。清政府催令英国使团迅速回国,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三日,乾隆任命侍郎松筠为钦差,专门护送英国使团一行起程离京。
三、是什么阻碍了英国使团的成功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了,但通过这次接触与撞击,使东西方两个大国相互之间有了初步了解,对以后的中英关系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说来:
(一)中国方面:中国的守旧、僵化和封闭以及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到高峰,中国自我骄傲感过度膨胀阻碍了中国在近代的发展。乾隆皇帝以天朝帝国的傲慢自负拒绝了英国使团的交往要求,主动放弃了一个学习西方文明和融入进步世界的机会,面对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中国的守旧、僵化和封闭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在近代进入屈辱之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二)马戛尔尼方面:马戛尔尼对礼仪过度看重。清朝大臣开始与马戛尔尼商议使节要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但习惯了欧洲主权国家平等观念的马戛尔尼难以接受,因为在他看来,英使向中国皇帝的三跪九叩意味着大英帝国向中国的臣服,这不仅有辱英国国王,而且也有损于大英帝国海上霸主的声誉。这是使团访华失败的一个较为直接的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使团访华的最终失败更多的还是中英之间无法达成共识的原因。
(三)英国使团提出的要求触犯了中国的主权,乾隆不可能答应。抛开马戛尔尼的礼仪问题不谈,也暂且忽略中国方面的愚昧无知与固步自封,英国使团代表英王乔治三世提出的要求本身就有很大问题,尤其是其中希望划地而治的要求,其侵略的野心昭然若揭,乾隆在维护领土统一方面所作出的驳斥是正确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不论马戛尔尼使团的礼仪是否合乎中方要求,是否向皇帝三跪九叩,使团提出的要求都不可能被接受,访华的结果都不可能是成功的。
(四)从整个时代背景来看,中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文化差异和社会经济的差距,使得中英之间的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调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统治中期,封建社会经济取得较大发展,清王朝内部“天朝上国”的狂妄自大的思想达到顶峰。国内统治者以及广大百姓对外界几乎没有了解,还处在天圆地方的原始认知阶段。经济上,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逐步确立的同时,中国还处于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封建社会,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基础、文化上都处于落后的地位。双方巨大的历史文化差异和社会经济差异使处于先进社会的英国不理解落后的中国为何如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朝也不理解身为蛮夷的英国怎敢藐视天朝,还提出那些无理取闹,不知礼数的要求。
总之,马戛尔尼访华失败,是由两国文化直接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令人叹息,阿兰·佩雷菲特曾说过“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 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已经发生的事情任何人都无力改变,或许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从已发生的事情中收获了什么。
参考文献:
[1](英)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M].刘半农.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叶笃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
[3](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王国娜、毛凤支、谷炘、夏春丽等.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4]秦国经、高换婷.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耿旭(1989-),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关键词:马戛尔尼;英国使团;访华;乾隆;失败原因
中图分类号:D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86-01
一、向神秘优雅的中国出发
公元1792年的9月26日,英国乔治三世国王派遣了庞大的访华使团船队以乔治·马戛尔尼勋爵为首,副使是乔治·斯当东男爵,访华成员共有八百多人。他们将远渡重洋,前往遥远的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参加乾隆皇帝的寿辰典礼。马戛尔尼此次出行的目的,是要敲开东方清王朝的大门。
二、令人忧伤的结局
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四日,英国使团船队到达中国,在澳门外万山群岛的珠克珠岛抛锚等候。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佛兰西斯·百灵写信告知两广总督郭世勋,由两广总督转奏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任命长芦盐政徵瑞、直隶总督梁肯堂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接待英国使团。皇帝还命令军机处拟定了一套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这个方案记录在清宫档案的《上谕档》册中。
然而朝见的过程却不尽如人意,双方关于朝见的礼仪问题发生严重分歧,对于英国使臣朝见皇帝时要不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争论不休,最后双方都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算是解决了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在离开英国前,英国皇帝曾交给马戛尔尼一封十分重要的信,要他转达给乾隆,但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后却并没有时机转交信件,于是他直接给乾隆写了一封信,并想方设法把这封信递到了乾隆的手里,马戛尔尼在信中提出的要求是:(1)英国在北京开设使馆。(2)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3)允许英商在北京设一货栈。(4)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供英商居住使用。(5)请于广州附近,准许英产同获得上述同样权利。(6)由澳门运往广州的英国货物请予免税或减税。(7)请公开中国海关税。
对于这一要求,乾隆果断地拒绝了,乾隆拒绝英国要求的敕书发出后,标志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了。清政府催令英国使团迅速回国,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三日,乾隆任命侍郎松筠为钦差,专门护送英国使团一行起程离京。
三、是什么阻碍了英国使团的成功
马戛尔尼访华失败了,但通过这次接触与撞击,使东西方两个大国相互之间有了初步了解,对以后的中英关系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说来:
(一)中国方面:中国的守旧、僵化和封闭以及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到高峰,中国自我骄傲感过度膨胀阻碍了中国在近代的发展。乾隆皇帝以天朝帝国的傲慢自负拒绝了英国使团的交往要求,主动放弃了一个学习西方文明和融入进步世界的机会,面对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中国的守旧、僵化和封闭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在近代进入屈辱之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二)马戛尔尼方面:马戛尔尼对礼仪过度看重。清朝大臣开始与马戛尔尼商议使节要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但习惯了欧洲主权国家平等观念的马戛尔尼难以接受,因为在他看来,英使向中国皇帝的三跪九叩意味着大英帝国向中国的臣服,这不仅有辱英国国王,而且也有损于大英帝国海上霸主的声誉。这是使团访华失败的一个较为直接的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使团访华的最终失败更多的还是中英之间无法达成共识的原因。
(三)英国使团提出的要求触犯了中国的主权,乾隆不可能答应。抛开马戛尔尼的礼仪问题不谈,也暂且忽略中国方面的愚昧无知与固步自封,英国使团代表英王乔治三世提出的要求本身就有很大问题,尤其是其中希望划地而治的要求,其侵略的野心昭然若揭,乾隆在维护领土统一方面所作出的驳斥是正确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不论马戛尔尼使团的礼仪是否合乎中方要求,是否向皇帝三跪九叩,使团提出的要求都不可能被接受,访华的结果都不可能是成功的。
(四)从整个时代背景来看,中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文化差异和社会经济的差距,使得中英之间的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调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王朝统治中期,封建社会经济取得较大发展,清王朝内部“天朝上国”的狂妄自大的思想达到顶峰。国内统治者以及广大百姓对外界几乎没有了解,还处在天圆地方的原始认知阶段。经济上,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逐步确立的同时,中国还处于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封建社会,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基础、文化上都处于落后的地位。双方巨大的历史文化差异和社会经济差异使处于先进社会的英国不理解落后的中国为何如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自诩天朝上国的清朝也不理解身为蛮夷的英国怎敢藐视天朝,还提出那些无理取闹,不知礼数的要求。
总之,马戛尔尼访华失败,是由两国文化直接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马戛尔尼访华的失败令人叹息,阿兰·佩雷菲特曾说过“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 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已经发生的事情任何人都无力改变,或许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从已发生的事情中收获了什么。
参考文献:
[1](英)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M].刘半农.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M].叶笃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
[3](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王国娜、毛凤支、谷炘、夏春丽等.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4]秦国经、高换婷.乾隆皇帝与马戛尔尼[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耿旭(1989-),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