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音乐院校服务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与实践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09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办学质量的体现,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中,高等学校应能够满足在不同时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同需求。2018年,辽宁省提出来了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沈抚新区、县域经济在内的“五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辐射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不断释放发展的新动能,为辽宁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深挖高等教育对振兴发展的辐射潜力,省教育厅实施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工程遴选110个省级一流学科,布局了一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群。沈阳音乐学院入选辽宁省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的高等院校建设行列。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功能,肩负起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一、沈阳音乐学院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优势分析


  沈阳音乐学院作为一所以专业音乐教育为主的高等艺术院校,缘起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科优势突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建院80多年来,学院的发展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在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过程中,具备独有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学院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艺术学院,血脉里始终流淌着红色基因,有着得天独厚的鲁艺红色文化资源。同时,由于身处东北地区,又有着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学院始终秉承“植根民族、融入时代、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继承鲁艺传统,用音乐激励人民,用艺术歌唱时代,用优秀作品引领先进文化,书写时代精神,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精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排演彰显民族气魄、凝聚中国力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
  (二)平台优势
  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先后成立了“辽宁歌曲创作基地”“东北音乐舞蹈研究中心”“辽宁省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创新中心”等30余个试验场所及示范基地,利用东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创作讴歌时代主旋律的高水平音乐作品。同时,增设“鲁艺音乐文化研究院”“东北音乐文化创新实验室”“人文艺术研究院”等新的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提升学科显示度,加强中国音乐文化研究,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传承技艺和理论素养,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培育中国音乐文化研究高峰,为新时代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三)专业优势
  学院用优秀作品引领先进文化,书写时代精神,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创作与排演一批富有中国特色、时代感召力与社会认可度的原创音乐作品。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示范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优势特色专业14个,先后成立了以學生为主体的北方交响乐团、北方民族乐团、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北方青年合唱团、北方青年舞蹈团和北方流行乐团等多个艺术表演团体,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在《辽宁省2019年度优秀广播歌曲大赛》,征集原创作品中学院作品占全省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极大彰显学院实力。学院勤于推动艺术实践课程化、大型艺术活动项目化、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文化产业与艺术教育协同发展,助推城市文化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输送人才,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

二、沈阳音乐学院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践行措施


  辽宁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高等院校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机,也为各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音乐院校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有利于拓宽高等音乐院校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主动地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整自身的办学思路,使学校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创作展演与其提供的社会服务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质量。因此,沈阳音乐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结合工作的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强化落实监督。并且,通过学院网站、专题会议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宣传,在践行的同时增强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一)传承红色基因,以创作精品奉献沈阳经济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三个推进”战略部署,以优秀的音乐文化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和演出实践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表达师生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有力推动学院在课程建设、创作表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同时也是学院继承鲁艺传统,加强文化建设,服务社会,服务辽宁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生动实践。
  1.突出办学特色,以项目为抓手推动课程改革创新
  经典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诞生于沈阳音乐学院,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红色基因传承者,学院继承鲁艺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创新育人载体,有力推进学院大学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举办“思政+艺术实践”《我和我的祖国》巡演系列音乐会,走进企业员工、医护人员、环卫工人中,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宣讲教唱活动,为沈阳岐山一校、朝阳市罗福沟乡等各层面5000余人举办10场“思政+艺术实践”活动,实现了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取得良好示范效应和社会反响。学院组织各校区600余名师生拍摄快闪《我和我的祖国》MV,激情唱响这部红色经典,视频点击率达到7万多。学院与省残联联合制作手语版《我和我的祖国》,以独特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两个视频在新闻媒体和“学习强国”广泛传播。学院还以经典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创作主线,创作排演大型交响音画《我和我的祖国》,举办《我和我的祖国》综合音乐会和高校巡演等系列演出活动。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上,学院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进行文创产品展示,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2.发挥专业优势,以项目为载体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学院以辽宁省歌曲创作基地为依托,创作了大型组歌《放歌新时代》与大型声乐组曲《振兴之歌》,均被辽宁省确定为学科重大标志性成果,是辽宁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项目。这两部作品歌唱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歌唱时代楷模,歌唱家乡,以音乐艺术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辽宁日报、沈阳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对这两部作品的创作与展演作了深入报道,这是沈阳音乐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创作演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生动实践,为师生搭建了创作演出平台,丰富了辽沈人民文化生活,为学院树立了良好品牌与形象。
  (二)深化平台建设,以校企联盟推动沿海经济带
  沈阳音乐学院成立辽宁省乐器产业校企联盟,在深化产教融合、催化产业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1.以科研促生產,形成“政、校、行、地”协同发展新格局
  沈阳音乐学院分别与营口市政府、营口市教育局、营口市中专学校签订“文化发展战略协议”和“联合定向培养协议”;与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营口分厂)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与营口汉诺威钢琴厂、格林希尔钢琴厂联合开展钢琴制作技术改造升级项目,共同申报国家专利1项等。同时,开展校校合作,联合全国八所音乐学院召开两届“全国高校乐器制造专业教育论坛”。同时,充分发挥辽宁省乐器产业校企联盟平台作用,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双选平台,对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以合作推成果,促进产业教育大融合
  学院举办“东北乐器文化与音乐教育展览会”,以品牌展示、国内外专家讲座、专场演出、现场乐器制作、校企专家高峰论坛等多种形式,体现出高校、企业“融合、创新、协作、共赢”的综合优势,为带动乐器产业发展,促进辽宁文化振兴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通过对参展企业、行业专家、学生志愿者,深入了解供需信息,为及时调整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探索人才定向培养模式、鼓励双师型教学提供依据;会上展示了校企合作成果,包括沈阳音乐学院汉诺威钢琴音质优化项目、大连佳音科技智能乐器纠错系统等,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四)创新育人模式,以原创艺术助力辽西北
  辽西北作为辽宁几大经济板块中较薄弱的区域,受到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相对落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学院成立了对接辽西北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服务地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同时对行动计划细化分解,确保行动计划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助力辽西北经济社会的路线中,以铁岭市、朝阳市为对接单位,分别制定服务工作方案,以创作展演的方式培育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1.对接铁岭——追忆伟人风采,弘扬民族精神
  沈阳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对接辽西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走进铁岭“银岗书院”,与铁岭政府及纪念馆领导洽谈学院服务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工作。为缅怀与弘扬周恩来总理为党、人民、国家和人民军队建立的卓著功勋和崇高品德,创作排演舞台精品剧《翔宇》,用文艺传播奋发进取的正能量,坚定铁岭人的文化自信,以此打造伟人品牌文化,提升追忆伟人风采的红色之旅旅游精品路线的吸引力,从而促进铁岭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剧在辽宁省第七届大学生戏剧节中展出,获最佳剧目、最佳编剧、最佳导演3项大奖,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对接朝阳——探索溯古塑今,编演时代新作
  红山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红山女神像也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保护传承红山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沈阳音乐学院发挥“音乐与舞蹈学”一流学科优势,与朝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保护、传承红山文化中音乐舞蹈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创作集歌、舞、乐为一体舞台剧目《红山女神千古情》,全力打造红山音乐舞蹈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全面促进朝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四)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以特色服务县域经济
  辽宁省把县域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主战场,纳入“五大区域发展战略”集中攻坚,县域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正逐步释放。学院对接抚顺新宾县、沈阳法库县,深入挖掘当地音乐文化资源,突出民族与地域特色,打造旅游经济竞争力。
  1.对接新宾——保护文化遗产,打造地区品牌
  学院与抚顺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保护、传承满族音乐舞蹈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与抚顺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赴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进行调研,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拯救与挖掘、传承与发展满族音乐、舞蹈文化,打造辽宁抚顺特有文化品牌,将现代元素融入民族特色之中,创作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舞台剧目《满秀》,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全面促进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更好地发挥学院的学科优势与抚顺的地缘优势,共同携手,将满族音乐舞蹈文化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进行全方位地再现,使其成为辽宁——魅力中国城的亮丽名片,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助力抚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对接法库——立足教学实践,倡导和谐共生
  学院对接沈阳市法库县,创作排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音乐剧《鹤之缘》,荣获辽宁省第七届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奖。这是沈阳音乐学院历史上第一部原创音乐剧,在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等方面获得了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成为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高度融合的成功典范。该剧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一个“缘”字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三种积极和谐的关系有机串联起来。音乐剧《鹤之缘》的创作也是继承鲁艺光荣传统、弘扬鲁艺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沈音师生践行鲁艺传统、践行新时代戏剧艺术创作初心和使命的有力体现。充分展现了戏剧影视学院的教学与创作成果,展示了师生风采,通过创作排演优秀的戏剧作品,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与输送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性人才,推动新时代戏剧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高等教育以服务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必由之路,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历史赋予辽宁省高等音乐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沈阳音乐学院将继续坚持艺术教育的正确方向,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对音乐精品创作与文艺力作展演进行具有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的尝试与探索,积极服务社会、服务辽宁振兴,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促发展、以明德引风尚。
  注释:
  [1]陈广山: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下实践教育社会化治理研究》,《辽宁高职学报》,2019第2期,第55页。
  参考文献:
  [1]唐国华:《关于辽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助力振兴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现代教育管理》,2018年第7期,第1—3页。
  [2]张绍萍:《职教集团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智库时代》,2019年第23期,第16—17页。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高等音乐院校服务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与实践——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结题成果
  姚艳秋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郝亚南 沈阳音乐学院学科发展规划处干事
其他文献
广袤而深厚的辽沈大地,滋养出众多在音乐领域卓有建树者,杨久盛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舞蹈研究所所长、“东北亚音乐舞蹈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满族音乐舞蹈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委会特约编审、“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国家名录评审专家组成员、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治学50余年,成果丰硕,对辽宁传统音乐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以及我国传统音乐
期刊
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衰落而受到世界各国的侵略,1860年后,俄国政府利用其比邻黑龙江之利而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地开始向哈尔滨实施文化渗透和经济侵略。并从1898年开始,将贯穿东北亚的铁路(中东铁路)修进中国领土,将其经济与文化的中枢移向冰城哈尔滨。在20世纪之交,哈尔滨的音乐文化之中满布歌剧、芭蕾舞剧、交响音乐、爵士乐等外国文化形式,尤其以俄罗斯音乐文化为多。在音乐上,大量来华演出的音乐家有数
期刊
一、“疗心”功能[1]  广西、福建、海南及周边地区流行的疍家“水上民歌”,与广东地区的“咸水歌”一脉相承,由于地域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了语言风格及音乐形态的迥然各异。  长期以来,疍家人身处潮湿瘴气弥漫的生活环境,孤独、疾病以及饱受歧视,内心痛苦,精神压抑。何以解忧?何以释怀?谁来医治?惟有南海“水上民歌”可以消解忧愁,安抚受伤心灵。  自我修复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功能,悠扬抒情的“水上民歌”
期刊
宋玥编剧、作曲的两幕室内歌剧《今夕,我将奔向自由》是2015年“中国室内歌剧创作推动计划”入围的优秀作品之一。“该剧灵感来源于作者‘山猛’发在网上的一篇帖子《为什么被拐女子大多都跑不掉》,歌剧旨在反映中国当代被拐妇女在农村的的凄惨遭遇和艰难解救过程,传达作者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人文关怀。”[1]  《今夕》剧情发生在陕北农村,主要人物包括被拐女子1和2(同一人饰演,女高音S.);刘母(女中音A.,自小
期刊
19世纪中期在法国喜歌剧院一种新型的歌剧正在崛起,受到法国各个阶层听众的欢迎,逐步替代了大歌剧的统治地位,这就是抒情歌剧(Opéra lyrique)。古诺的《浮士德》(Faust,1859)、《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 et Juliette,1867)托马的《迷娘》(Mignon,1866)、马斯内的《玛侬》(Manon,1884)、《维特》(Werther,1892)、《黛依丝》(Tha
期刊
一、从迁徙漂流到“向海而歌”  如果问早年“闯关东”迁徙到东北地区的是哪里人,几乎众所周知是山东人!如果有人问早年迁徙岭南的北方人又是哪里人?想必了解的人不会太多。答案是山西、陕西、河南一带的中原人。为此,这段跨越千年且规模宏大的大迁徙,历史上有诸多疑问引发人们的好奇心。比如,早年中原人为什么不远千里大规模举家南迁?百万之众的中原人与岭南存在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岭南地区为什么会成为中原人迁徙的主要停
期刊
一、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概述  阿施尔·克洛德·德彪西(1862—1918),浪漫主义后期法国著名音乐家,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德彪西自幼喜欢音乐,并先后在各类活动和比赛中获奖,结识了诸多艺术界的挚友。十九世纪初,以马奈、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绘画在欧洲盛行,与传统写实绘画不同,印象派绘画注重用光和色彩表现瞬间的场景和感受。德彪西与莫奈是好友,在他的启发和影响下,德彪西也尝试表现模糊、朦胧、梦境的
期刊
声景(Soundscape)又称声音景观、音景等,是综合了音乐学、声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自然科学以及人文艺术学科在内而形成的交叉学科。从构词的角度来看,声景(Soundscape)是一个新创的合成词。它是在地理学所一直研究的对象地景(landscape),或译为“景观”的词根“-scape”基础上,加上表现声音的前缀“sound”而组成的新概念,用来表示那种以人的存
期刊
古筝是在当今中国民族器乐中传播最为广泛的乐器之一,其受众人群十分庞大,这些受众跨越性别、年龄与国界,涵盖专业学习与业余爱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短短几十年的光景,古筝能有如此之发展,除了它自身内在艺术魅力的绽放,更离不开这几代筝人的孜孜努力。这些筝人将青春与生命赋予了古筝发展,赋予了中国民乐之发展。  多年来,李萌教授将精力付诸古筝教学、古筝演奏、筝曲创作、教材编写及乐器改革方面等领域,她一丝不
期刊
在音乐作品分析的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对大量中外文献的阅读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能够在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为分析的视角和方法带来新的思路。在一些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中,我们不仅能学习到论文结构、遣词造句等基础内容,还可以观察到一些不同的研究视角以及方法论。随着多年来我国的音乐理论研究不断走向世界,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也不应局限于对中文文献的研读,为了更加了解国际音樂学者们的最新研究动向,对英文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