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b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就显得尤其重要。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从目前屋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传统教学模式中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却在阻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在物理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经济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高低则体现在创新能力高下。时代的进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我们的当代教育要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任。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实际上,目前我们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仍旧十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也更多的关注成绩,较少考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提高。因此,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巧设课堂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心理状态达到最好水平,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自己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如在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见解,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多给他们质疑的机会,培养他们质疑的勇气,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快、和谐的创新氛围,可以增强学习中的民主性和学生的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巧用习题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宜的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经常示范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结果这种创新示范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我认为习题教学一定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例如:在进行电学实验复习时,我布置了一道题:有一个电阻值已看不清楚的电阻R1, 要测出它的阻值。手边只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流表,一个电阻值看得清楚的电阻器R2和几根导线,你有办法测出R1的电阻值吗?让学生尽可能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结果学生归纳出七种测法。通过训练,使学生解唯一答案的集中思维,拓展转变为多方位的发散思维。
  三、巧妙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我注意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物理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①有适当的难度,②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③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我不会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物理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如在“压力”和“压强”的教学中,我组织了以下问题群:在生活中你见到哪些压力?压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方向怎么样?作用点在哪里?压力都是重力产生的吗?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等,让学生看书、实验、思考、讨论回答。在此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迪,灵感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与训练。
  四、巧用物理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 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要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另外,我还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总之,创新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我们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育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我们应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物理课堂教学之中,把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教学处于学习英语的起点,由于小学生处在汉语交流的生活环境之中,加之乡镇儿童学龄前英语教育存在差异,使学生学习英语感到抽象,单调乏味,容易对学习英语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抓住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围绕儿童兴趣,构思情境交融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交流方式和教学手段,以兴趣点切入,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打造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的课堂环境。培养他
养老保险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
期刊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实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更为强调。各学科课程目标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注重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实践教学,教师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力求实现高效教学课堂。因而,为避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确保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应着力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建卓越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创建;课业负担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教师转变其传统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演唱教学环节在音乐课堂上占有主要地位,其他音乐教学环节都是配合歌曲学习来进行的.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音乐文化中演唱教学的意义,教给学生演唱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煤矿企业发展速度逐步提高,企业规模逐步扩大。而煤矿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核心内容,并将其纳入到企业文化当中,通过全面的对煤矿企业安
南流江玉林市城区河道整治二期工程护岸浆砌石挡,基础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量大,浆砌石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二期工程质量.参建各方非常重视并通力协作,在质量意识、质保体
摘 要:我国有2亿多在校学生,其中大多数是未成年人。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期的全国性大型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学生发生伤害事故后,经常会造成家长与学校在责任、赔偿等问题上的纠纷。本文从两则相关案例入手,对未成年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学生;校园伤害;法律责任;预防对策  一、据以研究的相关案例
摘 要:学生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的比重相当大,同时,它也是学生对来自外界信息的一种梳理,描述,输出过程。本文从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入手,从选择素材,到生活中注意观察事物,等等进行阐述,介绍了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指导;初中学生;写好作文  在当下的语文考试中,作文占的分值较多,指导好学生写作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讲解事物的能力。
摘 要:爱国主义精神是推动祖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在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推进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受西方物质和文化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方法有:通过了解国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结合时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身边小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国情;时事;理想;爱国主
摘 要:《横渠四句》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模块)第二单元“责任与义务”的第二篇课文,文章的作者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横渠是北宋哲学家张载,文章内容对中职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巧妙导入、认真讲解突破难点、联系实际明确意义三方面作为讲解本课的亮点,感到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中职语文;横渠四句;教学亮点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把所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