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an0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中国人民大学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断探索和加强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注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课堂教学、系列公开讲座、课外读史读经典、人文知识竞赛等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于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具有人大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探索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地位在全球范围的崛起,民族复兴步伐的加快,作为民族复兴软实力的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也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文化战略方向。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都对加强传统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门部署。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在国家教育政策层面,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出台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并连续举办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就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引起了强烈反响,为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指导。
  在高等教育领域,各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底蕴,自发自觉地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理论者和践行者。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民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和国学院,并开展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相关工作与活动。北京大学在原国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国学院,清华大学也在原历史基础上成立国学研究院,作为清华校属、跨院系的研究机构。各高校也在形式各异地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国内外学术会议、成立国学研究机构、增设传统文化类课程等。
  以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
  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大学生人生观的重要途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人民大学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坚持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职能,不断探索和加强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注重“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课堂教学、系列公开讲座、课外读史读经典、人文知识竞赛等途径和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学校整体人才培养工作中,逐步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具有人民大学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1.成立孔子研究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民大学一直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2001年,率先在校园里树立孔子像;2002年,成立孔子研究院,在全国具有开先河、树标杆的意义。以学校哲学院为依托的孔子研究院,自成立之日起,就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孔子思想精华”为基本建院宗旨,率先发起呼吁编纂中华儒藏,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自2004年以来,围绕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而展开,孔子研究院每年举办一次高规格的专题国际学术论坛— “国际儒学论坛”,每届大约有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由于其高端性、专业性与持续性,该学术论坛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人民大学具有品牌效应的学术论坛。
  与此同时,孔子研究院还主办每年一次的“孔子文化月”。“孔子文化月”为时一个月,一般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期间一般会有专题学术讲座、大型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征文比赛、参观游览和组织学生赴曲阜等地游学参观等系列活动。由于这一活动的持续性与广泛性,每年都会吸引校内外很多学生和人士参与,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创新国学教育,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人才
  作为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研究型综合性重点大学,人民大学文史哲类学科专业具有传统的优势和实力,为人才培养奠定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2005年,学校在孔子研究院基础上组建了国学院,采用6年制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重拾中国文化信心,营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的育人氛围,力图为社会输送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高素质人才。
  在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按照“大国学、新国学”的办学理念,国学院创新国学教育,先后建立了经学、子学、小学、国史、国文、西域历史文化等二级学科体系;在课程体系中,主要以經典著作为骨干,结合学术前沿问题讲解,突出基本训练、基础知识以及人格陶冶所必需的课程,彰显国学特色,同时注重中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与版本、目录、校勘等小学训练。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上注重研究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盲目记忆,而是以学生为主、以核心问题为纲,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式。课外实践上,推行游学实习制,撰写游学报告,创作游记和诗词,让学生从实地感受各地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价值,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和认同,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在学术实践方面,注重将学术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学科设置上以研读经典为核心,力图做到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补充融合。授课教师汲取西方先进经验,回溯中国古代书院模式,在课堂教学之外,开辟出经典读书班的教学方式,为国学教育寻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读书班以精读古代经典文献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迄今为止,开设过《论语》《诗经》《左传》《荀子》《韩非子》《大学》《礼记》《春秋左传注疏》、唐代基本史料编年考证、“魏晋南北朝基本史料”、金文研修等各种读书班。读书班不局限于发挥教师资源,还鼓励学有专长的学生组织主讲,“教学相长”在学生中也成为可能,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良好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经过几年的办学经验和实践积累,国学院组织编写和出版了《〈史记〉解读》《〈论语〉解读》《〈孙子兵法〈解读》《〈文心雕龙〉解读》《〈诗经〉解读》《楚辞解读》《唐诗解读》《宋词解读》等系列基础配套教材,不仅在校内使用,而且也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广应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3.创办古典学实验班,系统研习中西方传统文化
  古典学(Classical Studies)是西方大学人文传统基础中的基础,也是如今西方名牌大学的招牌性标志。2010年,人民大学建立“古典学”实验班。实验班贯通文史哲,实现多学科交叉,集成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和外国文学四个一级学科,以传授中西传世经典为基底,打通中西古今,中西合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坚实文科高等教育基础,致力于营造传统文化教育之氛围和标杆性模式,在我国本土(而非海外)培养“兼通中西之学,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实验班参照国际一流大学古典学系的培养方案设置课程,自主摸索出一套适应中国学生的古典学教育教学方案,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讲解中外古代经典,文史哲打通;开设“古代汉语”“中国经典训读”等古典语文课程,使学生获得自主研习传统经典的能力;辅之以书法、音乐等艺术类课程的修习。课程体系尤其重视中国古代经典学习,以经史子集为类别开设经典研读课程,强化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和能力。
  实验班注重习原典、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以读原典为主,要求学生精读15部~ 20部中外经典,并设置古代语言课程,要求学生获得自主研习中西古代经典的能力。古典语文课程与以往的古代语言课程不同,不仅培养学生古典语言功底,而且引导学生从中西经学的高度发思想之微,融语言于思想,寓思想于语言。为实践古典学实验班“礼乐化育”“全面发展”的理念,刘小枫教授专门为古典学实验班编写了贯通中西音乐经典的教材,每周进行钢琴音乐教育。古典学实验班尤其注重中国古代经典的学习,要求学生对传统经典做到习得、记得、用得、行得,入脑入心,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维护者、践行者、传播者。
  办学以来,古典学实验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被增列为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并独立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古典学实验班和国学实验班相得益彰,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创新融合,在培养国学以及古典学专业人才的同时,为全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全校学生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使人民大学传统文化教育风气渐盛,也为全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专业建设开展方面提供了借鉴。
  4.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为进一步扎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全校学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并适应当代中国的社会巨变,人民大学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着手,于2009年单独设立了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系统打造了一批传统文化类核心课程,并设置4学分的学习要求。课程采用“名师主讲、团队支持、大班讲授、小班辅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录制视频推动课程资源信息化,促进资源持续利用,扩大其影响面。目前,学校设有包括传统文化教育等通识教育课程41门,每学期选课近3千人次。另据统计,2009年以来该类课程合计选课4万余人次。
  为进一步倡导学习经典,学校单独设立了原著原典选读课程,重点建设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原典、中西文化原典在内的原典导读课程群。目前,学校有“《韩非子》解读”“《老子》解读”“《论语》解读”“《诗经》研读”等原著原典选读课程64门,平均每学期有2千人次选课;自2009年以来累计选课近3万人次。学校还倡导各学科开设经典选读课程,要求学术素养深厚的教师担任主讲,确保学生受到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
  作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人民大学更是借助国际小学期平台,向世界展现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重点打造了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和中国文化普及课程。2016年,国际小学期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共开设23门,其中中国文化系列作为子课程体系开设了5门。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课程分为中国书法、中国武术和中国京剧三个子类别,吸引了众多国外学生选课学习,引起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受好评。国际小学期对本校学生设置2学分学习要求,也欢迎国内兄弟高校的学生报名同校上课,这不仅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内的开展,而且也辐射到国内其他高校。
  5.组织开设系列公开讲座,开展课外读史读经典活动,促进课堂内外教学衔接
  2010年10月,学校创新通识教育方式,采用“设计专题、名师主讲、学生自选、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先后组织开设了学科通识、跨文化沟通、原典重温等系列公开讲座87讲,作为通识教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累计旁听两万余人次。有65位校內外专家学者参与主讲。讲座活动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类内容的知识传播和宣传,其中有25名教师来自人文基础学科专业领域,畅谈传统,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与此同时,为促进课程课外经典阅读的有机融合和衔接,2013年,人民大学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将读史读经典(经典著作历史阅读)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计2学分,以课堂外学习的形式开展,分为“通史、断代史”阅读、“专门史”阅读两部分,包括 “史学阅读”和“读史实践”两个环节,以阅读方法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自主开展课外学习,完成课外阅读任务。   项目强调以课内外有效衔接、教师指导与朋辈互助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为此,学校聘请24位学界泰斗担任项目特邀顾问,在“通史、断代史”阅读环节推荐20本精读书目、95本泛读书目,在“专门史”阅读环节推荐129本精读书目、165本泛读书目。同时,依托学院、班级累计举办“读史达人”大赛、观影、演讲、读书会、微电影大赛等全校性读史读经典实践活动。
  通过上述课内与课外结合、指定与自选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结合、阅读与实践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全校性的浓厚的读史读经典的育人氛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和重经典、敬传统、传播优秀文化的自主能动性。
  6.开展并参与人文知识竞赛,彰显学校人文学科优势
  2009年起,北京市教委发起组织开展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活动,旨在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人民大学积极响应、认真组织,由文学院、国学院、历史学院等单位先后轮流组织校内选拔比赛。通过人文知识竞赛活动,弘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了大学生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意识,为大学生的成才奠定更为宽厚的基础。同时,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氛围下培养出来的人大学子,凭借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在历次竞赛中均取得优秀成绩。2016年,人民大学代表队五名选手在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决赛中,凭借扎实的人文功底和卓越的表演才能,获得A组一等奖,创历史最好成绩,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增强了人大学子的文化自信。
  21世纪以来,人民大学不断探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學教育实践中,塑造学生品质和文化传承之意识,逐渐形成了 “专业—课程—实践”三方联动的教育方法,建构了立体化、全方位、全过程的具有人大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人民大学将秉持历史使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学校学科特色,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切实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育人中的作用,持续探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方法,为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 项目编号: 17XND0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05-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3).
  [3]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7-21.
  [4]陈龙涛等.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5,17(5):651-653.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并取得实效的决定性因素。从大学教师的主体性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诉求、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和教学创新能力、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三个方面的内容,认为只有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师取友、教学相长”的教育逻辑,才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
目的:评价整体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常规组与整体组各纳入手足口病患儿41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整体护理,对比相关指标。结果:常规组退热、退热、咽痛消失、
期刊
摘 要:加油站在我国曾经发生过爆炸和火灾事故,事故的结果表明:加油站是一个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依据《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对加油站进行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本文从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针对加油站这个特殊实体,分析其评价方法及应用。  关键词:加油站;安全评价;方法 ;应用  1.安全评价方法分类  1.1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
1993年年底,我在《北京晚报》群工部实习。当报社部门领导指派我去采访东直门地区垃圾因下雪造成的堆积问题时,我第一次见识了城市里的垃圾山。  因为积雪在白天逐渐融化,狭小的胡同最深处,堆满的各种垃圾已经开始从底层流淌污水,经过夜晚的低温又被再次冻上,反复几次之后,垃圾堆变成被冰冻垃圾和新鲜垃圾混合成的层层叠加状态。这可怕的垃圾堆仅仅是因为下了3天雪,無人来胡同清扫,竟然就有了近1米高。各种厨余垃圾
期刊
毫无疑问,余笑忠是一位很优秀的诗人,但也是一位很难“把握”的诗人.其难以把握,倒不在于他的诗有多么奇崛、诡异和迷离,恰在于其深挚、温和、训练有素和进退有据.怎样认识这
期刊
摘 要: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大国,同样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需求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日益增加。大家都知道,不可再生资源是在短期内不能再次生产出来,各个国家的资源利用度不同,尤其是在不可再生资源上的能源利用上,我国的能源管理机制就不够成熟,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我国是贫油大国,但是市场需求大,如何加强对企业能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对石油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漏洞进行研究和检测更新,最终能够减少能
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笔者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的管理经验,就暖通空调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暖通空调;工程施工;解决措施  暖通工程一般是在土建工程基础施工时就开始暖通安装工程的预埋或预留工作,但绝大部分工程量都是在整个土建工程的主体封顶后进行的,安装起来比较复杂,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导致暖通空调工程出现各种问题。  1.暖通空调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线、设备的位置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1940年6月17日的早晨,加莱海峡上空薄云片片,旭日初升,一架印着英国皇家空军标志的小飞机正在海峡上空飞行,穿过云层,向伦敦飞去.飞机上坐着一位脸色严峻的高个男子,他撩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