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王跃兰 李晨 柯丽芬
摄影\姚磊 梁玉林(万象时尚)摄影助理\小彬 耿玉涛
场地提供\行家茶道 八大处公园管理处茶文化中心
谈起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神农氏以茶为饮,周武王还把茶列为特殊贡品,西汉王褒《僮约》描绘了秦汉时期茶叶作为饮料商品买卖的热闹景象,“享茶尽兴,辅已盖藏”,“奔大贩鸡,武丽买茶”。随着佛教的传入及流行,茶叶也借佛教之力扩大了影响,佛教刚入华夏,就提倡“以茶破睡”、“坐禅”等等,于是“群起仿效,引以为贵。”饮茶很快在平民百姓中普及,当时各“守邑城市,多开店铺着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饮茶之风千年盛行,以至于在其中诞生了杰出的茶叶百科全书——《茶经》。
《茶经》,出版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内容十分丰富,在70D0余字的篇幅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无所不包,而它的作者陆羽陆鸿渐,也因《茶经》而名扬千古,被誉为“茶圣”,“茶宗”、“茶祖”、“茶仙”、“茶神”。至《茶经》始,中国的茶文化迅速在华夏神州发展起来。
茶文化的演变历史悠久,自古不乏好饮茶的文人墨客为之题咏,刘禹锡《西山兰著试茶歌》,皮日休《茶中杂咏》,范仲淹《斗茶歌》,欧阳修《双井茶》,黄先里《茶词》,陆游《夜汲井水煮茶》都是咏茶的佳作,清朝诗人袁玫走访天下名茶,精于茶道而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不胜举,有道是“话谈千古事,茶沏一室香。”同时,由于诗画同源同根,饮茶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主题,历代茶画名作叠书,唐代有《调琴啜茗图》,反映饮茶是当时贵族的时尚,而宋代《变茶图》,元代赵孟《斗茶图》,明代唐伯虎《事茗图》,清代薛怀《心窗清供图》等,都以茶事为内容,艺术地再现了古代茶文化的流变历程。再有以茶为内容或者表现形式的歌曲戏剧,舞蹈以及赞美茶的小调,山歌,民谣等,都是民族艺术的基本形式,江浙一带的采茶歌,采茶舞,喜闻乐见。安徽黄梅戏,也是由采茶曲调发展而来的。
当然,要说茶文化,自然少不得要真实地去品饮各种茶的滋味,面对小小一杯茶,就有“品茶”与“饮茶”之分,“品”和“饮”大相径庭:饮者为喝,渴而求饮;品者为评,不仅要饮,而且还要能品出茶味之高低,艺能之上下,以及品出其内在的精神世界——某种文化,某种象征,某种哲理,某种情趣,某种风雅等等。《红楼梦》中,妙玉对宝玉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番话,除去妙玉的刻薄以外,倒还真有理论的依据——《茶疏饮啜》云:“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开之大以为然。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以终。宁使余芳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供啜嗽之用,未遂弃之可也。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需涓滴,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可以看出,妙玉的饮茶论是从《茶疏》上贩卖而来的,这也说明了她饮茶的风度。
会品茶,自然能得茶中三味,及至宋朝,那些精明的品茶名家,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品评,而是喜欢相约三五知己,选一个精致雅洁的场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这就是茶史上有名的“斗茶”。 斗茶,又称为“茗战”。简单地说,就是品茗比赛,是将对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这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由于斗茶的技巧性强,趣味性浓,所以很快地被文人士大夫所吸收,在工具、材料、斗法上,都不厌其精,不厌其巧。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到心头的内在感受,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斗茶包括斗香和斗味,由于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评比,所以茶的品第高下自有公正评价。至于斗茶的具体内容,由宋人蔡襄的《茶录》可略知一二:“凡欲点茶,先须熘盏令热,冷则茶不浮……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没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蔡襄是品茶专家,以为斗茶不仅是斗茶味的色香味,茶盏上不沾附茶水痕迹者才是上品。
当然,宋朝人所盛行的斗茶,其实只是一种由粗放式喝茶向艺术品饮的过渡形式,虽然宋朝的“点茶法”改唐朝的“煎茶法”为瀹,但制茶时在蒸青后又加了一道榨汁的工序,烘焙团茶时又要用沸水“过汤”,几经折腾,茶的真香真味较唐代损失更大。而且,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念。令唐宋人为之倾倒的茶面汤花,到了明代,却成为必须去除的不洁不韵之物。唐宋人饮茶时,是连汤花、茶叶、荼汤一齐咽下,这在今天看来,实有不雅、不韵之嫌。与唐、宋相比,明人自诩用沸水冲沏散条形茶的“瀹饮法”乃“开千古饮茶之宗”,实不为过。
时至今日,“瀹饮法”仍是世人品饮茶的主要形式;碧绿碧绿的茶叶在透明的玻璃杯里面旋转舞动,光看着就觉得特别写意,把茶杯靠近鼻子,闻闻散发出的清香,浅酌一口,茶香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喉咙,再遥望那些清山绿水,庭院阁楼,小桥流水,的确是人生一大享受。
摄影\姚磊 梁玉林(万象时尚)摄影助理\小彬 耿玉涛
场地提供\行家茶道 八大处公园管理处茶文化中心
谈起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神农氏以茶为饮,周武王还把茶列为特殊贡品,西汉王褒《僮约》描绘了秦汉时期茶叶作为饮料商品买卖的热闹景象,“享茶尽兴,辅已盖藏”,“奔大贩鸡,武丽买茶”。随着佛教的传入及流行,茶叶也借佛教之力扩大了影响,佛教刚入华夏,就提倡“以茶破睡”、“坐禅”等等,于是“群起仿效,引以为贵。”饮茶很快在平民百姓中普及,当时各“守邑城市,多开店铺着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饮茶之风千年盛行,以至于在其中诞生了杰出的茶叶百科全书——《茶经》。
《茶经》,出版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内容十分丰富,在70D0余字的篇幅中,凡栽茶、采茶、制茶、饮茶等各方面的事宜无所不包,而它的作者陆羽陆鸿渐,也因《茶经》而名扬千古,被誉为“茶圣”,“茶宗”、“茶祖”、“茶仙”、“茶神”。至《茶经》始,中国的茶文化迅速在华夏神州发展起来。
茶文化的演变历史悠久,自古不乏好饮茶的文人墨客为之题咏,刘禹锡《西山兰著试茶歌》,皮日休《茶中杂咏》,范仲淹《斗茶歌》,欧阳修《双井茶》,黄先里《茶词》,陆游《夜汲井水煮茶》都是咏茶的佳作,清朝诗人袁玫走访天下名茶,精于茶道而以茶为主题的诗词歌赋不胜举,有道是“话谈千古事,茶沏一室香。”同时,由于诗画同源同根,饮茶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主题,历代茶画名作叠书,唐代有《调琴啜茗图》,反映饮茶是当时贵族的时尚,而宋代《变茶图》,元代赵孟《斗茶图》,明代唐伯虎《事茗图》,清代薛怀《心窗清供图》等,都以茶事为内容,艺术地再现了古代茶文化的流变历程。再有以茶为内容或者表现形式的歌曲戏剧,舞蹈以及赞美茶的小调,山歌,民谣等,都是民族艺术的基本形式,江浙一带的采茶歌,采茶舞,喜闻乐见。安徽黄梅戏,也是由采茶曲调发展而来的。
当然,要说茶文化,自然少不得要真实地去品饮各种茶的滋味,面对小小一杯茶,就有“品茶”与“饮茶”之分,“品”和“饮”大相径庭:饮者为喝,渴而求饮;品者为评,不仅要饮,而且还要能品出茶味之高低,艺能之上下,以及品出其内在的精神世界——某种文化,某种象征,某种哲理,某种情趣,某种风雅等等。《红楼梦》中,妙玉对宝玉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番话,除去妙玉的刻薄以外,倒还真有理论的依据——《茶疏饮啜》云:“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开之大以为然。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以终。宁使余芳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供啜嗽之用,未遂弃之可也。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需涓滴,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可以看出,妙玉的饮茶论是从《茶疏》上贩卖而来的,这也说明了她饮茶的风度。
会品茶,自然能得茶中三味,及至宋朝,那些精明的品茶名家,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品评,而是喜欢相约三五知己,选一个精致雅洁的场所,在花木扶疏的庭院中,各自取出所藏的精致茶品,轮流品尝,决出名次,以分高下,这就是茶史上有名的“斗茶”。 斗茶,又称为“茗战”。简单地说,就是品茗比赛,是将对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这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由于斗茶的技巧性强,趣味性浓,所以很快地被文人士大夫所吸收,在工具、材料、斗法上,都不厌其精,不厌其巧。而斗茶时所出现的白色汤花与黑色兔毫建盏争辉的外观景象,茶味的芳香随茶汤注到心头的内在感受,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斗茶包括斗香和斗味,由于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评比,所以茶的品第高下自有公正评价。至于斗茶的具体内容,由宋人蔡襄的《茶录》可略知一二:“凡欲点茶,先须熘盏令热,冷则茶不浮……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没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蔡襄是品茶专家,以为斗茶不仅是斗茶味的色香味,茶盏上不沾附茶水痕迹者才是上品。
当然,宋朝人所盛行的斗茶,其实只是一种由粗放式喝茶向艺术品饮的过渡形式,虽然宋朝的“点茶法”改唐朝的“煎茶法”为瀹,但制茶时在蒸青后又加了一道榨汁的工序,烘焙团茶时又要用沸水“过汤”,几经折腾,茶的真香真味较唐代损失更大。而且,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念。令唐宋人为之倾倒的茶面汤花,到了明代,却成为必须去除的不洁不韵之物。唐宋人饮茶时,是连汤花、茶叶、荼汤一齐咽下,这在今天看来,实有不雅、不韵之嫌。与唐、宋相比,明人自诩用沸水冲沏散条形茶的“瀹饮法”乃“开千古饮茶之宗”,实不为过。
时至今日,“瀹饮法”仍是世人品饮茶的主要形式;碧绿碧绿的茶叶在透明的玻璃杯里面旋转舞动,光看着就觉得特别写意,把茶杯靠近鼻子,闻闻散发出的清香,浅酌一口,茶香从舌尖一直蔓延到喉咙,再遥望那些清山绿水,庭院阁楼,小桥流水,的确是人生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