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官不做,有老板不当,羊城扇王戴克果的前半生,有如一把折扇,“曲折十足却伸缩自如。”年过五旬的他痴迷扇艺10余年,欣赏的就是扇子的“骨气”。
9月的广州依然是骄阳似火,若然手中有把折扇,送来凉风阵阵还可遮阴,岂不快哉?寻寻觅觅,记者来到中山四路榨粉街戴克果家中,淡淡的水墨气息弥漫着。打开卧室大柜,映入眼帘的折扇成百上千,清凉之气油然而生。“哗”一声打开,花鸟虫鱼书画诗词,咫尺中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大大小小的扇堆放一地,每一把小小扇画都是戴克果眼中的“心肝宝贝”。
文人舍万金换纸扇
戴克果从小就爱画,善画,读小学时,美术课永远都是满分5分,乃至后来无论是念中学还是参加工作,墙报都是他的“责任田”。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时,他被分配到广州市国土房管部门,当时每月38元的收入是全家6口人中最高的。在旁人看来,他应该抓住这个好时机走上仕途,但他却始终放不下骨子里爱画画的冲动,报考了当时广州人民艺术学院(美院前身)雕塑系,从2000多人中杀入了前五名,却在五进三的考试里落了选。
工作没两年,戴克果就在单位当了领导。如此的平步青云羡煞旁人,可他最大的热情还是画画。单位同事领工资、猪肉票时需要私章,求到他时,他总是二话不说,连夜赶工,分文不取;还有职工求他画家属遗像,他也从不拒绝,准时奉上。而戴克果骨子里一股文人墨客的清高,也让他无法融入官场的氛围。
弃官下海的戴克果开了家工艺美术档口,正是这几年,他和扇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他有官不做,偏偏离不开几把折扇的行为也让无数人百思不得其解。
“玩扇是一件败家的事。”戴克果笑说。为了觅得心头好,戴克果不远万里斥重金到处搜罗,为了扇画真实生动,戴克果画什么都会尽量到实地写生,中国的明山大川,几乎都有他的足迹。有一次戴克果到武汉黄鹤楼,买好的火车票还有一天才开,但他口袋里的钱,已经被他买扇子用了个精光。戴克果倒是淡定,他干脆解下行囊,坐在黄鹤楼前继续创作。画累了,他就靠着石栏,和衣睡去。
10多年来,戴克果数十万的积蓄全投在了扇子上。说起玩扇的经历,戴克果有说不完的谈资。还有一次,他看上了一把修竹纸扇,无奈囊中羞涩,又不愿让宝贝就这样流走,他抱着做工艺品生意时留下的景德镇名家瓷器犹豫了很久,终究还是将其卖掉去换了那把看似无甚特别的扇子。
小扇上大千世界
扇子是综合的艺术,包括画扇、制扇、赏扇、藏扇。别人玩扇,偏于收藏,戴克果在收藏欣赏的同时,也自己画扇面,做扇子。
“扇面能书能画,虽盈不过尺,却内藏大千世界”。比起大幅山水写意,小小扇画更能让戴克果入迷。面积不大的家中,一间小屋硬是被辟出来变成了专用的书画室。
如今,戴克果已经绘制了3000多把扇面,纷纷请人做成折扇,大部分扇骨都是他自已设计好再请人做。但戴克果做扇子的要求太苛刻了,扇骨要用浙江安吉竹墟所出,扇面要用安徽的宣纸与苏州的扇面合成,扇板则要到带河路找师傅雕刻,连用于固定扇子的“鼠眼”都要专程寄到杭州制作。帮他做扇子的师傅们都“抱怨”他的活太细,一大块酸枝木只能雕那么四五块,如果只接他的活肯定要喝西北风。
后来,他请人专门做一把酸枝木扇骨,要花200多元人民币。尽管如此,对方师傅都不太愿意接他的单,那些师傅说,“你这个败家仔,我这么大一条木料,为你开成这么小的一片,太浪费”。但对于已经成痴的人,这些都已经无济于事,他总能找到方法,把扇子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玩出来的“生死恋”
戴克果说,现在的扇子,扇面画不需要真的制成扇,制成扇的画,有棱、有骨、有起伏,将其神韵展示出来不是
易事;在制成的扇面上书画者,往往求巧、求快、讲效益,甚至不少就是电脑制作,印到扇面上的,难出精品。“要有自己的思想,就只有坚持最原生态的方法。”对这种艺术,戴克果或许不是最精深的一个,但肯定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之一。
中国画论中有“色不盖墨”之说,张大千发明了一种叫泼彩的画法,多用生宣,但生宣过于柔软,根本没法装裱成扇。现成的扇面又是熟宣,质地厚实坚硬,但画出来质感不好。
为了能把国画中化水淋漓的写意山水呈现在扇面的熟宣上,戴克国终日将自己锁于小画室里,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有一日,画好的生宣不小心被弄湿,墨迹浸到了另一只扇面上。戴克果手忙脚乱地抖动着扇上的水滴,随即却惊讶地笑出声来。这不正是他苦思冥想的效果么。他茅塞顿开,将生宣开成一面扇形,然后画上山水画,等待画完全风干,他又将水均匀地喷在生宣上,然后把生宣覆在熟宣制成的扇面上,拓印下来。
终于能把张大千的泼彩转到了自己的扇子上了,戴克果喜出望外,把这种干湿结合的画法生动地地命名为“生死恋”画法。后来,他试着用浓厚的矿物质颜料泼到画面上,再把扇面轻轻晃动,竟然也生出一种雨后烟云的效果。
触类旁通的成功,让戴克果越发不可收拾。他将多年前被“打入冷宫”的老画,用清水浸泡后多次重彩覆盖反复渲染在发黄的熟宣上,绵延的山景竟无端氤氲出青翠,画面在朦胧中萌发生机。这种老扇面焕发的新生,以及起死回生的神奇,让戴克果甚为痴迷。
“扇王”追求的节骨
圈里的行家们都知道,羊城坚持手工制扇的,就只剩戴克果一人。因为长时间在三多轩(广州文房四宝老字号)展出,基本上有一班行家固定“帮衬”,每把200元~500元不等, 而今,扇画也是戴克果的揾食工具,戴克果已“不愁两餐”。
然而,如此“扇王”却是异常的低调平和。在老街坊聚居的榨粉街,一件“的确良”泛白背心、一条花格子“孖烟通”短裤、一双塑料凉鞋,戴克果便能出门见人。接受采访时,戴克果一手摇着一把大牡丹折扇,一手拿起大杯泡开的铁观音,时不时嗒两口,随意而朴实,典型老广州人的味道。就连记者想帮他拍照,戴克果也没有特地 “装身”,一边的妻子责怪他:怎能穿着“孖烟通”照相?他却不以为然,随便一坐就当是“摆好pose”。“他们要看的是扇子,又不是看我穿什么裤子。”
对于他痴迷扇子,妻子却毫无怨言,反而打趣他:“因为他这个健康的爱好,我放心得很。不说是高雅,起码远远好过那些有事无事在外面胡混。”
戴克果藏有一把由竹根制成的扇子,是家中上千扇子里的最爱。这是他辗转上千里,从近代书法家吴昌硕故乡鄣吴镇淘得的珍品。戴克果说,除了材料难得外,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的人生哲理:“未出土时先有节”,铮铮节骨,力拔竞上。这既是对竹根扇的写照,也是戴克果关于人生的理解。
9月的广州依然是骄阳似火,若然手中有把折扇,送来凉风阵阵还可遮阴,岂不快哉?寻寻觅觅,记者来到中山四路榨粉街戴克果家中,淡淡的水墨气息弥漫着。打开卧室大柜,映入眼帘的折扇成百上千,清凉之气油然而生。“哗”一声打开,花鸟虫鱼书画诗词,咫尺中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大大小小的扇堆放一地,每一把小小扇画都是戴克果眼中的“心肝宝贝”。
文人舍万金换纸扇
戴克果从小就爱画,善画,读小学时,美术课永远都是满分5分,乃至后来无论是念中学还是参加工作,墙报都是他的“责任田”。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时,他被分配到广州市国土房管部门,当时每月38元的收入是全家6口人中最高的。在旁人看来,他应该抓住这个好时机走上仕途,但他却始终放不下骨子里爱画画的冲动,报考了当时广州人民艺术学院(美院前身)雕塑系,从2000多人中杀入了前五名,却在五进三的考试里落了选。
工作没两年,戴克果就在单位当了领导。如此的平步青云羡煞旁人,可他最大的热情还是画画。单位同事领工资、猪肉票时需要私章,求到他时,他总是二话不说,连夜赶工,分文不取;还有职工求他画家属遗像,他也从不拒绝,准时奉上。而戴克果骨子里一股文人墨客的清高,也让他无法融入官场的氛围。
弃官下海的戴克果开了家工艺美术档口,正是这几年,他和扇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他有官不做,偏偏离不开几把折扇的行为也让无数人百思不得其解。
“玩扇是一件败家的事。”戴克果笑说。为了觅得心头好,戴克果不远万里斥重金到处搜罗,为了扇画真实生动,戴克果画什么都会尽量到实地写生,中国的明山大川,几乎都有他的足迹。有一次戴克果到武汉黄鹤楼,买好的火车票还有一天才开,但他口袋里的钱,已经被他买扇子用了个精光。戴克果倒是淡定,他干脆解下行囊,坐在黄鹤楼前继续创作。画累了,他就靠着石栏,和衣睡去。
10多年来,戴克果数十万的积蓄全投在了扇子上。说起玩扇的经历,戴克果有说不完的谈资。还有一次,他看上了一把修竹纸扇,无奈囊中羞涩,又不愿让宝贝就这样流走,他抱着做工艺品生意时留下的景德镇名家瓷器犹豫了很久,终究还是将其卖掉去换了那把看似无甚特别的扇子。
小扇上大千世界
扇子是综合的艺术,包括画扇、制扇、赏扇、藏扇。别人玩扇,偏于收藏,戴克果在收藏欣赏的同时,也自己画扇面,做扇子。
“扇面能书能画,虽盈不过尺,却内藏大千世界”。比起大幅山水写意,小小扇画更能让戴克果入迷。面积不大的家中,一间小屋硬是被辟出来变成了专用的书画室。
如今,戴克果已经绘制了3000多把扇面,纷纷请人做成折扇,大部分扇骨都是他自已设计好再请人做。但戴克果做扇子的要求太苛刻了,扇骨要用浙江安吉竹墟所出,扇面要用安徽的宣纸与苏州的扇面合成,扇板则要到带河路找师傅雕刻,连用于固定扇子的“鼠眼”都要专程寄到杭州制作。帮他做扇子的师傅们都“抱怨”他的活太细,一大块酸枝木只能雕那么四五块,如果只接他的活肯定要喝西北风。
后来,他请人专门做一把酸枝木扇骨,要花200多元人民币。尽管如此,对方师傅都不太愿意接他的单,那些师傅说,“你这个败家仔,我这么大一条木料,为你开成这么小的一片,太浪费”。但对于已经成痴的人,这些都已经无济于事,他总能找到方法,把扇子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玩出来的“生死恋”
戴克果说,现在的扇子,扇面画不需要真的制成扇,制成扇的画,有棱、有骨、有起伏,将其神韵展示出来不是
易事;在制成的扇面上书画者,往往求巧、求快、讲效益,甚至不少就是电脑制作,印到扇面上的,难出精品。“要有自己的思想,就只有坚持最原生态的方法。”对这种艺术,戴克果或许不是最精深的一个,但肯定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之一。
中国画论中有“色不盖墨”之说,张大千发明了一种叫泼彩的画法,多用生宣,但生宣过于柔软,根本没法装裱成扇。现成的扇面又是熟宣,质地厚实坚硬,但画出来质感不好。
为了能把国画中化水淋漓的写意山水呈现在扇面的熟宣上,戴克国终日将自己锁于小画室里,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有一日,画好的生宣不小心被弄湿,墨迹浸到了另一只扇面上。戴克果手忙脚乱地抖动着扇上的水滴,随即却惊讶地笑出声来。这不正是他苦思冥想的效果么。他茅塞顿开,将生宣开成一面扇形,然后画上山水画,等待画完全风干,他又将水均匀地喷在生宣上,然后把生宣覆在熟宣制成的扇面上,拓印下来。
终于能把张大千的泼彩转到了自己的扇子上了,戴克果喜出望外,把这种干湿结合的画法生动地地命名为“生死恋”画法。后来,他试着用浓厚的矿物质颜料泼到画面上,再把扇面轻轻晃动,竟然也生出一种雨后烟云的效果。
触类旁通的成功,让戴克果越发不可收拾。他将多年前被“打入冷宫”的老画,用清水浸泡后多次重彩覆盖反复渲染在发黄的熟宣上,绵延的山景竟无端氤氲出青翠,画面在朦胧中萌发生机。这种老扇面焕发的新生,以及起死回生的神奇,让戴克果甚为痴迷。
“扇王”追求的节骨
圈里的行家们都知道,羊城坚持手工制扇的,就只剩戴克果一人。因为长时间在三多轩(广州文房四宝老字号)展出,基本上有一班行家固定“帮衬”,每把200元~500元不等, 而今,扇画也是戴克果的揾食工具,戴克果已“不愁两餐”。
然而,如此“扇王”却是异常的低调平和。在老街坊聚居的榨粉街,一件“的确良”泛白背心、一条花格子“孖烟通”短裤、一双塑料凉鞋,戴克果便能出门见人。接受采访时,戴克果一手摇着一把大牡丹折扇,一手拿起大杯泡开的铁观音,时不时嗒两口,随意而朴实,典型老广州人的味道。就连记者想帮他拍照,戴克果也没有特地 “装身”,一边的妻子责怪他:怎能穿着“孖烟通”照相?他却不以为然,随便一坐就当是“摆好pose”。“他们要看的是扇子,又不是看我穿什么裤子。”
对于他痴迷扇子,妻子却毫无怨言,反而打趣他:“因为他这个健康的爱好,我放心得很。不说是高雅,起码远远好过那些有事无事在外面胡混。”
戴克果藏有一把由竹根制成的扇子,是家中上千扇子里的最爱。这是他辗转上千里,从近代书法家吴昌硕故乡鄣吴镇淘得的珍品。戴克果说,除了材料难得外,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的人生哲理:“未出土时先有节”,铮铮节骨,力拔竞上。这既是对竹根扇的写照,也是戴克果关于人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