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猪丹毒杆菌又称丹毒丝菌,为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感染猪丹毒的病猪耳朵、颈、头皮肤有瘀血、出血,背部皮肤有长方形、方性红斑。
【关键词】猪丹毒;诊断;治疗;预防
1.流行病学
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 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不同年龄猪均有易感性, 但以个月以上的生长猪发病率最高, 个月以下和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 病猪、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都是传染源, 病源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體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 可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其他动物或人, 带菌猪在抵抗力降低时, 细菌也可侵入血液, 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发病。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猪丹毒经常在一定的地方发生, 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2.诱发猪丹毒的原因
2.1疏于防范
猪丹毒属二类传染病, 属非国家强制防疫的重大动物疫病, 一般农户不注射本病疫苗, 猪群处于易感状态, 疏于防范是诱发猪丹毒的原因之一。
2.2养殖密度
随着养殖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养殖户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提高饲养密度, 导致病原体传播机会大大增加, 提高了暴发本病的可能。
2.3多种因素导致猪病难防
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免疫抑制等都是近几年猪病难防的重要原因, 猪丹毒的散发和季节性暴发可能与多种原因如猪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 型、霉菌毒素等引起猪群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
3.临床症状
本病可分为急性型(败血型)、亚急性型(疹块型)。其中急性型常见,体温可升高至41℃以上,精神不振,鼻镜干燥,结膜充血,减食或停食,口渴,大便干燥,突然死亡;在耳根、前胸、背部、腹部、大腿上均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界限明显、扁平肿胀的红色疹块,指压退色。
疹块型病较轻,常呈良性经过,1-2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大小约1厘米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伴随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病程约1到2周,偶见症状恶化或转为败血型。
4.病理变化
4.1急性败血型
皮肤出现丹毒性红斑,各天然孔黏膜瘀血,鼻、唇、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肤和可视黏膜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肝充血;心内膜小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脾脏充血显著肿大,呈樱红色,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质地柔软,切面隆起,特别在脾头和脾尾的切面,脾白髓和小梁结构模糊,用刀背可刮下多量脾髓,变换切面角度,在明暗交替的瞬间,可发现比原有脾切面颜色的暗红色或紫红色,边缘较整齐的小圆圈,其中心脾白髓,称为“白髓周围红晕”。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重要,黏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性炎症。眼观可见肾肿大、柔软,在表面和切面常见针尖大或粟粒大的出血点,整个肾呈弥漫性暗红色,俗称“大红肾”。
4.2慢性型
皮肤坏死:躯体背部或四肢中的某一末梢部分皮肤发生干性坏死疽而全部脱落。疣性心内膜炎:主要发生于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在心瓣膜有大量灰白色的血栓性增生物,表面高低不平,基底部因有肉芽组织增生,使之牢固地附着于瓣膜上而不易脱落。关节炎:经常与心内膜炎同时出现,主要侵害四肢关节,关节肿胀,关节囊内蓄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软骨面有小糜烂。
5.诊断鉴别
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及剖检变化,一般能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动物接种和血清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对急性型病猪,在生前可取耳血,对亚急性型切开疹块部的皮肤取血液或渗出液,对慢性型可抽取关节炎液,对病猪尸体可采取血液、内脏或心脏瓣膜疣状增生物制成涂片,用革兰氏法或瑞特氏染色法染色检。如涂片中见到革兰氏阳性的纤细小杆菌,多数散在血细胞之间,也有成堆的并有许多细菌被吞噬在白细胞内,或者见有长丝状的杆菌( 心瓣膜增生组织涂片)时,现结合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诊断为猪丹毒。必要时也可做培养检查。
动物接种:在病料含菌量少或污染时,作细菌诊断有困难,就接种小动物。即将病料腹腔或皮下接种于鸽或小鼠,如为猪丹毒时,则鸽或小鼠一般在3~5天死亡。从死亡动物采取心血、脾、肝、肾等病料涂片,染色,镜检或作培养,以便确诊。
血清学检查:有免疫荧光试。
6.治疗措施
6.1西医诊治
6.1.1肌肉注射
氨苄青霉素(1g×2支),氨基比林(10mL×1支),地塞米松(5 mg×3支),混合肌注,每天一次,连用3天。如果治疗比较及时,按此方法可在注射后8小时左右降低体温,在1天内将有明显恢复迹象。以上均按50kg体重计算给药量。
6.1.2静脉滴注
对氨苄青霉素不敏感的急性发病病例改用0.9%生理盐水500mL+乳糖红霉素(0.5g×5支)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用3 天。另肌肉注射氨基比林(10mL×1支)帮助退热。
6.2中医诊治
(1)寒水石5g,连翘10g,葛根15g,桔梗10g,升麻15g,白芍10g,雄黄50g,二花5g。共研细末,混入饲料内一次喂给,如不吃食则用温水调灌,每日喂两剂,连服2天。
(2)黄连10g,黄芩15g,大黄30g,栀子25,连翘25g,银花30g黄柏20g,牛蒡子40g,丹皮25g,胆草25g,淡豆豉20g,大青叶50g野菊花20g,甘草10g。煎水分两次服,连服二剂。
7.预防措施
免疫预防。定期用猪丹毒弱毒菌苗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疫苗免疫接种,仔猪在60~75日龄时皮下或肌肉注射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疫苗5mL,3周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半年。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用猪丹毒弱毒菌苗,每头猪注射1mL,免疫期为9个月。也可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疫苗,大小猪一律1mL,免疫期9个月。
紧急预防。发生猪丹毒后,应立即对全群猪测温,病猪隔离治疗,死猪深埋或烧毁。与病猪同群的未发病猪,用青霉素进行药物预防,待疫情扑灭和停药后,进行1次大消毒,并注射菌苗,巩固防疫效果。对慢性病猪及早淘汰,以减少经济损失,防止带菌传播。
【关键词】猪丹毒;诊断;治疗;预防
1.流行病学
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 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不同年龄猪均有易感性, 但以个月以上的生长猪发病率最高, 个月以下和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 病猪、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都是传染源, 病源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體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 可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其他动物或人, 带菌猪在抵抗力降低时, 细菌也可侵入血液, 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发病。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猪丹毒经常在一定的地方发生, 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2.诱发猪丹毒的原因
2.1疏于防范
猪丹毒属二类传染病, 属非国家强制防疫的重大动物疫病, 一般农户不注射本病疫苗, 猪群处于易感状态, 疏于防范是诱发猪丹毒的原因之一。
2.2养殖密度
随着养殖业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养殖户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提高饲养密度, 导致病原体传播机会大大增加, 提高了暴发本病的可能。
2.3多种因素导致猪病难防
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免疫抑制等都是近几年猪病难防的重要原因, 猪丹毒的散发和季节性暴发可能与多种原因如猪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 型、霉菌毒素等引起猪群免疫力下降密切相关。
3.临床症状
本病可分为急性型(败血型)、亚急性型(疹块型)。其中急性型常见,体温可升高至41℃以上,精神不振,鼻镜干燥,结膜充血,减食或停食,口渴,大便干燥,突然死亡;在耳根、前胸、背部、腹部、大腿上均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界限明显、扁平肿胀的红色疹块,指压退色。
疹块型病较轻,常呈良性经过,1-2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大小约1厘米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伴随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病程约1到2周,偶见症状恶化或转为败血型。
4.病理变化
4.1急性败血型
皮肤出现丹毒性红斑,各天然孔黏膜瘀血,鼻、唇、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肤和可视黏膜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肝充血;心内膜小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脾脏充血显著肿大,呈樱红色,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质地柔软,切面隆起,特别在脾头和脾尾的切面,脾白髓和小梁结构模糊,用刀背可刮下多量脾髓,变换切面角度,在明暗交替的瞬间,可发现比原有脾切面颜色的暗红色或紫红色,边缘较整齐的小圆圈,其中心脾白髓,称为“白髓周围红晕”。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重要,黏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性炎症。眼观可见肾肿大、柔软,在表面和切面常见针尖大或粟粒大的出血点,整个肾呈弥漫性暗红色,俗称“大红肾”。
4.2慢性型
皮肤坏死:躯体背部或四肢中的某一末梢部分皮肤发生干性坏死疽而全部脱落。疣性心内膜炎:主要发生于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在心瓣膜有大量灰白色的血栓性增生物,表面高低不平,基底部因有肉芽组织增生,使之牢固地附着于瓣膜上而不易脱落。关节炎:经常与心内膜炎同时出现,主要侵害四肢关节,关节肿胀,关节囊内蓄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软骨面有小糜烂。
5.诊断鉴别
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及剖检变化,一般能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动物接种和血清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对急性型病猪,在生前可取耳血,对亚急性型切开疹块部的皮肤取血液或渗出液,对慢性型可抽取关节炎液,对病猪尸体可采取血液、内脏或心脏瓣膜疣状增生物制成涂片,用革兰氏法或瑞特氏染色法染色检。如涂片中见到革兰氏阳性的纤细小杆菌,多数散在血细胞之间,也有成堆的并有许多细菌被吞噬在白细胞内,或者见有长丝状的杆菌( 心瓣膜增生组织涂片)时,现结合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诊断为猪丹毒。必要时也可做培养检查。
动物接种:在病料含菌量少或污染时,作细菌诊断有困难,就接种小动物。即将病料腹腔或皮下接种于鸽或小鼠,如为猪丹毒时,则鸽或小鼠一般在3~5天死亡。从死亡动物采取心血、脾、肝、肾等病料涂片,染色,镜检或作培养,以便确诊。
血清学检查:有免疫荧光试。
6.治疗措施
6.1西医诊治
6.1.1肌肉注射
氨苄青霉素(1g×2支),氨基比林(10mL×1支),地塞米松(5 mg×3支),混合肌注,每天一次,连用3天。如果治疗比较及时,按此方法可在注射后8小时左右降低体温,在1天内将有明显恢复迹象。以上均按50kg体重计算给药量。
6.1.2静脉滴注
对氨苄青霉素不敏感的急性发病病例改用0.9%生理盐水500mL+乳糖红霉素(0.5g×5支)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用3 天。另肌肉注射氨基比林(10mL×1支)帮助退热。
6.2中医诊治
(1)寒水石5g,连翘10g,葛根15g,桔梗10g,升麻15g,白芍10g,雄黄50g,二花5g。共研细末,混入饲料内一次喂给,如不吃食则用温水调灌,每日喂两剂,连服2天。
(2)黄连10g,黄芩15g,大黄30g,栀子25,连翘25g,银花30g黄柏20g,牛蒡子40g,丹皮25g,胆草25g,淡豆豉20g,大青叶50g野菊花20g,甘草10g。煎水分两次服,连服二剂。
7.预防措施
免疫预防。定期用猪丹毒弱毒菌苗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疫苗免疫接种,仔猪在60~75日龄时皮下或肌肉注射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疫苗5mL,3周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半年。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用猪丹毒弱毒菌苗,每头猪注射1mL,免疫期为9个月。也可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疫苗,大小猪一律1mL,免疫期9个月。
紧急预防。发生猪丹毒后,应立即对全群猪测温,病猪隔离治疗,死猪深埋或烧毁。与病猪同群的未发病猪,用青霉素进行药物预防,待疫情扑灭和停药后,进行1次大消毒,并注射菌苗,巩固防疫效果。对慢性病猪及早淘汰,以减少经济损失,防止带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