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百科全书”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科全书”一词来自古典希腊语“εγκνκλιο?παιδεια”,音译为 “enkykliospaideia”。“enkyklios”意思是“圆形、复发性、循环性、一般、通用”,“paideia”意思是“教育”,合在一起可译为“循环教育”或“通用常识”。拉丁语写作“enkyklios”。后来在抄录过程中误写为“encyclopaedia”,并以讹传讹地说是新拉丁语,该词如此这般地进入了英语。
狄德罗的《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一词虽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但是,最早使用百科全书的人却出现在古罗马文化区。古罗马的马尔库斯·特伦提乌斯·瓦罗(公元前116~公元前27)编写出《学科要义九书》和《圣俗事物古迹》等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辞书。但古罗马时期最重要的百科全书当数老普林尼(公元23或24~79)的《博物志》,此书是按学科分类编排的知识选集,对后世百科全书编撰的影响达1500年之久。
  百科全书作为一种概念或一个术语出现在16世纪初知识出版物的书名中。第一个著名的按学科分类编排的并以百科全书作为书名的著作,是德国历史学家约翰内斯·阿文提努斯于1517年出版的《百科全书》。这是阿文提努斯在英格尔施塔特大学求学时撰写的一部按系统分类编排的知识性著作。
  1541年,佛兰芒(今比利时北部)博物学家约阿希姆·斯特克·凡·林格尔伯格的文集第一次出现“kyklopaideia”的字样。在书名中见到“Encyclopaedia”字样的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保罗·斯卡利斯于1559年在瑞士巴塞尔刊行的《神学和世俗科学纲要或百科全书》和约翰·海因里希·阿尔斯特德于1630年在德国赫博恩出版的《哲学教程百科全书》(7卷)。阿尔斯特德这部著作出版之后,人们将其称作是第一部真正使用“百科全书”作为书名的作品。这部系统分类性百科全书对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理念都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进行阐释。这种阐释方法可追溯到西班牙哲学家拉蒙·尤伊(约 1232~1316)1308年出版的《伟大的艺术》。
  早期出版的作品大都采用系统的排序原则,但在具体设计上有很大差异。唯一的一个例外是用希腊文写作的10世纪或11世纪出版的《苏达》。这是一部保存较为完整的拜占庭百科全书,大约成书于970年,是一位叫苏达的人编撰的。全书收录 30000多个条目,与当时那个时代出版的其他工具书相比,它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真可谓难能可贵。因此它被看作是现代百科辞典或百科全书的“始祖”,比1772年完成的狄德罗《百科全书》还早800多年。
  16世纪末,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开始采用系统的科学方法论对原有的百科全书分类法进行重新归纳整理。此时的世俗化、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百科全书的发展日益产生影
  响;同样,百科全书的发展也对世俗化、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产生影响。后来,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1713~1784)根据“知识树”的结构原理创立出他的《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18世纪起出版的民族语作品取代了拉丁语作品。用民族语出版的第一部百科全书,破天荒地采用按字母顺序编排的方法排列条头。早在1728年,最早的英国百科全书作者伊弗雷姆·钱伯斯(约1680~1740)在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百科全书,或通用艺术科学词典》(2卷)中,通过参见系统的方式将全书的条目内容链接起来。这两种编排原则的结合简直是一个创举。后来,这个编排办法成为百科全书和其他工具书的一种规范。
老普株尼

  在18世纪后期,百科全书所表现出的那种深度和广度不断进入更高层次,这一境况促使纸质百科全书走进了死胡同。纸质百科全书部头大,编排周期长,再也无法满足客户的快速阅读需求了,因此往往处于未完成状态,或处于无法继续出版下去的窘境之中。比如法国出版家查尔斯·约瑟夫·庞库克的《方法百科全书》(206卷)和德国教授约翰·萨穆埃尔·艾尔什及德国词典编纂家约翰·戈特弗里德·格鲁伯的《科学与艺术综合百科全书》(167卷文字卷和1卷图片卷),均处于未完成状态。这两套百科全书真可谓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纸质工具书。
  在百科全书的危机期间,一种叫“社交百科辞典”的百科全书式的辞书自19世纪初兴起,这种书出版速度快,且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显示出其自身的价值。
  在伊斯兰文化圈,不仅早就有通用和专业百科全书,而且还有按字母顺序编排的百科全书。在9世纪时,有位叫阿布·伊本·古太巴(828~889)的老师编写了一部10卷本的《历史源记》,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阿拉伯百科全书。
  中华文化圈的百科全书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发展起来了。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大约形成于公元前500年,大都写在竹简上,如《吕氏春秋》。据史料考证,严格意义上的百科全书起始于公元220年前后的《说文解字》。
  外国的百科全书与中国的类书实际上是两个不同叫法的大型工具书,其性质是一样的,它们在编排上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按学科分类编排的百科全书和按字母顺序编排的百科全书都是百科全书。如上文谈到的古罗马时期老普林尼的《博物志》、阿文提努斯的《百科全书》、拉蒙·尤伊的《伟大的艺术》等,都是按学科分类编排的大型工具书,西方人均称之为“百科全书”。
  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爆炸”时期,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以及多种信息载体的发展,百科全书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不列颠百科全书》结束了其纸质印刷版本的时代,德国《布罗克豪斯百科全书》和《迈耶百科全书》也不再出版纸质书。不过,也许在某个时候,百科全书将会卷土重来,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甚至再次繁荣起来,因为百科全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个载体,它更是一个艺术品、一个收藏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代表。
  【责任编辑】庞 云
其他文献
Wow信号来自宇宙何方?  1977 年 8 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射电天文台采集到了一段来自人马座方向的强无线电信号,被称为Wow信号。随着来自地球的干扰被排除,行星、小行星也被筛查了一遍,但Wow信号来源一直存疑。几乎 40 年后,天文学家提出一种新的假说,认为信号源可能是彗星。信号最有可能源自 1420 MHz 频段(氢电磁频率),而彗星携带的氢元素可以产生这种频率,然后“信号”又随着彗星的
在风沙雾霾多发的寒冷季节,现代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戴口罩出行。古代没有口罩,遇到风沙雾霾怎么办?早在先秦时,古人已设计出了有遮蔽功能的女用“面衣”,后又发明更时尚的帷帽等。此外,古人的衣袖、巾帕亦都能派上用场……  先秦时期已开始穿戴“面衣”    古人对付风沙雾霾的首选“装备”,大概要数面衣了。明屠隆 《在京与友人》文中称:“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依屠隆所记
青蒿素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抗疟药物。近来陆续又有研究发现它在多个医学领域的功效,如奥地利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青蒿素还有望用于治疗Ⅰ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由胰岛素不足引起,原因通常是β细胞被破坏,无法生产足够的胰岛素来帮助身体分解血糖。因此,医疗上的一个探索方向是让其他细胞拥有与β细胞相似的功能。研究人员发现,青蒿素可以影响胰脏中本来生产胰高血糖素的阿尔法细胞的基因表达,使其“变身”为贝塔细胞。将青蒿素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在英语中Family源于拉丁文Familia,意为居住在一所建筑里的共同体。与之对应,中文“家庭”的“庭”指庭院,对传统中国人而言,只有“同居、共财、合爨”,即长期共居特定建筑空间之内,共同支配生产生活资料,在一个锅里吃饭,才算是家。旧时,我们重家庭、讲孝悌,儿孙绕膝、四世同堂是最大的生活理想。但家大必分,数代之后,若同姓子孙仍旧聚集而居,于时常相聚中生相亲爱、死相哀痛,家
国务院近日公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提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  【文稿】李 莉  【責任编辑】蒲 晖
晕车不是病,晕起来真要命!不论是自己晕车,还是亲人晕车,在旅途中都是相当煎熬的。人为什么会晕车  我们为什么会晕车?原因很简单,因为你的平衡感不好。有的朋友可能会感到奇怪:“开什么玩笑?我怎么平衡感不好了?你看我的脚走路好好的,我还可以跑得飞快!”其实,咱们身体掌握平衡,并不单单只靠脚,还靠你的耳朵。没听错,就是耳朵。  耳朵与大脑是连接的,而连接处有一个叫前庭器的结构,这个前庭器就是控制我们身体
狮子是唯一喜欢群居的猫科动物,主要以动物为食,羚羊无疑是它最喜欢的猎物之一。  狮子追击猎物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5千米,但狮子进行这种高速度的奔跑,只能维持十几秒的时间,不能持久,所以它们常常是先偷偷地靠近猎物,然后再突然发动攻击。假如在几秒钟内不能追上羚羊,羚羊就会跑掉。如果与羚羊相距较远,狮子会分散开来,呈一个扇形,在羚羊群的必经之路上埋伏起来。当一只狮子奋力冲向一只羚羊时,就会引起其他羚羊
20世纪,“第一次量子革命”孕育出激光、半导体、核能等技术,发展出光通信、电子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应用,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进入21世纪,以“量子调控”为特征的“第二次量子革命”拉开序幕,这次量子革命将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更巨大的进步。目前,我国在“第二次量子革命”中已抢占前沿: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量子纠缠分发、星地量子密
大家见到过一座山顶上飘着一朵像旗子一样的云吗?在很高的山峰顶上,甚至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的峰顶,就有这样的云,它“形状多变,如疾风劲吹的旗帜,如怒发冲冠的烈马,如碧波荡漾的湖面,如袅袅上升的炊烟,瑰丽异常,增添了世界最高峰无比美丽的景色”。  因为工作原因,笔者曾去过几趟珠峰,亲眼看到过珠峰旗云:乳白色的烟云酷似一面旗子,飘在珠峰顶上,持续了大半天时间。  珠峰旗云多姿而瑰丽
成群的蝙蝠总会发出叽叽喳喳嘈杂的叫声,这是毫无章法的乱叫还是有一定含义?以色列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监控,记录和分析了埃及果蝠的1.5萬多种叫声,发现蝙蝠能够通过特定的叫声互相沟通、传递信息。机器目前能识别大约60%的蝙蝠“语言”,其中包括争夺食物和睡觉的位置、雌性蝙蝠抗拒雄性的求欢以及两只蝙蝠因距离太近而抱怨。换句话说,蝙蝠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吵架。蝙蝠能够与群体中的单一个体沟通,这种能力此前只在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