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初中阶段,国家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设置了思想品德课程。据此“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表述明确地写进了课程性质中,这一表述鲜明体现了思品课程的德育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及其课程的德育性,着力打造生活化、高效益的思品课堂。那么,如何打造生活化、高效益的初中思品课堂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即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话题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如《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想有个家》、《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受家中的温情和快乐,体会家的重要性以及父母的关爱。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树”。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即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思品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思品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进而对思品学科产生亲切感。例如在《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交流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诱惑?哪些属于不良诱惑?回忆自己曾经受到过哪些不良诱惑并谈谈对这些不良诱惑如果不能自觉抵制,会产生哪些危害?我们应如何抵制?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三、创设教学问题生活化,即创设有思维含量的,学生颇感兴趣的教学问题。
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生活才是学生的真实世界。基于生活的感受而又不拘于生活的细节,是让课堂生活化的一个根本着陆点。为此,平时的教学可以充分注意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选取情境,在有机提炼、再创造、深加工的基础上,设置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和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例如,在《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直接引入生活事件:期中考试后,今晚要开家长会了,而自已的考试成绩又不理想。在吃晚饭时,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你做事情的效果怎样?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又会怎样?像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直面自己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思考情绪问题, 无疑有助于课题的展开。
四、开展教学活动生活化,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和热点时事,并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身边的事、重大事件是比较关注的,只要我们设置合理的生活情景,学生的情绪就能一下子调动起来,参与度明显提高,都能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讨论。教师要善于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认真引导,要放得开,又能及时收得拢,通过启迪来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寻求答案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让社会给我投赞成票》一课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女孩孟佩杰”。孟佩杰是怎样承担责任的?孟佩杰为什么能承担如此重任呢?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承担责任,我们该怎么做呢?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探究”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运用眼、耳、口、手、脑进行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联想、概括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新方法,从而形成概念,掌握基本道理,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五、布置课后作业生活化,即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学生品德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德行逐渐地发展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思考,一节课的课尾不能嘎然而止,而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去体验生活多样化。例如,在《珍爱生命》这一课后,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养一个小动物或植物去实践、去体会。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所学内容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总之,打造“生活化、高效益”的思品课堂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源泉,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力争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
一、导入新课生活化,即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话题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如《家,温馨的港湾》一课,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想有个家》、《常回家看看》,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受家中的温情和快乐,体会家的重要性以及父母的关爱。听完歌曲之后,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讲述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树”。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即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思品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思品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进而对思品学科产生亲切感。例如在《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交流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哪些诱惑?哪些属于不良诱惑?回忆自己曾经受到过哪些不良诱惑并谈谈对这些不良诱惑如果不能自觉抵制,会产生哪些危害?我们应如何抵制?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三、创设教学问题生活化,即创设有思维含量的,学生颇感兴趣的教学问题。
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生活才是学生的真实世界。基于生活的感受而又不拘于生活的细节,是让课堂生活化的一个根本着陆点。为此,平时的教学可以充分注意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选取情境,在有机提炼、再创造、深加工的基础上,设置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和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例如,在《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直接引入生活事件:期中考试后,今晚要开家长会了,而自已的考试成绩又不理想。在吃晚饭时,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心情,你做事情的效果怎样?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又会怎样?像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直面自己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 思考情绪问题, 无疑有助于课题的展开。
四、开展教学活动生活化,即围绕学生关注的生活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和热点时事,并巧妙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身边的事、重大事件是比较关注的,只要我们设置合理的生活情景,学生的情绪就能一下子调动起来,参与度明显提高,都能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讨论。教师要善于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认真引导,要放得开,又能及时收得拢,通过启迪来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寻求答案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让社会给我投赞成票》一课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女孩孟佩杰”。孟佩杰是怎样承担责任的?孟佩杰为什么能承担如此重任呢?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承担责任,我们该怎么做呢?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探究”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运用眼、耳、口、手、脑进行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联想、概括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新方法,从而形成概念,掌握基本道理,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五、布置课后作业生活化,即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
学生品德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学生德行逐渐地发展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这种思考,一节课的课尾不能嘎然而止,而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去体验生活多样化。例如,在《珍爱生命》这一课后,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养一个小动物或植物去实践、去体会。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所学内容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总之,打造“生活化、高效益”的思品课堂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源泉,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力争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