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探究活动神圣化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2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0-01
  一直以来,教学改革中有一股风:不论是谁,又不论是什么性质的课程,不论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习题课,只要是对外开放的课程,为了要展示新课程的理念,就必须有多媒体课件的表演,再安排几个探究活动,几个吸引人眼球的游戏。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过程。既热闹,又新奇,只要贴上了“探究”的标签,它就是一节好课了。
  果真是好课吗?我认为这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顾老师的个性差异,也不顾课程的差异,而照搬他人的做法,这种形似神也似的教学改革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真正的新课程理念应该是在不同土壤中盛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笔者在经过多次的参观学习中,发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列举如下:
  1.将探究活动神圣化
  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于是乎探究活动充斥了整个课堂,一些简单的、一目了然的知识也加入到探究的行列,甚至一些不适合于探究活动的物质名称、概念、形状等,也硬被拽入探究活动之中;这种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有时将学生带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教授为了向学生说明砖头是立体形状的就组织小学生动手测量它的长、宽、高,然后就说这就是立体砖头了。试问,如果换成一个气球又如何呢?这种活动的安排实在是无意义!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活,一会儿又忙那活,教室里一片狼籍,热闹非凡,却称之为“使学生动了起来”,“加强了学生的参与精神”;这种只重视外在表现,不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只能是一种走过场现象;这种有课必有探究的设计,不是教学改革。
  探究活动不应该是一个教学标签,它应是学生发自肺腑的求知欲望,是在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导之下,对知识的一种渴望而形成的一种行为,并不只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中赶。探究的学生个体可以分层次,有些已经完全理会的、知识超前掌握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免于活动,不需要个个都上,探究活动不能神圣化。
  2.将探究式教学语言泛滥化
  “你真聪明”,“真机灵”,“真不错”等等赏识性的语言充满了整个课堂过程,这种语言能极大地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但却不见批评的语言,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盲目性的自我欣赏,即使自己的观点不正确也不为知,这样的教师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对知识的不严谨,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形成听不得批评意见,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教师随意地夸奖,一味地赞美,不加批驳地激励,有时会使学生过于迷恋,形成心灵的一种习惯,反而对其成长不利,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
  适量的批语也是激励人成才的一种方式,耐挫性的培养也是教师的一种职责;现在的孩子是生活在太多的赞赏之中,缺乏应有的心灵洗炼,才易形成脆弱的、易激动的、敏感的个性,这样的人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残酷竞争。
  3.探究学习自由化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于是,新的课程强调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教师就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没有指导,没有提示,不反馈学的效果;有些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学习内容自己选,学习伙伴自己挑,教师真正成了旁观者,学生旁若无人,学习活动真正成了自由活动。
  这种不问学生个性特征,一味放任学习行为的自由发展,只能导致效率的下降;这种求形式不求结果,为活动而创造活动的行为,也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表现。
  4.将探究过程格式化
  探究的过程似乎成了一个公式:首先都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安排中出现一个已知的问题情境安排,然后是教师的“满堂问”,学生的“满堂答”,中间穿插一个为探究而安排的活动,最后是学生有感而发,“学完本节课后,你得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等等。似乎探究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格式了,人人都是这样上,不同的只是内容不同,多媒体的课件不一样,语言表达不一样罢了,但千变万化都不离其宗。
  教师的观念走入了一个误区,似乎不这样上就不是新课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过分的仿照别人的做法,只能使新课程只有其形,不具其神;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其实使用不当,会使之成为用提问的方式完成“满堂灌”的效果,与老的教学套路异曲同工。教师也应该在探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究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教学理念就是一个“新”字。
  学生不仅有探究,还应有体验的过程,不仅能获得认知上的升华,还应有个性的张扬。我建议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对待“探究”与“传授”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教学中的优点;教学改革不是完全排他性的改革,它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前人的科学成果,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都通过学生个体的探究活动来获取,对于不易探究的理论、概念,仍然离不开教师的传授解惑。
  教师的传授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将知识的内涵融会贯通,而探究活动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并不是说“传授知识”能抹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探究”与“传授”进行有机组合,相辅相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探究活动”和“传授活动”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基本的常用的学习方式。
  2.正確对待“探究”与“点拨”的关系
  学生探究的过程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序活动,不应是放任自流,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可能有争执,有异议,教师应及时参与,化解分歧,学生间可能争得面红耳赤,矛盾急升,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若无其事。
  教师在学生探究时的即时点拨,可能是一句妙语,就能拨开云雾,学生会豁然开朗;点拨的时机要掌握好,不要抢了学生的先机,使其有挫败感;点拨的火候也要注意,不能越俎代庖,反而使探究的主人——学生,成了旁观者。
  3.正确对待课堂“热闹”与“安静”的关系
  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会窃窃私语或自由地讨论问题,有时会争论不休,课堂上显得很热闹;又有时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下面是鸦雀无声。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有序地进行下去,使全体学生聆听到教学的语言,又必须保持一定程序的“安静”,也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处理好二者的矛盾呢?
  应该是放得开,收得拢。只要是能保证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的有效声音的存在,不必苛求课堂的绝对安静,新课程教学追求的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张扬。
其他文献
患者男,29岁。因左眼视力下降4月余于2008年6月15日就诊于我院。患者于4月余前发现左眼无明显诱因视力进行性下降,无眼胀红痛,自行验光视力无法矫正,未经特殊治疗。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体健,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类风湿病史。
东府办[2016]102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众创金融街小额贷款公司准入审核办法》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6年11月9日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最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习方法的选择要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要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等功利性目的, “合作”式的讨论有余, “自主”式的思索不足,致使学生上课时热热闹闹,下课后却收
目的 比较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和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对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影响。方法将45例(55眼)原发性青光眼并接受复合小梁切除术者随机分成2组:A组:27眼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B组:28眼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术后观察2组患眼眼压、滤泡、前房深度。全部患者术后观察6个月。结果2种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均有显著降眼压效果(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形
目前,电子产品领域竞争愈加激烈,客户需求变化也更加迅速,市场形势对于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同时,也面临着必须尽量缩短产品研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资产评估行为,保护资产评估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资产评估,是指注册评估师和评估机构测算资产价值的专业服务行为。  资产评估业务包括不动产评估、动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和其他经济权益的评估。  第三条委托人需要确定评估对象价值时,可以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涉及国有资产产权
高一的宿舍门再次被我推开——写着“鬼屋”二字的白纸落在桌上;窗外铁架上的衣服被风从这一头吹向另一头,像可笑的怪物;4号床铺枕头下的课外书露出一角……而她们,已坐在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赏识意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愉快的感觉.因为人在兴奋的状态中大脑会产生类似吗啡的因素.刺激神经细胞的活跃,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
磨:即磨合。无论是新的还是大修后的柴油机,都必须按规范磨合后方可投入正常作业。 净:即油净、水净、气净、机体净。若柴油不净,会使轴颈和轴瓦间隙变大、油压降低,甚至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