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是我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i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在陜北,住的是窑洞。
  陕北窑洞,黄土高原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正如说起北京,与四合院紧密地联系起来,说起山西,以乔家或者某家大院为荣。朴素而凝重的陕北窑洞是勤劳朴实的陕北人民的智慧结晶,人类以定居方式生活的一块活化石。走近陕北,在平川、沟壑,或高山、坡上,一院院,一孔孔,依山而建的窑洞像朴实憨厚的陕北汉子刚毅地矗立着,静静地守望着这块独天厚地的热土;又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眼睛,忽闪忽闪的。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最早大约始于周代,勤劳的陕北人依山挖洞而住、用智慧修葺毛胚窑洞、根据生活的需求修建砖窑洞……历经风风雨雨,陕北窑洞的修建技术和规模不断进步,建筑风格却恪守不变,犹如热情好客的陕北人。一院地方有三孔窑洞居多,也有一孔或两孔甚至五孔七孔为一院的。在农村,三孔以上者,正中间的一孔作为主房,其余储藏粮食和储存农用工具及杂物。在城市就有所不同,大多是住人。院前宽敞,可以种蔬菜、圈养家禽。院落收拾的干干净净,筑围墙,或栽棵树,种些多样花草。脑畔形式多样,皆以地形不同而千姿百态。
  起初挖洞只为安身,到建窑洞满足各种各样生活需求,这一发展史见证了陕北人的生活从贫穷落后迈向幸福的光辉历程,展现了陕北劳动人民和民间巧匠的审美追求。走进院内,几孔窑洞修建的整齐,统一灰蓝色,勾出错落有致的洁白线缝。窑洞的窗别具一格,陕北人亲昵地称为窗格格。窑洞内的采光均通过窗户透进去,每孔窑洞的窗户做工非常精致,千姿百态,均为雕刻的镂花空格,巧妙地镶嵌着形式美观的图案,在洁白的糊窗纸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美观。可见,民间巧匠是多么巧妙,蕴含着华夏祖先遗留给后人的智慧是多么的高超。窑洞布置就各不相同了,窑掌或靠窗户盘着炕,其他装饰就看细心的主人如何布置了。
  哦,陕北窑洞,我的家。
  我在土窑洞住时,是我们一家人最苦的时期。由于窑洞年代已久,每当暴雨或连续几天下雨,窑洞口时不时就有泥块掉下了,坐在炕上,听见门外噗通一下,感觉软软的泥块掉在心里一样,并非掉在门道。雨停了,赶忙跑出去铲除堆积在门口淤泥。有时为防止淤泥涌入家,下雨之前,就在门口当一圈干土,这样流下来的湿泥就外流了。住处常常受到村里人的冷嘲,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即使这样艰苦,但每当回到家里,就感觉是最舒服最幸福的。吃、住,学习,一家人其乐融融。土窑洞里,流下了我们的泪,却积淀了我们的做人处事。
  就是这样一孔简陋的土窑洞,也并非属于我家,是我们寄居同村人闲置的土窑洞。早些年,父母执于供书,家境更加拮据,一家人只好寄住在同村人家的土窑洞里。每每看到村上有新建窑洞,很是伤心羡慕,盼望能修起属于自家的窑洞。两个哥哥相继读了中专,家庭经济收入好转,手头有了余钱,父亲跑了好几个部门,出了十几块钱申批到地址。在家乡有谚语:“箍窑盖房,一世最忙”。一家人前前后后忙了好些日子,修了起来四孔窑洞。谁知道,一家人搬进去住了不到三年,便迁居县城。离别村子,偶尔还会梦到那几孔窑洞。每次回老家,总要对随同的人说起曾经居住的窑洞以及一些关于窑洞的许多事。
  在陕北,许多人像我一样,都曾在坚实的窑洞里挑灯夜战,走出了小山沟。客居他乡,或居住在村里,谁能忘记窑洞恩赐的恩情?似乎有一根无形的线,窑洞的某一个地方牵着心的另一头。正是如此,我常常骄傲地说:窑洞是我家。在乡下时,村里人嘲笑我家寄住别人窑洞,甚至有人挑拨给我家窑洞住的主人,母亲偷偷地流过很多泪水。还好,这家窑洞的主人非常善良,从未为难我们,直到我家搬进新房。有人对我母亲说,早知道住几年就搬走,还不如当初不修窑洞,母亲以笑答之。若是,我们家里人说当初浪费了钱浪费了力,母亲立刻严肃地说:“修起来的,仅仅是四孔窑洞吗?”小辈们不再说话。
  时下,陕北人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修建起来的大都是砖窑洞和石窑洞,格外的壮观。数孔窑洞为一院,一院又一院的地方犹如重要的图标雕刻在黄土地上,有了窑洞便有了人家,这块土地就有了灵性,显不得一点孤独。错落有致的窑洞群形成了村庄,可亲可敬的村里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陕北窑洞以冬暖夏凉而闻名。朴实的陕北人就爱住窑洞,就像朴素的窑洞,谁都无法说得清楚陕北人祖祖辈辈居住在这块热土上的理由。在阳坡,或在背洼山的窑洞,放眼去看,一孔孔独一无二的造型和错落有致的院落,吸引住了许多来陕北的客人。若有你进了陕北人家的院子,热情好客的主人亲热地说:“来,来,没事了回窑里坐一会。”若是客人有急事要办,匆匆地离开,主人会遗憾地说;“你看你,来了一回我家,连窑里没进去坐一下。”
  黄土高原是块深情厚重的土地,黄土高原因有窑洞而有了灵性,窑洞因依偎在黄土高原的温暖怀抱而独具魅力。多少年过去了,陕北窑洞依然是陕北人生生不息、悲喜共溶的安居宝地。星星点点的窑洞傲立在连绵浑厚的黄土高原上,点缀且美饰着陕北大地。
  选自《清唱》
其他文献
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不争不抢,此乃一种淡泊;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不愠不火,这是一种优雅;水滴顽石,虽遇阻而不滞,不疾不徐,这是一种坚韧。人就一辈子,别指望来生。心态当若兰,凡事都能看得通透;性情当似梅,学会在命运的冬季艳丽地盛开;意志当如水,你能包容多少,终会收获多少无论如何,不管未来怎样,都要保留善良的本质,你善良,世界才宽阔,他人才宽容。要有济人之心,物质有厚薄,精神无囿限;要有赞人之
临安西天目山有一棵声名遐迩的柳杉树。据说,早在宋代这棵树就被称为“千秋树”,到明代时树径已达2米以上,根据树径测算,树龄大概在两千年以上;清代那位喜欢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游览西天目山时,觉得这棵树神奇,就封它为“大树王”。我来西天目山游览时,这棵树已枯死几十年了。原来,受了皇封后,这棵树声名鹊起,国人的观点,人与自然同源,既然这棵树长生不老,那么它的树皮也一定有神奇的功效,没准可治百病,于是竞相剥取树
偶然看到木心先生《即兴判断》一书中对“仰视”的解释:“倒过来的鸟瞰”,我好像遭到电击似的,浑身一悚。以世俗的眼光,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低下,经济上的困顿,二者交相压迫,使得精神不知不觉地也“矮人家半截”。本来穷困只是自己的事,但面对名利场的五光十色,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仰角。往上看去,成功者们的身影,无不巍峨,无不威严。于是成了问题。难道我们的人格,也命定地被工资支票上不可观的数字规限着,只有匍
我也算是有個乡间别墅,不是豪宅,没产权,租的,很适合度假。别墅的别,意思是另外,我们说别人,别字,别开生面,都是表示在本尊之外。换句话说,所谓别墅就是生活中第二居所。这只是我的解释,查百度,已有别的定义,更加权威:改善型住宅,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是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是第一居所。普遍认识是,除“居住”这个住宅的基本功能以外,更主要体现生活品质及享用特点的高级住所,现代词义中为独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
一缕忧郁的香烛氤氲,从流光深处的春秋袅袅穿透而来,将这个温煦季节摇曳的青草、嫩蕊与鸟语,都裹上了些许清秋寒蝉的凄切与哀婉。母亲早几天便一个人在屋子角落默然张罗着:几可乱真的冥币、元宝状的黄纸锭、张挂用的黄白纸幡、红黄细腰杆的香烛,一张张一份份小心摊开,皱者必定细细抚平,像摩挲刚落地的婴儿的脸,计算了一番躺在远处山头先祖们的人头,又一一分类码好,肃然放入竹篮间。至于同样不可或缺的爆竹、烟花,则是父亲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小时候,提起人世间至美的地方,父亲总会这样说。那时候的苏杭,于我而言只是薄薄的名字。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如何与它生发实实在在的情意呢?那时,苏杭在地图上,我用手指摩挲它,在纸上探究与它的距离和行进的方向。从家乡,到南京,然后,往南、往南。地图上排列着一颗颗玉珠子一样的名字: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父亲说的天堂。第一次到江南,是个深冬,大西北已然荒芜干坼,但江南,湿漉漉、绿
春天的阳光,甜蜜而又丰满。那个明媚的早上,我漫步于苏格兰一条乡间小路上,眼前无边无际的原野,轰轰烈烈地开满了油菜花,非常张扬、非常疯狂。那沸腾着的艳黄色,笼罩在像蜜汁一般的阳光里,宛若一幅刚刚织成的锦缎,绚烂得近乎辉煌、华丽得近乎虚幻;我的一颗心啊,醺醺然地醉得不成样子。就在那铺天盖地的花海里,有个景象,让我目瞪口呆。我看到了群蝶畅饮花蜜。一只只斑斓的蝴蝶,伫立于花上,专心一致地吮吸花蕊里浓郁的蜜
牡丹心磨人的期末考试,学生煎熬老师也不舒服,不能看书判卷玩手机,不能坐着不能来回踱步,也不能原地伸胳膊拉腿做运动,太过沉闷乏累,欣赏下教室的装饰算是调整呼吸。大多教室挂了鼓励学习之类的印刷字画,“天道酬勤”“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雅致疏朗;一些班级张贴了各种卡通少年或花草树木图案,只要够着的地方处处飞着蝴蝶、落叶、花瓣,唯恐哪里露出空白,像狂风吹乱,墨迹泼洒,像他们急于放开手脚探索陌生的世界,或者
狼山已来过多次,所以没费什么力气便已登至山顶,然后悠闲地信步下山。很是奇怪,以前数次来狼山都是原路返回,今天误打误撞,竟顺着山后的石阶一路下来。同是狼山,山前山后所见景象却迥然相异。不必说迤逦回环的山路和疏落可数的游人,不必说笔直擎天的苍翠杉树和随意蜿蜒的林间小路,也不必说弯弯曲曲的溪流和散落草丛的鸟兽,单是那几乎密不透风的草色便让人惊叹。妻说,这里的草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草了。没人踩踏,没人锄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