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知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d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意在劝导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但只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艰难,而忽视了其中的快乐,容易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关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让学生找到学习轻松有趣的感觉,只有当学生面对学习感到愉快时,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也就会成为寻找快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对于如何为学生创造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中找到乐,在乐中学,进行了摸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肯定学生的成果,使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再没有“苦”的感觉
  
  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给予表扬和鼓励。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一种观点一旦经过多次强化,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因此,当教师把目光放在孩子努力学习的时候、享受学习成果的时候,多次强化之后孩子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想学、爱学的想法。肯定学生的成果不在大小,一点一滴都要予以肯定,有时老师简单的一句表扬就会使学生的信心倍增,去努力学习,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作业不认真写,经常写得很乱,对于这种情况我曾多次批评他,但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后来,有一次我发现他的作业写得比以前稍有进步,我就在班里表扬了他,结果第二次比第一次写的还好,并且越来越好,渐渐地作业干净整齐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他在日记中写到:老师那天表扬了我,我很高兴,说明老师还是喜欢我的,我觉得自己不是天生就笨,什么都做不好,只要努力去做,我就能做好,只要努力去学,我就能学好。作为教师要勤于肯定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打破6个批评才能换来1个表扬的现状,改变对学生的关注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为自己制造快乐的过程。
  
  二、赏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
  
  现在小学语文课本是按学生的认知结构设立的量化标准,认知结构是可以量化的,但有的因素是不可量化的,比如感情。爱因斯坦说过:即使是一只贪食的猛兽,在它不想吃的时候,硬塞给它吃也会破坏它贪婪的天性。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诱导。他还指出过教育的三种不同心态,即:恐惧心态、好胜心态、好奇心态。前两种教育形式会破坏学生的求知,第三种才是最理想的教育。要想实现理想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乐于学,乐于学必然就会学,会轻松快乐地飞。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是打开学习兴趣的闸门。具体说就是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比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初学写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写的快,有的学生写的慢。这种情况下,对于后者加以鼓励,给以宽慰,并适当降低写字数量的要求,只要他能完成就立刻给予肯定,并给他一种比以前写的快的暗示。虽然经过努力仍不如前者写的快,可他会有一种成功感,对语文的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始终处在一种乐于学的状态中。
  
  三、采用多种方法教学,开阔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实现既定目标
  
  传统观点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学生只能坐得规规矩矩,不能乱说乱动,乖乖地听教师讲课。其实不然,现代教育中,教师只有为小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心灵舒展,充实快乐,在课堂上保持思维活跃、敏捷,才能有好学习效果。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能吸引学生,并用各种手段去调动学生的思维,整堂课把学生的“神”集中在教师身上,眼睛像探照灯一样聚焦在教师的思维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法来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经常会有要求理解、记忆、背诵的内容:往往小学生由于对古文接触少而感到学习吃力。后来我采用古诗教学与音乐美术相结合的方法,给诗的内容配上几幅简单明了的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在背诵的时候结合同学们熟悉的歌曲,给古诗配上曲谱,结果全班四十多名同学在十几分钟内就能悉数过关,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有的同学还能举一反三,自己给古诗配上自己喜欢的曲谱来帮助记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还可以用表演课文、朗读比赛、猜谜语等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这些方法都能“吹皱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四、适当提醒,增强学生体验,纠正不良行为
  
  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的同时,适当的批评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把握好批评的度和批评的方法。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可他们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如果教师遇事粗暴简单,很容易伤到学生的自尊,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对于相同错误久而久之的批评,反而会强化缺点,使缺点更不易改掉。对于学生的缺点不是不说,而是要少说,点到为止。学生犯错误,教师不要以强制性的手段对付学生,如果教师气不打一处来,处理事情难免会“风雨交加”,此时就要缓一缓,采用缓处理的方法。先让自己以心平气和的心态查找“病根”,启发、引导学生使其醒悟,帮助他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认识到自己为什么犯了错,然后鼓励他改正错误,在他不再犯同样错误的时候给他以赏识。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可以根据所犯错误的特点,用形象的比喻,夸张的手法,“溶进去,诱出来”的办法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改正错误。
  总之,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快乐地学习才是小学生持久发展的动力源。只有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大幅提高,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安会英,教师,现居河北隆尧。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一期刊载了李海林教授题为《“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一文,对当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任意性”进行了深刻批判。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今阅读教学批判的泛立场、任意、无中心呢?我认为主要还是理论的混杂和潮流的误趋所致。因此下文着重论述这两方面。  一、理论的混杂。人们往往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去批判别人的“无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人知识本身的缺陷所致。如“用
山西作家群中,以赵树理、马烽、西戎、胡正、孙谦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们,将目光停泊在那片古老的黃土地上,用最质朴的语言描写着乡村最浓郁的生活,用最传统的方式建构着乡民最鲜活的故事,用最真挚的感情讴歌着最淳朴的山西农民。他们的笔下,有笑,有泪,有挣扎,有挫折,有变革,也有成功。他们独特的文学主张、个性的美学理想、朴素的艺术风格、杰出的代表作家和整齐的创作队伍,让他们的乡土小说熠熠生辉,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持续的热量在酒中发酵  并在刻意中喷薄而出,冬至  而未至的也许是爱人  也许是来不及折成蝴蝶的过往  白酒在没有期限的保存期中  藐视世间名利与恩爱  我惧怕但渴望永恒不变的力量  当面对大川大河,我默然  有人在弯腰倾吐后泰然自若  有人酣睡如婴儿,把意识转移  到另一处繁华,玩弄虚设的时间  在场景切换中寻找四维的自己  每一次醉酒醒来便是一次重生  历经找和寻,最终消和逝  天下无不散的宴
海男,诗人、作家。曾获1996年刘丽安诗歌奖,中国新时期十大女诗人殊荣奖,2005年《诗歌报》年度诗人奖,2008年《诗歌月刊》实力派诗人奖,2009年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出版诗集《唇色》《虚构的玫瑰》《是什么在背后》等。另有长篇小说、散文集、跨文本写作集。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平衡力  谁叫出了我的名字,之前  我们都在认字,尤其是汉语  当你叫出
顾前的小说《吸引》极易被误读。小说的故事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有点老套:“我”爱上了刘霞,刘霞却喜欢上了李冰,李冰又回过头来与“我”套近乎。“多情却被无情恼”,如此而已。按一般的阅读期待,刘霞是焦点。刘霞弃“我”而取李冰,关乎价值和道德的立场。“我”是一个穷书生,靠写作为生,无名无钱无地位;李冰却是一个广告公司经理,出身名门(至少他自己这样说),风度翩翩,颇具吸引力。刘霞对李冰一见倾心,说明她是一个庸
近几年连续教九年级,感觉学生越来越沉默了。掩卷沉思,是学生变化了,还是老师的思维限制了学生!九年级的学生难道不正是少年最丰华正茂的时候吗?是啊!我们是不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了呢?  于是,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上一节诗赏析课,看看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的无药可救了?我有意从学校阅览室查找了一首诗《树》,上完后却发现学生其实真得很“可爱”。现在将我上课的精彩瞬间和同仁们交流一下。  上课导入时,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可是传统的作业模式却没有太多的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作业布置的弊端日趋突出:内容封闭僵化,远离学生生活,作业方法手段单一,作业程式缺乏新意,作业评价忽视了激励功能,加重了学生负担。新的课程改革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重点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积
语文教学中的“读”,从来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教师教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要保证其效果、效率,就必须坚持正确的“读”的策略。  “讀”,有多种讲究,有多种方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    1、讲解课文前的阅读环节,要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阅读的价
所谓的ABS系统即好车中的自动防锁死系统,原理是制车系统不是一踩到底,而是一刹一放,以保持直线行驶,避免意外。我认为语文课堂犹如一辆车,也要安装ABS系统,也要一收一放,不要把学生锁死,也不要把自己锁死,尽量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每位教师都想拥有自己驾驭的一片广阔天空,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收放艺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营造一堂宽松、民主的语文课,这是每个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在新课标思想的引领下,我尝
学生历来看重“白纸黑字”,误认为“印”出来的东西就是真理和规范,不会有错。越是受到信赖的课本、“名家”出了错,越是容易以讹传讹,给学生的“误导”范围越广泛,后果也就越严重。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挑挑教科书中的名家之错。  1.“树林荫翳”(《醉翁亭记》)中的“荫翳”,初中语文课本注释:“形成一片绿荫”。“绿荫”不规范,现代汉语中只有“绿阴”。古汉语中的“荫”是动词:荫被,覆盖。“荫”“阴”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