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学习型农村构建中的劣势与应对策略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eng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习型农村的构建中,高等农业院校面对全新的教育环境、对象,其原有的教学模式,较高的办学定位与相对独立的办学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学习型农村发展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应及时转变办学观念,拓宽自身办学渠道,实现办学层次多样化,教学模式多元化,以适应学习型农村多变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学习型农村构建
  
  构建学习型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意。而高等农业院校以其特有的专业优势确立了它在构建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现实告诉我们,对于学习型农村,高等农业院校原先固有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学习型农村的发展。针对新环境,笔者旨在分析高等农业院校劣势的基础上,探求其应对策略。
  
  高等农业院校在学习型农村构建中的劣势分析
  
  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习型农村的构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认识特点进行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组合方式或教学结构。高等农业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稳定的教学模式。但如今在参与学习型农村的构建过程中,由于其所处的背景、教学环境及教育对象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所以农业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不符合学习型农村的构建,具体表现在:第一,学习型农村与传统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目标上的差异。構建学习型农村,旨在农村建立充分而完善的教育网络,为农民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与学习资源,其目标在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掌握尖端农业科技的精英人才。可见,在教育目标上,高等农业院校在学习型农村的构建中,面临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扩展。第二,教育对象的改变。在学习型农村的构建中,高等农业院校面对的“学生”是农民,他们在知识基础、年龄结构、学习观念、学习能力等方面都与传统在校大学生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所以,农业高校应尊重“农民学生”的学习特点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实践知识的传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参与试、现场讲解等方式以适应农民学习的需要;在教学方式上,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有晦涩至通俗的转变;积极采用远程、函授等现代教育手段,使教育活动走出课堂,走向农村。
  传统的办学层次,不符合学习型农村构建的实际办学层次指高校办学的规模,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体都拥有全日制大学本、专科层次的教育。在许多综合性的农业大学还具有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等阶段的办学能力,并且都竞相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而在学习型农村的构建中,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办学层次的较高定位,却不符合学习型农村构建的实际。首先,高等农业院校较高的办学定位,不符合农民发展的实际。从表中可以看到,农民相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文化水平低、理论功底薄、学习能力差。在学习观念上却比较功利,往往以经济利益为风向标。所以,高等农业院校如将传统本、硕、博士的教育方式生搬硬套到农民身上,势必得不偿失,起到相反作用。其次,高等农业院校较高的办学定位,不符合农村发展的需要。学习型农村的构建目标在于为农村培养新型实用的技术人才。而不一定要求拥有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级科研人才。再次,学习型农村的办学条件不适应高等农业院校较高层次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学习型农村中,根据农民自身发展特点,其教育机构与教育资源突出表现在多、广、泛、全四点上。而高等农业院校有较高层次的教育要求,尤其是硕博阶段,则要求教育环境及教育资源必须具备高、精、尖三大特点,以确保教育质量以及科研活动的开展。所以,高等农业院校要推动学习型农村的顺利构建,就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实现办学层次上的改革。
  相对独立的办学形式,不利于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经过长期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办学模式,从招生制度到学历认证,从学制体系到教学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封闭性。而学习型农村中的教学网络则应是一个相对开放、互动的学习体系。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民居住的分散性,则更要求学习型农村各教育机构间形成联合互动、优势互补的沟通模式。所以,当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学习型农村的构建时,其相对独立的办学形式则很难与农村中的各教育机构达成融合。加之地域、财政以及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业高校与农村基层的各教育机构难以真正衔接。这样就容易形成农村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同时,也加重了高等农业院校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负担,使高等农业院校在学习型农村的构建中,战线过长,包袱过重,效率不高。
  
  
  高等农业院校的应对策略
  
  参与学习型农村的构建,给高等农业院校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高等农业院校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模式,并与农村基层组织合作,以适应学习型农村的构建需求。
  转变观念,实现办学层次多样化所谓办学层次多样化,是指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既有满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层农业行政部门、管理部门需要的研究生层次,又有满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行政管理需要的本、专科层次,还有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农村致富科技带头人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等。高等农业院校要想参与学习型农村的构建就必须适应其多层次的人才需求。所以,农业高校在保持自身传统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等较高定位的办学层次上,还应及时转变办学观念,降低办学重心,实现办学层次多样化。具体包括:第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高标准向多层次转变。当今大学教育已不再是自我一统的“象牙塔”,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农业院校在继续成为培养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天堂的同时,也应成为新型农民的学习空间。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学习型农村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关注农村人口的学习需求以及特征,为农村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者。第二,关注农村发展,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大力推进农村自学考试、函授教育以及远程教育。同时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以及转岗培训等。
  建立城乡“双元”教育模式所谓城乡“双元”教育模式是指在高等农业院校内部实行两套并行的教学模式。其分别针对城乡不同的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环境而定。这是农业高校依据学习型农村构建的需要,在原有单一教学模式上的丰富与发展。其中包括两套不同的招生制度、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以及资格认证体系。本文将着重论述针对农村的教育模式。(1)招生制度。相对于传统的招生制度,在这套模式中的入学要求要低得多,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学习机会。(2)课程体系与专业设置。在农业高校的课程设计以及专业开设中,由于考虑到学生以后工作区域的不确定性,学校多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而在针对农村的教学模式中,其专业设置则注重农业科技知识范围广、内容深、不同地域的发展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以及设计课程体系。(3)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参与式、现场讲解方式,以适应农民的学习需要;同时在内容的表述上,应尽可能的避免实用抽象、晦涩的词语,以保证农民能快速掌握各项农业技能,并运用于实践。(4)资格的认证。农民在参加完一定的培训,并通过相关技能测试之后,高等农业院校应为其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证书应是收到权威部门认证,并且城乡通用的资历认证证明。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今后向城市转移做好准备。
  建立与农村基层组织的联合办学机制学习型农村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顺利推进不可能依靠某一机构独立完成。所以,形成高等农业院校与农村基层组织联合办学机制,可以大大缓解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可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效果。其合作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与农村成人教育机构联合。农村广校、电大等都是存在于农村的传统教育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可以现代传播媒体为依托,通过提供师资培训、技术指导、学术交流等联合培养措施,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如高等农业院校与农村电大合作的农村远程教育,一方面,电大远程教育在全国设立较早,其在教育质量管理方面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科学性、操作性的教学教务管理、学习支持服务,同时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具有科技、人才上的优势,可为农村远程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这对于刚刚涉足或准备涉足农村远程教育的农业高校来講,不仅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源,也充分体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二类,与各类传媒联合。在学习型农村中,教育可发生在农村生活中的一切场所。多数情况下,农民通过大众传媒来学习是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所以,高等农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农村已经较为普及的传媒形式,制作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科教片或教育节目,或者以传媒为依托,建立专家信箱、热线等,为农民答疑解惑。第三类,与企业联合。在学习型农村的构建中,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其形式可以是“岗前培训”或“在岗提高培训”等,高等农业院校可利用自身教育人才、资源优势组建或协助组建专业培训机构,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实行从学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服务。这样一方面保证了上岗工人的工作能力,同时也可缓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
  在学习型农村的构建中,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必然受到农业发展的制约,只有同农业发展的相关系统保持最紧密的交流和联系,在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中获得社会及农业各相关系统的支持,才能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发挥自身的功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秋霞.开放教育模式的含义与改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
  [2]聂劲松,中国农职业教育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4。
  [3]陈建林.西部学习型农村的建构思路[J].探索,2004,(6).
  作者简介:
  岳柳(1980—),女,湖南邵阳人,教育学硕士,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CNC(Comissión Nacional de Comunicaciones)是阿根廷电信和无线电设备管制机构。所有接入到公共电信网络使用的设备,都需要申请CNC的型式认证。近期,CNC对其认证标识规则
GB/Z 6113.401《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第4-1部分: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标准化EMC试验的不确定度》修订工作组会议2016年7月21~22日在大连召开。该标准的修订等同采用CISPR/TR 16-4-1:2009。会议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办,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等十三个单位的十五名专家出席了修订工作组会议。会上对GB/Z 6113.401草案进行
杆天线和接收机之间的同轴电缆产生的耦合效应难免会增加电场测量的不确定度。通过采用光纤技术和集成数字接收机的创新方案替代原有杆天线9 k Hz~30 MHz的测试布置,恰好可消
绿色维修的目标是,在保持和恢复产品的规定状态的同时和在产品维修直至报费处理的全部活动中,对环境的污染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绿色维修性是产品在规定的资源利用率、规定的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联系,从三方面谈中等卫生学校如何通过艺术教育提高校园文化品位:通过艺术课程改革和科研活动促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通过开展艺术活动促进多样化校园文化的形成;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促进环境育人。  关键词:中专;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品位;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8-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