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金花的德国因缘及瓦德西的形象塑造——《孽海花》《续孽海花》营造的文化空间与中德情缘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50025547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曾朴《孽海花》、张鸿《续孽海花》为文本,考察赛金花的旅德经验及其德国想象,进而研究文本中的瓦德西形象塑造,考察其中营造的文化空间与中德情缘,结合具体历史语境,指出彼时的小说家更多的考量仍是从自我主体性出发,而未上升到对对象国的客观认知高度.我们应在文史田野的考察中更加重视“文史互证”与“同异寻道”的维度,对后者来说,既包含了与我们有鲜明差异的对象国,也还应有更高层次的“存异寻同”的问道境界,这才是现代中国立于世界之林的高度所在.
其他文献
DNN芯片作为星载芯片应用到卫星系统中时会受到太空辐照的影响,其中单粒子翻转对存储单元的干扰会使得存储器单元的参数出现错误,该错误映射到神经网络中会造成神经网络最后的输出结果出现偏差.结合单粒子翻转概率模型,对用于网络推断的神经网络的权值参数进行注错后分析实验结果准确率,从激活函数的非线性特性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具有双边抑制效果的函数容错能力更强.进一步在网络卷积层后加入BN层和在训练过程中考虑L2正则化提高网络的容错能力,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可行性.
唐宋时期是铙歌鼓吹曲文体定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纪事”文体,铙歌希望叙述一段相对完整的、可以被知识化的历史,具有与史学著述相似的叙事特征.柳宗元为铙歌确立了“纪功德”的主题,打乱历史事件的固有次序,用儒家“五服/九服”的天下观重组初唐历史,本质是空间论的历史叙事;他重视刻画事件过程却不追求细节,使用形象化语言对历史过程做简单化处理.与之相比,宋代铙歌普遍采用编年体.与崔敦诗的线性历史观不同,姜夔试图为编年史提供“兴—衰—复兴”“取—舍—复得”的历史循环论解释;他重视刻画人物,用道德论将事件简化为“善有善报”
论词绝句自诞生以来,共经历了四次创作高潮,近现代时期(1898-1949)的论词绝句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词学现代转型的基石之一.目前学界对其演进历程及意义的认识有待深入.近现代论词绝句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其发展不仅遵循文学的内部规律,也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背景密切相关.近现代论词绝句在词话史、词史、词学史和文献考据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卞之琳的“延安书写”是其走出 自我世界、参与现实抗战的创作实践,也是他创作生涯的转捩.“延安书写”的发生和卞之琳奔赴延安后的空间体验有着直接的关联.在从成都至延安再到晋东南等地的空间转换中,卞之琳在诗歌创作上突破和改变了惯常的智性和平静冷淡的风格,并主动改换创作方向,开始致力于小说、战地报告等的写作.在这“另一个世界”里,原本就对空间颇为敏感的卞之琳获得了 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这促使他将目光从自身投向外部世界,并转向现实而寻求新路,最终体认了“同一个方向”.并且在“延安书写”之后,卞之琳的创作中仍然有着“
《秦腔》精细勾勒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真实而复杂的乡村政治图谱.在“乡政”层面,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权力在乡村的基层代理人,存在着基层权力异化现象,而蜕变为“营利型经纪”,向农民过度索取资源;在“村治”中,村庄政治极富复杂性与戏剧性,村干部之间基于利益进行多维的权力博弈,宗族势力与新兴资本也深度介入了“村治”权力之中.除此外,“返乡”与“在城”的地方乡村精英,在地方逻辑支配之下,亦有着隐形的影响力,勾连着乡村政治运作.贾平凹对“乡政”“村治”“隐形地方逻辑”的深描,真切再现了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中国乡村政治
语义杂糅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重要表意方式之一,主要表现为异义杂糅、异质杂糅和异声杂糅.因表达方式形成的异义杂糅,与同一语式和相反语式虚词的大量使用有关;异质杂糅通过“相异”与“互破”两种方式,把语义无关、不相容甚至互斥的词语组接,表达复杂的意义;异声杂糅则通过“多声部独唱”与“多声部合唱”两种发声方式,打破自吟的封闭言说模式,呈现出内爆与敞开双重趋向.语义杂糅搅乱了词与物的原有对称关系,丰富了意义的层次,同时也增加了写作的变数与理解的难度,其得失,对于现代汉语诗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沈从文四十年代的思想和文学写作状况一直较为复杂.有赖于解志熙先生对长久佚失的《题记》的发现,沈从文未曾真正付梓出版的《七色魇》得以重现它原本完整的面貌.本文试从《七色魇》文本内部的形式视野和形式症候出发探讨沈从文四十年代的思想构成和变动,把形式化的“文体综合”试验视为作家的思想在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情境之间往返摆动的中介性平台和支点,以呈显沈从文1940年代遭遇的主体性困境和危机.而此种既混杂着潜能和前景,也包含着矛盾和裂隙的主体性难题,不仅与1940年代一批避居国统区大后方的学院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之间建立了
人类不仅创造了文明,也导致瘟疫的频繁爆发,在与病毒博弈中不断刷新文明的记录.瘟神的造访促使驰骋当代文坛的女作家予以思考,分别书写了鼠疫、霍乱、禽流感、“非典”、花冠病毒等突袭而至的疫情,她们以对生命的诠释为核心内涵,将现实关怀、历史场景与未来预测从容叙说,重构灾难骤降时生死场上的鏖战,从中可以感受到颇具女性特色的人性开掘、精神救赎及其审美意蕴.
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的部分英语翻译向英语世界展示出张竹坡评点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张竹坡评点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的英语研究虽然受制于国内张竹坡评点研究整体水平的影响,但是在张竹坡评点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上不乏独到之处,涉及张竹坡生平与身世的考察、评点中蕴含的小说理论、评点的来源与影响研究等几个方面.作为英语世界《金瓶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多角度审视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的价值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参照视角.
作为人文社科前沿性学术范畴之一的比较生态批评,由美国学界于21世纪初首倡提出,当下呈现方兴未艾之势,未来延拓空间可期.比较生态批评贯穿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的延拓历程,历经了由自发呈现至自觉推进的发展进程,相关研究实绩体现出对比较文学本体研究的深拓,且呈现出超越冲突的文化价值理念与交叉学科范式.与此同时,依据中国对比较生态批评的引介与研究状况来看,相关研究在范围、数量与影响力等方面尚待发力.比较生态批评在美国的发展态势,对于中国在时代语境中提升比较生态批评意识、自觉推动比较生态批评理论建设、拓展比较生态美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