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ang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徽标的含义与高考考查方向
  徽标,也叫徽记、标志、标识,是一种由图形组合或由图形和文字组合而成的记号,作为某一类事物的表征。其起源很早,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氏族图腾。在当代,更是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徽标,如学校校徽、电视台台标、网站Logo、商品商标等等。这些徽标通常“图”简意赅,形象高度凝练的同时,又蕴含丰富的寓意。
  在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以下徽标相关试题,见下页表1。
  由表1不难发现,其题型绝大多数为主观题,大部分要求考生答出所给徽标的构图要素和寓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徽标构形寓意题。“写出构图要素”侧重考查观察与表达能力,“说明寓意”侧重考查想象与思维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新课标全国卷,从2013年开始,一直喜欢选用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文转换”是我们的惯用说法,在高考考试大纲中并没有直接的对应考点。但它能够全面考查考生语文学科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的能力,同时也是对考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其中,2013年和2015年考查徽标,2014年和2016年考查流程图。由以上时间间隔的规律,我们有理由推断,虽然高考大纲有所调整,但2017年全国卷仍有很大几率考查徽标构形寓意题。因此在2017届高考复习中,有必要将徽标构形寓意题作为图文转换专题复习的要点。
  同时,全国卷考过的5个徽标中,3个是环保主题,1个是和平主题,还有1个是节会主题。因此,以全国卷为基础,参考地方卷,我们选择备考徽标类型时可以将重点放在环保、节会、公益事业及政府服务等主题上。
  二、解题前的预备知识
  从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与各地模拟试题来看,一般徽标试题中需要考生解读的构图要素,主要分为三类:具象图形、象征图形和文字形变。其中,具象图形很容易识别。比如某西瓜博览会的会徽主体图形就是由一个完整西瓜和一角切下的西瓜构成。我们应当重点关注象征图形和文字形变。
  徽标试题中出现的象征图形,大部分为中华文化常见的象征物,如龙凤、长城、花卉等等。还有部分为欧美文化中的常见象征物,如鸽子、盾牌、鹰隼等等。基本上不会出现我们不够熟悉的其他文明中的象征物。因此,只要我们用心去感知、积累,回答此类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从历年高考对该题的考查看,此题型是要让80%的学生拿到80%以上的分数。因此,在分分必争的考场上,我们应力争此题不失分。拿分的基础就在于我们日常的积累。保持对日常生活的好奇心,生活中遇到各种徽标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设计者会设计成这样?为什么选择这些构图要素?这几个构图要素有什么含意?
  从命题的角度看,此类试题所给徽标都是寓意鲜明,指向清晰的。每一种象征型的构图要素,都对应一些特定的含意。这就如同我们阅读古代诗词时遇到的意象,每一种意象都有特定的情感指向。下边列举一些考题中常见的构图要素及其对应的象征义,见表2。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多徽标里,设计者并不使用象征物的整体,而只是使用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如龙头、凤首等。
  在文字形变方面,可以是汉字形变、数字形变或者字母形变。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徽标设计的潮流是设计简约化的英文字母型徽标,好像唯此方能显出机构品牌的国际化。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国内设计者的民族自信心明显上升,因此,在徽标设计风格多样化的过程中,汉字形变类的设计也越来越常见,从近两年的高考模拟题中可以发现这一端倪。因为汉字形变徽标同语文学科联系性更为紧密,命题人也更愿意选取这一类型的徽标,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图1,“京”字形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2,“世”字形变)、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会徽(图3,“冬”字形变)等。
  在标志释义时,图1的形式被称为传统篆刻,图2被称为传统汉字书法,图3被称为书法笔触。凡是笔画线条尾部呈枯散缺墨状的,一般都称之为书法笔触。这也是目前经常使用的一种徽标诠释手法。
  数字形变的数字可能是阿拉伯数字(如图2中的“2010”、图3中的“13”),也可能是汉字数字或者罗马数字(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会徽用形变的罗马数字Ⅺ表示11)。字母形变中的字母,出题人大多选择带汉语拼音或汉语拼音首字母的徽标,而较少选择带英文字母的徽标。
  我们知道,有很多设计师在设计徽标时会考虑徽标应用所在地的一些地域特点,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城市市徽、地区旅游标志、运动会会徽以及大型会议的会徽等等。从全国卷的命制来看,考虑到考生史地知识、国情民情知识的匮乏,命题人往往会规避那些具有低识别度地域象征性的徽标。例如,我们来对比一下同样传达“沈阳”这个地名的两个徽标: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标识和沈阳城市标识。
  图4“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标识是2009年全国卷I徽标题中的主体图形。在该徽标中,“沈阳”一词是通过拼音首字母“S”的形变来传达的,这是一种非常适合考生作答的寓意手法。而图5“沈阳城市标识”,则是依靠标识中心的沈阳故宫大政殿剪影来体现地域特色。对于大政殿这个沈阳地标,大部分外地考生是不熟悉的。因此命题人一般不会采用图5这类徽标命制试题,否则试题的效度必将不高。当然,由于文史不分家的特点,我们在备考时还不能完全的抛弃这些,对于我国各地方广为人知的地标还是应当有所了解的,如北京的天坛、上海的东方明珠、广州的五羊雕塑等等。   三、真题例解与应考指导
  (2015年新课标卷I第17题)下面是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此类题型的答案通常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客观描述构图要素,二是揭示每一个构图要素的寓意或构图要素之间的联系,三是结合题目或徽标主题对整幅画面的整体寓意进行阐释。再看此题的评分标准:答出构图要素,给2分;答出寓意,给3分;句子通顺,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结合上述规范,我们可以作如下思考与解答:
  1.仔细观察图片,找出构图要素。图中有中间的一只手,手左侧有三条鱼,右侧有黑色的水流,背景是带经纬线的地球和水波纹。
  2.联系徽标名称或应用领域进行联想。依据题目所述,这个徽标的应用领域是“保护地球水环境”。我们拆分这个短语,逐词对应构图要素。“保护”是那只手,“地球”好找,“水环境”由右侧浊水、左侧相对应的清水(水波纹)和清水中的鱼儿表现。这只手在作出“拒绝”的动作,可以看出拒绝的是浊水的流入。徽标的使用都是要表达使用者的某种特定情感,根据题目,这个应当是表达决心与意愿的。
  3.形成准确流畅、符合字数的答案。
  该图由地球、清流、鱼、手和浊流构成。(按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依次指出构图要素,不遗漏。)
  地球上各种鱼在清澈的水流里游动,人类之手正在阻挡排向清流中的污水。(由表及里地揭示各构图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臆测。)
  整个图形表达了人类保护水环境、拒绝水污染的决心。(总结整幅画面的寓意,不超限。)
  从当年河南河北两省高考阅卷实践来看,一些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存在下列问题:
  ①无视题干要求,或只写“构图要素”,或只写“寓意”。造成所答缺项。
  ②将“构图要素”与“寓意”笼统作答,未作明确区分。河北省高考阅卷组就要求必须分别作答分别评分,阅卷者不能因为“寓意”中含有构图要素就认定“构图要素”也含有该要素。
  ③读图能力不强,对要素解说有误或描述不完备。如将地球当作普通的椭圆、“盆”“盘”“鱼缸”等,将浊流当作“海浪”“水草”“音符”等。还有部分考生直接忽略掉“地球”。
  ④不看题干提示的应用范围“保护地球水环境”,整体寓意理解错误。如答“希望人们可以保护水质,防止因水草的蔓延而导致的鱼类物种减少”等。
  ⑤超出80个字的限制。超出5个字扣1分,最多扣1分。
  应考指导:其实以上的大部分失误都是没有遵从答题规范造成的,所以强烈建议同学们在每次答题时都能依照答题规范认真作答,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平时遇到此类题型时,也一定要落实图中的每一个构图要素乃至每一个笔画,力求做到解读全面,没有遗漏。同时注意审题,此类题型往往在题干中已经指出徽标的名称或应用范围,而其即为该徽标的设计理念与寓意,直接获取,方便准确。以寓意反扣构图要素,再予以修整完善,这样基本上很难失分。
  四、新题试做
  1.下面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个字。(5分)
  【参考答案】画面是由8颗心环绕红十字组成的牡丹图案。牡丹代表中国,象征繁荣兴旺、真爱不变。心形表现了四面八方的爱心人士共同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全图表现了该中心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答出3个构图要素,给1分;每答出一种寓意给1分;语句通顺,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下面是“兰州旅游”形象标识中的主题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5分)
  【参考答案】整体是书法“兰”字,代表兰州;构成上半部两点的飞天形象,代表甘肃的悠久历史;下半部象征兰州的母亲河——黄河。该标识寓意兰州旅游事业兴旺发达。(答出“笔触里的纹饰代表了兰州灿烂的文明史”亦可。)
  3.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17年9月在天津市举行,下面是本次全运会会徽,请写出该标识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6分)
  【参考答案】会徽为呈手持火炬造型的书法“津”字,代表天津;又含有届数“13”和代表母亲河海河的线条。整体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又像张开双臂的人形,象征天津人民喜迎八方来客。
  [作者通联:河北唐山市曹妃甸区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考场作文评价自有它的游戏规则,主要是出于测量和区分考虑,追求一个比较结果,不能简单等同于写作评论,它是测量学的归属,服从测量学规律。比如满分的含义不代表这篇作文完美无缺,而是说用一个量化数值区别开比它层次更低的作文。在高考评卷特定的话语系统里,没有层次比它高的作文了,那就可以给它满分,以便用足、用够规定数值来尽可能多地标识客观上千差万别的作文的层次,达到更精准评价的目的。这就是满分的测量学原理。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的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追求文本深度教学的今天,将文本放置在相对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探究、解释,并运用多种思维,不断变换视角审视
[编者按]以“弘扬教改主旋律”为己任的《中学语文》,在2010年的7-8、9、10期连续向广大读者特别推荐了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吴泓老师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课改实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2018年1月至5月,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吴泓工作室”和“张安群劳模创新工作室”联合开展了高中语文新教材“整本书阅读”的教学
思辨性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过程,是思辨者通过观察、体验、反思、质疑、对比和沟通等方式,得出更清晰、更准确、更精细、更一致、更有说服力、更严谨、更有深度及广度,并且更公平的新观点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又专门开设学习任务群
《最后的常春藤叶》里的苏艾,与琼珊、贝尔曼有着类似的命运遭际,都是被社会冷落和遗弃的潦倒的艺术家,也有着和其他小人物一样的善良之心。她在小说里的人物角色定位,大都确立在情节推动者并助推贝尔曼完成人物升华的层面。  但是不是仅仅如此呢?伟大作品的共性,就是“形象大于思想”,可以有多重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长期以来,苏艾这一人物的人性光芒,一直被遮盖在贝尔曼的伟大光环里;但可以说,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非常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语文教材“文选型”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指出,所谓“文选型”语文教材,就是指“以所选范文作为主体的一种教材类型”。当我们认同“进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时,实际上也就认同了文选型教材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所需要的就不只是简单的教学经验了,更为不是以分数为主要特征的所谓教学质量了。那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首先要强调的,就是课程意识。
2021年高考即将到来,临近大考的最后一个月,如何复习备考,如何将备考效益最优化,是高三师生最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最后冲刺的一个月,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细规划。如若能科学、精细地做好最后一个月的备考,往往能事半功倍、更上一層楼。    学校要精细规划,做好“三个统一”   最后一个月,教师和学生容易产生“大局已定,提升空间不大”的想法,从而带来备考的随意和松懈。年级管理者应做好思想工作,点燃师
规则是原理的物化,当原理指导人的行为,让人们以之办事时原理就变成了规则。规则可用逻辑形式P→Q来表示,P是前件,表示目的、意图;Q是后件,表示方式、操作。比如要写一个拟人的句子,此为P;就得模拟人来写物,此为Q。但这个后件不具体,不好操作。于是,第二个规则产生。要模拟人来写物,此为P;就得只出现所模拟的人的特征而不能出现人本身,此为Q。两个规则前后相承为一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还可用另外一个规则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多年来,材料作文在試题表述、审题难度乃至价值导向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表达逻辑及导向价值均引起广泛质疑(在QQ群与微信群中,质疑及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自媒体及纸质刊物公开发表的批评文章也为数不少)。至于审题难度,可以说,多年的高考作文题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及有无最佳立意等,即便是老师也常常争论不休。笔者因此曾撰写《高考作文,莫让
一、宿州市歌引杭州  (视频播放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学生兴奋而专注)  师:这是咱们宿州市的候选市歌《大美宿州》,于2014年12月26日对外发布。今天,我们得以欣赏咏唱自己家乡——皖北宿城的歌曲,感觉怎样?  生:很带劲儿,很给力!  师:是啊,昂扬向上的歌曲,总能催人奋进。这是一首现代城市之歌,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讴歌了宿州市的魅力,令每一位宿州人感到骄傲自豪,并产生无限的希望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