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的别样呈现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1997》以“纪实”与“虚构”的方式,将“既有”的历史记忆与“虚构”的个人“传奇”结合起来,将历史的元素以日常的方式深深地嵌进普通人的生活肌理中,以跌宕的故事、丰满的细节努力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在场”感 ,以厚重的“历史感”还原香港97的“前世今生”。于是,悠久的“历史”与繁荣的“现在”就这般“把手言欢”。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香港百年沧桑的历史记忆中,无疑是一个极富传奇的年代。如何真实“还原”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呈现”其沧桑巨变的“非凡历程”,“展现”内地和香港人的自我重建,以及“身处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的身份认同。在紫荆花绽放20年的日子里,“香港97”的沧桑“过去”与繁荣“现在”在电视剧《我的1997》中有着别样的呈现。
  1997年之前,一个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 无疑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存在。“中国”与“世界”、“内地”与“香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不同群体间的“冲突”甚为激烈。“外来”的“内地人”处于经济与身份地位的“弱势”,而“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似乎带着天然的“优越”。其间的“隔膜”与“疏离”,让初来乍到的“内地人”在濒临“绝境”之时,又深感“文化之根悬浮”的压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人物、大时代的中国叙事由此铺陈开来,历史与现实之间富有张力的各种“纠葛”得以全面呈现。
  电视剧以“时光倒流”的方式,开始了对内地人在英殖民地的香港自我重建的历史追忆与大时代沧桑变迁的鲜活呈现。
  《我的1997》以改革开放初期到香港回归这段宏阔的历史为背景,以内地、香港20年的沧桑变迁为叙事语境,以高建国和安慧之间跌宕的命运和炽热的爱情为叙事主线,串聯起特定时代语境下内地与香港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中国人不同的人生轨迹,以及共同的民族国家认同。
  回京探亲的内蒙古知青高建国因保护恋人安慧,而失手误伤其哥,连夜惊慌地“逃离”北京,“逃往”香港,“投奔”素未蒙面的叔叔。作为警察的母亲,在极力阻止未果,企图追回儿子高建国的途中,“意外”地一同“误入”香港。从此母子俩漂泊异地他乡,举步维艰,又遭腐败探长龙华、不法警察罗向荣及涛仔等不断的敲诈勒索、追逐驱赶,可谓九死一生,历经磨难。所幸得到了海叔、阿强、阿芳、李欣欣等当地人的鼎力相助。为了谋生,高建国从干苦力开始,后努力打拼成就了一番事业,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商界精英。香港回归前夕,他以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委员的身份荣归故里。与安慧饱经磨难的爱情,也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剧以高建国母子“逃港”后的“奋起”为聚焦点,切入母子日复一日贴肤可感的“日常”,以小见大地演绎了高建国的奋斗历程及悲喜人生,展现了香港的内地人这一独特群体“砥砺奋进”的顽强与坚韧,折射特殊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变迁。
  对于经历过百年沧桑的香港来说,一个“逃港”且“沦为”边缘女性岳芳英的“出场”便极具象征意义。她虽说是来自首都北京的一名警察,但昔日的“辉煌”已然不在。建国母子作为香港的“内地人”有着双重匮乏,一是“物质”的匮乏,二是“归属感”的匮乏。难得的是他们在这极度的“匮乏”之中,仍执着于“坚韧”的日常和每一个日常的“努力”。大雨磅沱中,发着高烧的岳芳英,在他人屋檐下决心“重头再来”。不卑不亢在宾馆做清洁工,辛辛苦苦经营“京味饺子摊”“北京饺子馆”……种种努力“谋生”的日常细节在昔日公安干警的“底色”映照下,处处凸显了小人物在香港“化平淡为神奇”的不凡。香港主体地位的一度“匮乏”亦通过对自强精神的“再现”得以“重建”。
  全剧的主要人物高建国,有着多重身份:内蒙古知青,北京人,安惠的恋人。在回京探亲的“多事”之秋:“伤人”“偷渡”“逃港”“寄人篱下”“漂泊他乡”。电视剧围绕高建国的挫折、奋起、历炼、成长,以及其爱情、家庭、现实、梦想,展示了特殊年代中饱受磨砺的普通人的自强不息,从“苦难”中崛起到“新生”的传奇,在一步一步艰难的“抉择”中依然努力前行。《我的1997》其独出机杼的演绎,何尝不是“香港97”自我“建构”与“认同”的艺术表征。
  电视剧以“纪实”与“虚构”的方式,将“既有”的历史记忆与“虚构”的个人“传奇”结合起来,将历史的元素以日常的方式深深地嵌进普通人的生活肌理中,以跌宕的故事、丰满的细节努力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在场”感 ,以厚重的“历史感”还原香港97的“前世今生”。于是,悠久的“历史”与繁荣“现在”就这般“把手言欢”。
  剧中,作为亲历者的“历史记忆”的“呈现”采取了“纪实”的手法。亲历者对历史细节的回忆置入了大时代的语境中,以普通人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演变去深度触及百年沧桑的历史创伤。由是,生活中的苦难、挣扎、奋斗不再是一组多元的镜像,而是对“历史记忆”的精彩呈现。而在“纪实”的历史记忆之中“虚构”的“故事”也变得可感可触。通过“纪实”和“虚构”的历史故事,展现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宏大叙事”,以及“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的“华夏认同”。
  《我的1997》,一部具有丰富“史料”、丰沛“情感”、丰满“人物”及感伤“怀旧”的电视剧,由制作方的精心打造,实力派演员的倾情演绎,真诚奉献了“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以及“休戚与共”的华夏认同。这个夏天,让我们重温历史,感动同在!
其他文献
我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但我更喜欢如诗如画的雨天,因为在雨天里我可以听到小雨滴唱歌,它的歌声是多么美妙。  每逢下雨,我趴在窗前望着阴沉沉的天空,看那朦[méng]朦胧胧[lóng]的雨色,享受大自然的天籁之声。透过窗户,斜风夹着细雨,飘进窗户,落在我的脸上,水珠撒娇地沿着脸颊滑下来,轻轻地抚摩我的肩,像无数精灵在展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下雨的時候,雨水落在柏树爷爷的叶子上,柏树爷爷的叶子更绿了;
典 故: 语出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原 始义: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造 句: 化石是沧海桑田的见证。
我跟你提起乡下,你不会熟悉的那些隐秘之处。  那里有流水、花香、草绿、映山红;  有阴沟、有树林、有塘堰、有池坝、有大个的马铃薯  雨水多得让人承受不住,石磨停止转动,它的轴心  一直沉重。我扛着玉米,啃它的根部  这就是甜的生活。  红薯的皮,成熟的稻子,刀削掉了我半个指头  这就是老去了的生活。我记得蜘蛛、蝴蝶、蜻蜓、  蚯蚓、蚂蚁、蜜蜂,蛇和毛毛虫。  都是我的好朋友。还留在那里,为我  营
新房子装修好之后,为了净化空气,妈妈从花鸟市场买了两盆绿萝。  绿萝不像其他花一样五颜六色,开花结果。它非常朴素,整盆都是绿色的。绿萝的茎是深绿色的,又粗又长,长长的茎像竹子一样一节一节的,每节上都能长出叶子。这些碧绿的叶片像一个个爱心,上面凹凸不平地布满了叶脉,像我们手上密密麻麻的血管。我想这应该是传递养分用的吧。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嫩叶,它们是嫩绿的,油亮亮的,非常光滑。有些嫩叶还卷起来了呢!好
猫头鹰总是给人一种萌萌的感觉,可想当宠物养却不是那么容易,那么小编就教大家做一个可爱的猫头鹰,算是一个小小的安慰吧。  准备材料:卡纸、双面胶、剪刀和高光彩笔。  1.在黑色卡紙上剪出猫头鹰的身体。  2.再用其他颜色的卡纸剪出猫头鹰的眼睛、嘴巴和翅膀。  3.用高光彩笔装饰猫头鹰的身体,再把剪好的眼睛、嘴巴和翅膀粘在猫头鹰的身体上。  这样一个可爱的猫头鹰就做好了,你可以用来装饰家里的墙壁,也可
“謎语者”不是指猜谜的人,也不是指那种用秘密的暗语掩饰某种真实的人,而是指像赵杨这样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人,他创造了一种虚构的叙述。我们只有耐心地感知,才能从他留下的点、线、面,具象的、抽象的色彩中去体会一个个体的超验性的灵性体验。  对于作品的图像,赵杨说他试图在空间和视觉表达上做一些尝试,希望在图像以及视觉观察路径上摆脱以往的经验,建构新的绘画语言。尝试小尺幅的作品源于赵杨想和自己习以为常的经验
“风持扫帚在大地狂草/闪电唆使大雨前来泼墨......”2017年2月17日,成都市武侯区梦想剧场,华语诗歌春晚成都分会场诗歌朗诵音乐会渐近尾声,台上正朗诵着李芳洲的诗歌作品,坐在剧场第一排座位上的李芳洲,情不自禁站起身来,在这场新诗百年朗诵会总导演银莲的搀扶下走上舞台,与两位可爱的小学生朗诵者拥抱合影,朗诵者童稚的声音把李芳洲的思绪带回到遥远的童年。  命运蒙蔽双眼 生命发出强音  1950年4
有人说,他的诗是在与诗圣杜甫隔空对话;也有人说,他的诗是在为杜甫立传画像;还有人说,他的诗构建了自己的诗歌地理学,他就是“诗歌的福尔摩斯”。从《金沙物语》到《草堂物语》,他把文物翻译成诗歌,又把诗歌撰写为传记,集灵动之形式与深厚之内涵于一诗,可谓出奇制胜,韵味隽永。这个人,就是居于四川成都的先锋诗人——彭志强。  自《草堂物语》出版以来,提彭志强者,莫不言杜甫。《草堂物语》的创作初衷实际上就是“用
达煜先生对中国画的构图造境,遵循以诗心为本真,带着悠远的诗意念想,超然坦诚的无畏精神,以学养为文心,融诗、书、画、印于一炉,通过诗画语言物化自然世界中的山水花鸟神韵,笔下作品展示出苍劲沉雄、清新高华、气势磅礴的格局,透视出淡泊的人生态度与潇洒的人格气象。  我一直想写一篇有关蜀中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张达煜先生的文章,但苦于自己才疏学浅,达煜先生的艺术人生又太丰厚,故迟迟不敢动笔。近日,《现代艺术》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