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数学知识点为基础,通过例题的拓展来完成内容讲解,之后再通过课后习题达到巩固相应知识点的目的,教学中授课模式单一,重点关注知识的灌输,严重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数学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了解知识内容,探索知识奥秘,构建开放性的数学课堂教学,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初中数学课堂;培养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高学历层面,企业入职人员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人品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都是企业对人才的考察重点,顺应社会需求核心素养便渐渐在教育领域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促使教育行业不断进行变革。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更好地生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由注重成绩,知识的传输,转变为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提升成绩,还要帮助学生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或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保证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实现。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这个层面,更关系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未来的发展。这一点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经常是被忽略的,很多数学教师更倾向于解题技巧的传授而非数学思维的引导。这种教学理念在短期内对学生成绩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但从长远看,对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以及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并没有更多积极的作用。数学思维是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关键,学生在数学思维的帮助下能够更加清晰地找到解题思路,提取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而不是死记各种解题技巧。数学思维的培养从本质上来看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甚至重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学生在思维形成之初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概念和认识,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学模式的转变带来了解题思路的改变,学生要完全依靠自己来找到解题思路,这个过程既是漫长的,也是困难的,同时也是有意义的。经过了这个过程,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是解题思路的清晰和思维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课堂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灵活训练形式,增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基础,重点研究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让学生在训练中感知知识间的关系,构建相应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几何类问题的解决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等边三角形,请你列出三种不同的方法,将其分割为三个全等的图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1)题目要求分割的图形是什么?(2)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性?(3)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度、角的度数是否相同?(4)等边三角形的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按照问题的提示,找出等边三角形中三边长度相等,三个角度数相同还有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重合且交于中心位置的特点。依据这些知识,有的学生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角形的顶点做直线,将等边三角形分为三个全等三角形;有的同学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条边做垂线,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割为三个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提到,可以去边上的任一点(距离相应顶点长度相同),同样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为全等的三个三角形。就这样,学生拓宽了思考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二)诱导思维变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逆反、转换等策略进行变通,使学生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从而产生更好的解题设想和解题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定义,教师不能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或是组织学生讨论表达式、值域和定义域,而应该从具体实例出发,让学生真实体会函数的变化规律。如,出示题目:(1)一辆火车正在按照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前进,行驶t小时后的路程为s千米;(2)利用表格表示某水库水深和水库存水量;(3)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和这个三角形的顶角;(4)天气变化曲线图中的气温与时刻。然后让学生从题目中展出存在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关系和表达方式。学生认真对比题目,能够从中找出不同变量间的本质属性:其中一个变量,每确定一个数值,另外的变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确定为相应的、唯一数值。教师再讓学生将此规律带入具体的函数实例当中,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辨别例子的真假,并从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函数的“变”,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
(三)围绕主题开展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学习认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有助于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案时也要思维多样化,把握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要求下,对于初中生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教育需要教师对自身观念、教育方式进行转变以及学生自身能力不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卢江燕.浅析深度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36):8-9.
[2]赵翠.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36):13-14.
[3]刘振华.信息化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19(36):14-15.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初中数学课堂;培养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高学历层面,企业入职人员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人品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都是企业对人才的考察重点,顺应社会需求核心素养便渐渐在教育领域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促使教育行业不断进行变革。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人更好地生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由注重成绩,知识的传输,转变为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提升成绩,还要帮助学生增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或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保证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实现。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这个层面,更关系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未来的发展。这一点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经常是被忽略的,很多数学教师更倾向于解题技巧的传授而非数学思维的引导。这种教学理念在短期内对学生成绩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但从长远看,对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以及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并没有更多积极的作用。数学思维是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关键,学生在数学思维的帮助下能够更加清晰地找到解题思路,提取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而不是死记各种解题技巧。数学思维的培养从本质上来看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甚至重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学生在思维形成之初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概念和认识,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学模式的转变带来了解题思路的改变,学生要完全依靠自己来找到解题思路,这个过程既是漫长的,也是困难的,同时也是有意义的。经过了这个过程,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是解题思路的清晰和思维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课堂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灵活训练形式,增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基础,重点研究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度,让学生在训练中感知知识间的关系,构建相应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锻炼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几何类问题的解决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等边三角形,请你列出三种不同的方法,将其分割为三个全等的图形。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审题:(1)题目要求分割的图形是什么?(2)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性?(3)等边三角形的边长度、角的度数是否相同?(4)等边三角形的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按照问题的提示,找出等边三角形中三边长度相等,三个角度数相同还有中线、平分线和垂线重合且交于中心位置的特点。依据这些知识,有的学生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角形的顶点做直线,将等边三角形分为三个全等三角形;有的同学想到,可以从中心向三条边做垂线,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割为三个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提到,可以去边上的任一点(距离相应顶点长度相同),同样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分为全等的三个三角形。就这样,学生拓宽了思考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二)诱导思维变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逆反、转换等策略进行变通,使学生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从而产生更好的解题设想和解题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定义,教师不能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或是组织学生讨论表达式、值域和定义域,而应该从具体实例出发,让学生真实体会函数的变化规律。如,出示题目:(1)一辆火车正在按照6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前进,行驶t小时后的路程为s千米;(2)利用表格表示某水库水深和水库存水量;(3)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和这个三角形的顶角;(4)天气变化曲线图中的气温与时刻。然后让学生从题目中展出存在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关系和表达方式。学生认真对比题目,能够从中找出不同变量间的本质属性:其中一个变量,每确定一个数值,另外的变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确定为相应的、唯一数值。教师再讓学生将此规律带入具体的函数实例当中,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辨别例子的真假,并从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函数的“变”,找出相应的变化规律。
(三)围绕主题开展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学习认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有助于锻炼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案时也要思维多样化,把握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要求下,对于初中生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教育需要教师对自身观念、教育方式进行转变以及学生自身能力不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卢江燕.浅析深度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36):8-9.
[2]赵翠.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36):13-14.
[3]刘振华.信息化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19(3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