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m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使知识目标问题化,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探究。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同时指出了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和原则。
  关键词: 科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方法 注意问题
  
  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识的探索才会积极,才会在科学问题的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有新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分析、钻研教材,努力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线索,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种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内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能主动地、积极地去认识、去探究。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所以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并保持激昂的情绪,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马上能进入探究者的角色。
  [案例1]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磁生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入:用已拆下的玩具汽车的电动机、小风扇、小灯泡等器材组成一个演示装置,问同学们:“你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学生感到好奇:“没有电源怎么能使其亮起来呢?”于是我就让一个身材高大男生上台吹动小风扇,小灯泡“意外地”亮了起来。再问:“没有电源也会使灯泡发光吗?”“真的没有电源吗?”再让学生分析、讨论,在兴奋、激动中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欲。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实验这一有利因素,教师可以创设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一方面从实验中可以得出概念、规律,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来。
  2.创设渐进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科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创设渐进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由本质,一步步地进入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这样,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质和量,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使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案例2]在复习课中,探究盐酸、碳酸钠、氢氧化钙三者混合废液成分时,如果直接让学生猜想,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大多数同学猜想结果一定是无序的。于是我先问:“盐酸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后的溶液可能有哪些溶质?分小组讨论回答。”这一猜想对初三同学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根据学生的猜想的结果又问:“若在它们反应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石灰水,发现出现浑浊现象,那么,哪种猜想结果得到了证实?”答:“氯化钠与碳酸钠!”再问:“加入石灰水后的混合液中除水外,又有哪些物质呢?”一步紧扣一步的探究,既降低了学生思维台阶,又增进了学生探究能力。
  由于问题常常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梯度,这就需要注意问题之间的排列要有层次感,提问环环相扣,对教师所创设的问题,应当由易入难,逐步深入。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阶梯式的问题提问,使学生真正理解实验原理。在充分思考了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之后,学生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点,可以设计出实验步骤。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易忘记,过一段时间即使部分忘了,还可以自己推理出来。这种渐进性的问题讨论,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创设矛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具有形形色色的知识与经验,但原有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是清晰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创设矛盾性情境。学生的学习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尤其是一些凭经验想当然的错误,事后一旦发现结论与事实相悖,就会迫切地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内驱力”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中的错误点,寻找学生知识建构的支点,创设能激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
  [案例3]在八年级科学光合作用一节中,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的一条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我引导学生做了“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自下而上熄灭”实验,学生很容易地得出了上述的结论。此时我又拿出了一根镁条,问镁条能不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同学们齐口回答:不会。但实验结果表明: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了起来。学生对这一现象非常困惑:镁条怎么会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呢?此时我及时抓住机会提问:“是不是前面的结论错了?”而后又启发学生思考: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了什么?这与前面讲的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是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的,前后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终于得出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参加。这种燃烧的定义狭窄,教师和学生及时总结出燃烧更宽泛的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
  教师可通过创设矛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碰壁”,再引起认知上的冲突,当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自觉解决冲突的任务,从而达到认知新的平衡,这样掌握的知识是牢固的、灵动的。
  4.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设疑、引思、探究,可使学生对科学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科学中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心自然,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案例4]在《动物的食物与摄食》一节中,我通过展示姚明和刘翔在运动场中奔跑的情境问:“姚明、刘翔在奔跑时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入新课,学生自然联系从食物中来,再展示常见食物图片,问:“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物质?”……
  我就这样从生活例子入手,一步步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视频动画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而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联想和思考。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交流、分析、归纳,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并通过探究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思想,进一步提升了科学素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科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无论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背景知识出发,要合乎学生心理、生理和认知特点,不要过难过深,须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并且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因内容而异,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的问题要体现针对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如果问题提得过于笼统,情境没有反映问题的实质,学生就会觉得一片茫然,无所适从,这样的问题只会降低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科学性,应防止为了说明问题而导致创设的情境违反科学性。
  2.创设的问题要体现适度性和探索性的统一。
  所谓适度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但仍可以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合作、交流就可以把问题解决。用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更能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问题过难就会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可能会失去继续探究的兴趣。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应当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探索潜能尽可能最大化。
  3.创设的问题要体现发散性和延续性的统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但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是学生用“是,不是”、“对,不对”就能回答解决的。要留有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须言而不能”的境界,处于思维活动状态(即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同时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持续不断地驱动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索,而不是在课堂上的某一环节闪亮一下。
  4.创设的问题要体现真实性和新颖性的统一。
  创设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应具有实际意义,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而不只是虚构的问题,创设的问题最理想的是从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中提取,从学生所关心的时事问题出发,从新闻的生活场景中抽取出学习的任务,这样的问题情境更能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当然要避免为了新颖性而违反了真实性,这反而违反科学性原则,对学生进一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创设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科学老师应认真分析教材,关注生活问题,努力创设各种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尝试用他们的发现问题来创设情境,从而真正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张金河.情感——科学学科有效性教学的抓手.中学理科,2008,(6).
  [2]吴菁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中学教学参考,2009,(4).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
  [5]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6]何灿华.从科学知识迈向科学素养.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
其他文献
摘 要: 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学员教育管理中的导向作用,是学校做好学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是教师参与学员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是学员自我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学员教育管理 导向作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曾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
《半月谈》1993年第16期载有《(?)山不再生僻》一文,文前有一段话,就称它为“导语”吧。—— “(?)山镇字僻。(?)字读man,在现代所有字典、词典中皆查无下落。据说只有在清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汉代是居于一尊的官方哲学,其教义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走向,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国民教育。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孔子总结了许多基本的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因材施教  在教学方法和原则上,孔子注重因材施教,重视了解学生不同的个性,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他能很高明地概括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
历史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时代。网络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及各国、各地区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大量不良信息充斥其中,种种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这对我们现实的德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作为一种新技术的网络又给德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抓住网络的特点,分析其给德育带来的利弊,作出积极的回应,是德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使命。  一、网络环境对我校德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财经战略高层论坛”拟于2012年12月中下旬在北京举行。会议将邀请国家部委有关领导、知名学者和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家出席并发表
不少老师宁愿多上些课也不肯当班主任,的确,班主任工作既无现成的教材,又无具体的模式,费心劳神地做了许多努力,结果却往往收效甚微,这使我们感到身心疲惫、累得冤枉,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太习惯于“管”人了,且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如跟学生发火、大声指责学生、让学生写检查、请家长等。这种情绪化的教育不仅加重了师生双方的心理对立,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有损于教师师德的展示。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刻地体会到:
摘 要: 高三临界生的提升和转化对于每一所普通高中都十分重要。它既直接到关系学生的前途,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学加工水平,而对临界生成功心理的培养是转化临界生的重要前提。本文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付诸教学实践,从分析临界生的复杂心理入手,结合临界生的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特长优点等具体实际,依据素质教育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要求,在给予临界生“鼓励与期望,多予成功的机会,及
摘 要: 家教成为有偿服务行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职教师进行有偿家教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本文旨在分析“有偿家教”产生的原因,倡导理性对待“有偿家教”问题,建议从立法层面规范“有偿家教”。  关键词: 有偿家教 教师 立法 规范    有偿家教是指一些教师利用节假期休息时间对有课外辅导需求的学生提供有偿服务的活动或行为。对于“有偿家教”,各地政府部门的态度不尽相同。  一、不同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