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来源 :中国教育创新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jia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更公平; 教育公平; 就业公平; 收入公平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改革发展的尺度。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不少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如何在“蛋糕”做大的同时把“蛋糕”分好,是当前维护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关键。
  习近平同志讲:“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公平”出现20余次,公平正义是《决定》中一条鲜明的主线,相关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制度创新,致力于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现象,着眼于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目的正是要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针对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不公问题,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这些差异是由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所决定的,尤其是只有城市里的少数名校占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于是,就有了“择校热”的高温。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择校非常普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声誉和质量较好的学校,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操劳、奔波数月,通常还要支付数额很大的“择校费”,致使孩子的上学成为普通家庭的老大难问题,这些现象多年来禁而不止,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症”。如何破解,《决定》给了好药方: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对此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资助体系。对家庭特殊困难学生提供帮助,不要让这些学生因家庭苦难放弃学业或辍学。一些国家的做法可以借鉴,20世纪60年代美国采取了“肯定性行动”,在教育方面向黑人、少数族裔学生倾斜,由政府拨款,向少数人种、弱势人群实施各种倾斜政策,如规定弱势人群的入学比例、校车接送、经济援助等。
  二是构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机制。让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加大对弱校、民办学校扶持力度,缩小校际差距,使办学向着均衡方向发展。前些年,一些官员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重点、示范学校中,而对普通学校,特别是一些弱校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要避免这种情况再度发生。
  三是要有刚性的交流、约束机制。保证“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落到实处。能否落到实处,最大的绊脚石是既得利益,名校光环一旦形成,利益链就形成了。地方政府有了财源,管理部门有了块优良资源,教职员工也觉得立身有靠,挤进来的家长觉得拿到了未来的保险箱,谁愿意把这宝山劈开?改革,就是要调整利益格局,就是要敢拆利益固化的藩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就业公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多年来,我国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但同时,由于我国的就业市场还完全处于买方市场,就业岗位成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导致现实中存在着许多就业不公平现象甚至就业歧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社会就业质量提高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就业公平既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基础;既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必须站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高度,通盘考量就业公平问题。
  一是将就业公平列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为实现和维护就业公平创造良好宏观条件。建立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激励、支持、勇于创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在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和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就业,做好对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转移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二是完善维护就业公平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为实现公平就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于隐蔽性的就业歧视,要加强监督管理,而对于明目张胆就业歧视搞“霸王条款”和政府机关、企事单位凭关系弄虚作假用人的,需要依法予以严处。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媒体宣传就业公平力度,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和社会认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树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观。
  三是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和待业人员就业能力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为什么会出现一方面大量待业者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岗位人员的情况?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引导就业者瞄准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能力。同时,提高民众基本发展能力,本身就是改善民生状况的重要方面,因此,要把提高就业能力培训等直接关系到就业率的工作,作为履行政府对就业公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做细做好。
  收入公平
  一个社会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应当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我国这些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收入差距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态势。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直处在较高的位,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明显扩大。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决定》提出的“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我们党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是破解这个难题的良方。在现阶段,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健全初次分配制度 ,增加一线劳动者收入。初次分配是整个收入分配制度中最具基础性的组成部分,劳动要素又是其它生产要素的基础。《决定》明确指出:“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步”和“比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和“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重要实现方式。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收入稳步提高。
  二是优化制度环境,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交易、出租财产权或进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租金收益等,依此扩大居民收入的点和面。为此,要更加重视规范市场秩序和完善制度建设,维持良性运行的市场秩序,保护居民合法增收权益。
  三是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弥补初次分配 “短板”。再分配调节就是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方式对初次分配可能的不公结果进行调节。其重点放在:形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效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途径。“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这是对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中等收入群体占多数预期的精炼概括,是缩小收入差距,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本报评论员.牢记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N].人民日报,2013-11-21.
  [2] 冯蕾,温 源.三中全会提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N].光明日报,2013-11-14.
  收稿日期:2014-03-20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使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这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1.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口
期刊
【摘要】  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因此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重要。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关键词】学高 师 德 范  师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因此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重要。孔子曾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
期刊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深化理解,也是教师检查和诊断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因此,精心设计提问,是构成整体教学设想的重要内容。提问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要注意问题设置的质量和注意提问的覆盖面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不可分割的,思对学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提问的方式,注意问题的质量和数量。教师不宜满堂问,也
期刊
“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教师恰当的提问,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一种预欲研究未知问题的情境中,造成一个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
期刊
叙事性散文是近几年来中考出题入选率很高的文学体裁,这种体裁以叙事为主,其特点是:叙事情节不要求完整但很集中,写人形象不要求丰满但要鲜明。取材广泛,表现形式灵活多变,行文的跳跃性大,学生学起来难度很大,往往一下子捉摸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写作目的,也不易领会它的艺术特色,从中概括出它的思想意义,所以要学好也是不容易的。  但是,叙事性散文不管它运用怎样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总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寻的,而这规律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读说的训练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1.重视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阅读氛围具有激励学习动机的功能。创
期刊
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过去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由于我们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另一方面不少独生子女受社会上下不良风气的影响,自制力差,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心理素质较弱化……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发展。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初级指挥院校《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围绕如何培养学员信息素养,提出了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强化学员的信息意识;改革教学内容,丰富学员的信息知识;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提高学员的信息能力;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学员的信息道德的教学观点。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 信息素养; 教学改革  习主席在十八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指出:信息化条件下,必须牢固树立信息化是第一战斗
期刊
【摘要】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遇到了许多问题,需要在教学中解决。  【关键词】政治教学 问题 解决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喜欢“新、奇、个性化强”的东西;这就造成了在政治教学中,尤其是高中政治,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注重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得到缓解的。我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发明家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更是与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