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显性教育,它是指通过直接的、有意识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教育。显性教育具有目标明确、过程可控、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由于它高效、可控,所以成为平时教育最常用的方式。但显性教育也有其自身的弱点,那就是显性教育的意图过于明显和外显,倾向于集体灌输,它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所以单纯的显性教育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对于科学素养的培养,显然单纯依靠显性教育是不够的,它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加入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通过间接的、无意识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的教育,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比较,它具有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方式的隐含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正是由于隐性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科学方法
一般地说,科学方法的教育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方式重在让学生模仿和应用有关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对科学方法的操作训练中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而隐性方式重在让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并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科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由于显性方式需要学生对所学科学方法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显性方式所学的科学方法是十分有限的,隐性方式在科学方法的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原因有:1.科学方法大多隐含于教材中。例如对于一些微观物质或抽象物质的研究经常隐含着转换法,而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又经常用到类比法。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2.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所以初中阶段科学方法的教学应该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能模仿和应用部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更广泛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有一定的认识。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财富,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求实精神、求证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就是科学精神。所以素质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外还应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的内涵决定了其培养方式是间接的、内隐的,即隐性方式。我们可以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开掘出科学精神培养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讲解经典实验时增加有关物理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曲折、艰辛和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受到前辈科学家怀疑、求实、创新等科学精神的熏陶。
我们还可以在科学方法的教育过程中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猜测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培养他们的求证精神和探索精神等等。
三、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是指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也指对科技成果的亲近感。这样的亲近感并不要求对相关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种内心愿意接近它、了解它的心理趋势。比如对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有些人表现出的是巨大的热情,他们对产品的型号、功能了然于胸甚至对简单的维修也无师自通,而有些人却漠不关心,甚至对新兴的科技产品内心存在抗拒。对科技成果的这种亲近感和中学的物理教育密切相关,如果教学的内容能注重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的方式更灵活多变,则有助于科学觉悟的启蒙;如果教学的内容一味强调主干知识而忽略了其他, 教学的方式是单纯灌输式,那么这种教育则是对科学觉悟的扼杀。
由于科学觉悟是一种心理趋势,所以它的培养不可能被量化而只能是渗透式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用隐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扼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相互交织共同对人的成长产生作用的,两者缺一不可,其中隐性教育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更是具有不可获缺的作用。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转化、渗透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科学素养的培养,显然单纯依靠显性教育是不够的,它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加入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通过间接的、无意识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的教育,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比较,它具有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方式的隐含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主体的自主性等特点。正是由于隐性教育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科学方法
一般地说,科学方法的教育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方式重在让学生模仿和应用有关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对科学方法的操作训练中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而隐性方式重在让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并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科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
由于显性方式需要学生对所学科学方法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显性方式所学的科学方法是十分有限的,隐性方式在科学方法的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原因有:1.科学方法大多隐含于教材中。例如对于一些微观物质或抽象物质的研究经常隐含着转换法,而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讲解又经常用到类比法。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方法教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2.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思维的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老师简单的说教和书本现成的结论。所以初中阶段科学方法的教学应该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能模仿和应用部分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更广泛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有一定的认识。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财富,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求实精神、求证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一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就是科学精神。所以素质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外还应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的内涵决定了其培养方式是间接的、内隐的,即隐性方式。我们可以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开掘出科学精神培养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讲解经典实验时增加有关物理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曲折、艰辛和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受到前辈科学家怀疑、求实、创新等科学精神的熏陶。
我们还可以在科学方法的教育过程中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猜测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培养他们的求证精神和探索精神等等。
三、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是指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也指对科技成果的亲近感。这样的亲近感并不要求对相关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种内心愿意接近它、了解它的心理趋势。比如对层出不穷的电子产品,有些人表现出的是巨大的热情,他们对产品的型号、功能了然于胸甚至对简单的维修也无师自通,而有些人却漠不关心,甚至对新兴的科技产品内心存在抗拒。对科技成果的这种亲近感和中学的物理教育密切相关,如果教学的内容能注重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的方式更灵活多变,则有助于科学觉悟的启蒙;如果教学的内容一味强调主干知识而忽略了其他, 教学的方式是单纯灌输式,那么这种教育则是对科学觉悟的扼杀。
由于科学觉悟是一种心理趋势,所以它的培养不可能被量化而只能是渗透式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用隐性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扼杀一个民族的希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相互交织共同对人的成长产生作用的,两者缺一不可,其中隐性教育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更是具有不可获缺的作用。如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转化、渗透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