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资金民办公助的创新模式探讨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kaihao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民办公助的方式被更多的采用,但民办公助还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并且还主要是“公助”在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民办公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民办公助的“公助”方式,极大地引导和推动农民在民办公助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财政支农 民办公助
  
  Financial supporting agriculture fund managed by the people and subsidized by the state innovation pattern discussion
  Lin Dongsheng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finance supporting agriculture fund investment unceasing increase,managed by the people and subsidized by the state way by more uses,but managed by the people and subsidized by the state also i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stage,and also mainly is “male helps” in the display vital role.This article in analyzes the result and in the existence question foundation which managed by the people and subsidized by the state obtains,has pointed proposed innovates managed by the people and subsidized by the state “male helps” the way,guides and impels the farmer enormously in the managed by the people and subsidized by the state main body function display.
  Keywords:Financial supporting agricultureManaged by the people and subsidized by the state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060-03
  
  1.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导致本身就因投入不足而使农村基础设施常年失修的问题更加突出。为此,从中央财政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三个高于”的要求,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例如中央财政2007年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高达3917亿元,同比增长15.7%;而2008年更达到了4318亿元,同比增长22.8%,都明显的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随着中央及地方财政支农资金的不断增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单一、支农资金“错配”、人员经费占用比例较高、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导致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差和效益低的问题开始突显。为此,在不断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同时,中央和地方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开始探索“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补助形式,并进行试点和大范围的推广,以期望有效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所谓民办公助,是指以群众为主体兴办各种社会事业,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的一种建设模式。是原来农村民办学校经常采用的方式之一,后来将逐渐扩展到了农田水利、沼气等建设项目上。由于农村和城市在地理条件、税收政策、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决定了在农村地区不可能照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但从公共品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可能完全由农民承担。以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又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但是,其作为一种新兴产物,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创新阶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不
  断的改进和完善。
  
  2.民办公助取得的效益
  
  2.1 推进了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目前,民办公助项目已经扩展到乡村机耕道、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沟渠整治、农村机电提灌站、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红层找水工程等更大的范围,只要不是财政全额投入的项目,现在多数都开始采用民办公助的形式。另外,民办公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和實施办法,公开化和透明度都较高,并切实尊重农户意愿和接受农民监督,有效地推动了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民办公助项目主要采用“先建后补”的补助方式,在管理上主要采用招投标制和报账制,并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的资金封闭运行管理;在项目运作上实行公示制度,在项目的实施前、中、后三个阶段,对项目的条件、目的、内容、标准、价格、补助标准、工程预决算、资金来源、项目实施进度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随时公示;在项目实施的监督上,都聘请有关部门及乡村监督员全程监督,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益。民办公助所采取的一系列实施办法,在无形之中为财政资金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促使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了财政资金的整合和结构的调整,进而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2.2 带动了民间资金的投入和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
  民办公助项目,改变过去单靠政府投资、政府包办模式,转变为由政府和民间出资人共同出资兴建。一方面吸引了更多的民间资金、工商资本以及外资的加入,拓宽了投资渠道,增加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以四川省为例:2007年支持建设沼气50万口,按最高补助标准1000元来计算,至少可以带动农户投入3亿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2002年以来仅小型病险水库整治一项,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4.68亿元,并以此引导和带动各地农民筹资投劳3.58亿元,共完成了2697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在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上,四川省财政累计投入2.8亿元,并以此引导和带动群众投资3.57亿元,兴建塘、池(窖)、堰等各类小型水源工程8.7万处,为843个旱山村和严重缺水村的59.62万亩耕地提供了灌溉水源,受益农户达到16.8万户;2004年以来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以此引导和带动群众投资近2亿元,先后打井近65万余口;其他等等,利用民办公助有效的缓解了零税负后农村地区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压力,使年久失修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并新建修了大量的基础设施。
  
  3.民办公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说利用民办公助带来了许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当前的民办公助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目前的民办公助项目虽然说实行的是自主申请和招投标制度,但在实际的过程中,主要是先由县级政府进行选点,然后,在已经确定的村引导农户进行申报,以保证达到项目要求和项目的顺利实施,这种申报办法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农民真正的自主申报。因此,也可以说目前的民办公助,更准确的应该叫“公助民办”,其实,公助发挥的作用目前要大于民办发挥的作用。当然,由于农民受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农村社区管理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还不能在民办公助中体现其主体地位,而这时候“公助”作用的发挥我们要给予肯定,但民办公助未来的趋势是必须以农民为主体。
  3.2 项目补助标准的“一刀切”。
  合理的确定民办公助的补助标准的确有些困难,因为标准太低则无法吸引农户参与,而如果标准太高则有限的资金所能覆盖的农户就少。而当前民办公助项目上补助标准“一刀切”的办法也不可取,不分地区特点和不考虑农户家庭实际情况,也不考虑物价等因素而长期都采用一个标准,导致越是地处偏远、家庭越贫困的农户反而无法享受项目收益。比如山区和平原的农户,山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各种材料的运输成本较高,当地的财政收入和农户的收入水平都较低;而平原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和山区情况正好相反;同样的补助标准平原的农户要明显好于山区农户。另一方面,同一项目因中央、省、市制定的标准不一致,导致项目实施困难。比如沼气项目上,一般情况为:中央国债项目标准为1000元/口,省级为800元/口左右,而市级为600元/口左右,相差幅度较大,导致同村农户产生疑惑,而只愿意参加国债项目,给省、市的沼气项目的实施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3.3 农户对公益性项目的参与度不高。
  虽然群众对民办公助项目都持赞同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但是在直接受益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上,农户参与的程度和积极性却有很大的区别。对诸如沼气、红层找水、圈舍改造等产权清晰、农户能够直接受益的项目,农户都主动申请参与项目;对诸如农村机电提灌站、村道、农田水利等事关全村共同受益的公益性项目,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则普遍较低。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福利”依赖思想,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管护全部由集体承担,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多数村社已经没有了集体积累,农民又把这种“福利”依赖转移到了政府,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想在短期内改变较为困难;原因之二是农民的“社区”观念薄弱和农村社区发育不足,农民没有形成“社区主人”的观念,缺乏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的积极性,而农村中用水协会、基础设施管理小组等社区组织发育不足,也无法作为分散农户的利益代表者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护;原因之三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投入较大,农户筹资酬劳的负担较重,影响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3.4 项目监管缺乏规范性。
  由于当前支农资金的来源渠道多且乱,实际工作中有国债、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十多个部门有权对政府投入“三农”领域的资金进行管理和立项,而各部门之间对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再加上各部门之间在立项过程中缺乏沟通和整合,有时出现交叉或重复立项,导致筹资筹劳难度的增大或补助标准的超标等问题,影响了支农资金导向作用的发挥。另外,民办公助项目在立项、建设和完工的不同阶段,其项目评估、监督检查等都由政府部门进行,出现了政府内部自己审查自己的不合理现象,项目监督检查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规范性审查机构和制度。
  3.5 缺少对基础设施的后期管护制度。
  以往大量的实践证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人力在农村社区修建的道路、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由于缺乏必要的后期管护制度,在使用几年以后就陷入瘫痪状态。目前,以民办公助方式修建的农村公益性设施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建成后的基础设施毁损较为严重。比如农村道路、提灌站、沟渠等基础设施,通过利用民办公助的方式建设后,由于现在的农村组织主要为村民自治委员会,多数村集体缺少资金积累,而县乡一级政府财政也很难有财力进行日常的维护,从而缩短了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和降低了使用效能。
  
  4.创新民办公助的“公助”方式
  
  从上述民办公助存在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是财政补助本身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民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没能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但在目前“公助”发挥更大作用的情况下,其不应该仅仅注重于项目本身,而应当在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同时,在引导农户参与项目、农村社区发育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4.1 综合考虑各因素完善补助办法。
  应对当前的补助办法进行改革,一方面采用“因素法”合理测算补助标准,综合考虑地理位置、运输成本、施工成本、材料价格、市场因素等各种因素,合理测算工程的建造成本,确定补助和农户筹资的合理比例;同时和“一事一议”制度相结合,充分考虑不同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对贫困农户减免筹资筹劳的,通过“一事一议”制度由村组内部自行解决。另一方面,针对同一项目因补助标准不同而给农户带来的疑虑问题,应出台相应的管理辦法或规章制度,无论是中央、省或市的项目,将同一项目在该区域内的补助标准进行统一。
  4.2 进一步强化民办公助项目的监管。
  针对交叉立项、重复立项以及内部评估的问题,政府各部门应加强沟通,对上级项目和本级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实施,同时对同一区域内的项目进行整合,对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并确定一个部门负责实施和监督。另外,引入外部评估审查机构,建立评估专家责任追究制,对因为评估机构原因造成错误立项或项目缺乏可行性、科学性的,应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并综合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对项目资金渠道进行全过程的监管,提高民办公助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4.3 不断提高社会的参与程度。
  在引导民进资金等社会参与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制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综合运用补助、贴息、保险、担保等多种调节手段和市场杠杆,为市场主体参与民办公助项目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良好环境。同时,在坚持项目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财政补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鼓励企业、农民及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财政引导、部门帮扶、农民筹集、企业捐赠、市场兴办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此外,在建设项目时将工程项目承包给当地村民,用于抵扣农户的筹资酬劳或增加农户的收入,以减轻农户的负担和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4.4 协助推进农村社区与组织发育。
  农户对公益性建设项目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社区与组织发育程度不高,农村社区对外部的依赖性较高和缺乏凝聚力,因此,民办公助资金在补助项目本身之外,应增加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门用于项目之外支持农村社区与组织的发育。一方面,大力宣传民办公助的农民是主体的观念,帮助构建农村社区农民自主参与的内在机制,让农民明白他们是社区资源和实施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应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特别是对民办公助项目的立项、实施、后期管护等的要求,使项目能更好的满足社区和农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帮助培育各种类型的社区组织,在推进民办公助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的参与、培训、交流、磋商等方式,培养农民勤勉、自助和合作的精神,不断强化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推动资源管理小组、用水协会、基础设施管理小组等各种类型的农村社区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此外,将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制度纳入项目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只有先期确立了良好管护制度的才给予立项或者全额拨付补助,并考虑对建立良好后期管护制度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帮助和支持农村社区对管护制度的重视。
其他文献
大学为什么产生?为何有大学成为一流?都不是经济所能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是文化的问题,首先应从大学本有的精神面去考察。
[摘 要]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是指高校教师应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组织、分析、使用、管理和评价的教学行为。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具有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信息意识的超前性、信息获取手段的先进性和信息分析的批判性等特征。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实现途径是:加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理论培训;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通过自我反思提高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网络技术素养。 
教授委员会是教授群体参与高等学校决策的制度安排.我国高校实行教授委员会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它是深化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
璋是一种古代社会重要的礼器,"璋"字源于"章",金文中"章"和"璋"通用,文例中分别有人名和玉器两种用法。"章"字有"音十为章"和"辛璧为章"两说。我们认为早期"章"字来源于章璧说;后由于礼乐制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越来越成为科学技术研究和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研究生教育狠抓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创造能力的提高以及创业精神的培育,就成为题中之义了.
中空纤维管透析器是人工血液透析等设备的质交换部件,其内部流体的浓度会发生变化,一般认为密集分布的纤维管能抑制管间流体的浮力作用。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中空纤维透析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4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予通心络治疗,半年后对比两组的左心室肥厚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左心室肥厚程度明
建议使用技术记录来评估企业的技术水平。该卡片应写明有关下列问题的资料:技术基础(有无配套零件,配套零件品种,有关供货厂商的资料,可供使用的专利信息和有技术等);使用的标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