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教师要以人为本,重视个体差异,健全人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个体差异 学习目标 激励性评价机制
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在“教与学”中就必须创建人文环境,关注全体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心理相容,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一、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
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的思想,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突出一个“人”字。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善于竞争,敢于探索,培养富有创造个性、健全人格的人,使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维。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个性差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如何;教师是否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给予积极而恰当的评价,是否激励学生不断地探究和持续地求知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地记录、总结,汇编成册,形成教育日志,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打下理论基础。
2.正视差异。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先天基础有别,后天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千差万别更造成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因此乐于开口;而有的学生反应迟钝,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课堂“一方热热闹闹、一方静悄悄”,形成两个极端。教师不能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个性的学习者,学会赏识学生,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竭尽全力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合作学习、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和失,努力拓展教育教学视野,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由“说教家”到“引路人”身份的转换,从而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打下理论基础和发展空间。
二、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分层挑战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忌笼统、含糊,没有具体目标,学习方向不明,也无从下手。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对待。对于学习基础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成绩比较稳定的同学,确定较高的目标,能够调动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对于学习基础差、自学能力较低的同学,盲目地“拔苗助长”,常常是难以实现的,可望而不可即,一旦确立过高目标,结果往往是失败的,使他们心灰意冷,丧失学习信心。
同时学生也需要挑战。只有难度适中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才是学生个人水平的显示,才能鼓舞其学习,并获得成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而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堂是“闷课”,乏味枯燥、没有成就感是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个体差异,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分层挑战,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增强其毅力,提高其自控能力,激发其潜能。
三、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以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这种评价造成学生做事呆板,缺乏创新积极性,培养出来的人都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因而评价目标要多元化、过程要动态化,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导向功能,培养热爱生活、懂得创造生活的人。
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教学境界,同时也将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培养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善于沟通,学会做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同时利用课间五分钟时事点评、知识抢答等,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合作奖”、“进步之星”、“积极发言奖”等,使分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不断激发其评价兴趣,达到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对学习“困难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恰当、真诚的表扬与鼓励,特别是对“问题生”更应特别注意,对其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宽容、耐心地纠正,以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指导学生有效地思考学习,排除“不敢开口、不习惯开口”、怕丢脸、怕犯错误的心理障碍,从“学会”到“会学”、“爱学”、“乐学”。
课程改革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总之,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构筑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以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情感发展,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周锦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福建教学研究,2004(1).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个体差异 学习目标 激励性评价机制
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在“教与学”中就必须创建人文环境,关注全体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心理相容,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一、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
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的思想,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突出一个“人”字。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善于竞争,敢于探索,培养富有创造个性、健全人格的人,使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维。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个性差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是否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如何;教师是否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给予积极而恰当的评价,是否激励学生不断地探究和持续地求知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地记录、总结,汇编成册,形成教育日志,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打下理论基础。
2.正视差异。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先天基础有别,后天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千差万别更造成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因此乐于开口;而有的学生反应迟钝,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久而久之,只听不言,课堂“一方热热闹闹、一方静悄悄”,形成两个极端。教师不能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应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个性的学习者,学会赏识学生,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竭尽全力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合作学习、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和失,努力拓展教育教学视野,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由“说教家”到“引路人”身份的转换,从而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打下理论基础和发展空间。
二、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分层挑战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忌笼统、含糊,没有具体目标,学习方向不明,也无从下手。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对待。对于学习基础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习成绩比较稳定的同学,确定较高的目标,能够调动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对于学习基础差、自学能力较低的同学,盲目地“拔苗助长”,常常是难以实现的,可望而不可即,一旦确立过高目标,结果往往是失败的,使他们心灰意冷,丧失学习信心。
同时学生也需要挑战。只有难度适中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才是学生个人水平的显示,才能鼓舞其学习,并获得成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而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堂是“闷课”,乏味枯燥、没有成就感是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个体差异,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分层挑战,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增强其毅力,提高其自控能力,激发其潜能。
三、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以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这种评价造成学生做事呆板,缺乏创新积极性,培养出来的人都一个模式、一个标准,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因而评价目标要多元化、过程要动态化,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导向功能,培养热爱生活、懂得创造生活的人。
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教学境界,同时也将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培养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善于沟通,学会做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同时利用课间五分钟时事点评、知识抢答等,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合作奖”、“进步之星”、“积极发言奖”等,使分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不断激发其评价兴趣,达到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对学习“困难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恰当、真诚的表扬与鼓励,特别是对“问题生”更应特别注意,对其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要宽容、耐心地纠正,以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指导学生有效地思考学习,排除“不敢开口、不习惯开口”、怕丢脸、怕犯错误的心理障碍,从“学会”到“会学”、“爱学”、“乐学”。
课程改革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总之,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构筑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以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情感发展,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引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周锦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福建教学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