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消费的认同问题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现代性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消费社会的形成,身份与认同问题成为文化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消费者在消费社会中主动建构自我认同,其认同分为生理认同、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三大类。
  关键词:认同 消费社会 日常生活消费异化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一 认同问题突出的社会语境
  
  identity来源于拉丁语idem(即same,“同一”),译法有“身份”、“认同”和“同一性”三种,分别对应不同的使用语境。在哲学语境中多数译为“同一性”,与sameness、oneness同义。在文化研究中大多采用“身份”与“认同”两种译法。有学者指出,“身份”是指某个个体或群体据以确认自己在特定社会里之地位的某些明确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依据或尺度。在另一方面,当某个个体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证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时,identity 可以叫做“认同”。在此意义上,“身份”更多地表明是一种存在状况,“认同”则是一个主动的主体建构过程。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个体生活圈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身份的变化使认同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认同问题成为许多学科的重要论题。每一个问题取得关注的聚点,说明这一问题正处于危机中。认同问题联系着性别、信仰、地区、阶级、国家和许多其它概念,并且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都发生着改变。不仅每个个体成长过程中首先就伴随着身份与认同问题,需要进行自我身份定位,群体的认同问题也同样重要: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成为认同的重要方面。当我们渴望认同时,其隐藏的含义是特殊性或差异是如此明显,以至于我们必须在其中找到残存的共同之处,在整体分裂后的碎片中进行再次的拼接。身份与认同成为今日中国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自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在讨论认同性时,我们不能把个人的生长和社会的变化分割开来,我们也不能把个人生命中的认同性危机和历史发展的现代危机分裂开来,因为这两方面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真正彼此联系着的。”认同问题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中找寻原因,认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中开始大量讨论身份与认同问题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文明国家,祖祖辈辈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对头顶上的天怀着莫名的敬畏、对脚底下的地怀着虔诚的敬意,“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念更是使主体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自信而强烈的拥有感。农业社会是一个“熟悉人”的社会,清晰明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关系,是一种放大的血缘关系,“我是谁”从来都不成为一个问题。
  随着中国逐渐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即从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渴望通过消费方式寻求新的认同的社会心理倾向加剧。消费社会提供了物的丰盛和前所未有的灿烂景观,消费主义把现代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价值认同,引向商品的符号价值体系,通过对品牌、时尚、趣味等符号意义的追逐,来实现对人的身份、地位和人生价值实现的虚假满足。
  因此,多种原因使现代人在一个不确定的靠契约方式维持人际关系的陌生世界中,每天必须面对大量的陌生人,展示性格中不同的一面,宛如一条变色龙,个人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在这一过程中身份是流动的、建构的和不断形成的,身份意识不断被建构又不断被摧毁。“我是谁”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浮出历史地表,因此渴望获得认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和心理特征。
  
  二 消费社会中的身份与认同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认同体系,传统社会中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主轴”和“中心”,人们生活的环境和面对的事物大体上都是固定不变的,对自身身份定位有着较准确的把握,并且寻求认同感主要是围绕生产性工作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脱离生产性劳动的闲暇成为上流社会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认同发生了巨大的断裂,认同感必须由个体自身主动建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人长时期把关注的目光投注在国家、集体等宏大叙事上,现在毫不犹豫地收回目光,公众的视野缩小了,人们只关心鼻子底下那小块利益,关注个人“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以前我们通过国家、集体等概念进行身份认同,现在我们必须回到消费社会中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新的认同坐标体系,所以在生活层面上,消费成为达到建构身份、获得认同的可能性条件。
  在认同感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消费扮演了核心的角色,而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消费有能力扮演这一核心角色。消费成为各阶层关注的中心,消费过程与消费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全面革新,并引发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此时消费不仅仅出于满足各种物质需要,而是消费者操纵符号实现认同的过程。
  因为消费是一个自主选择过程,消费者按照自己想象的身份进行消费,当人们消费商品时,通过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把社会关系显露出来。消费社会总是在表面上对所有的人一律平等和开放,让消费者获得上帝般的感受。消费的开放性暗示无论何种年龄,何种出身,人们都有自我提高、自我表达的权利。暗藏的信息是消费哪种商品,消费者就获得不一样的自我认同感受,这刺激着消费者不断地消费高于自身消费能力的商品,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某种认同感。广告就是针对这种认同的渴望大行其道,如房地产广告充斥着“至尊典范”、“皇家风范”的词语,仿佛只要拥有这样的房子,消费者也就沾上了一点皇家风范和贵气。
  在任何一个社会,文化都是合成的,等级、阶层的区别总是要体现在最外层的事物上面,如服饰、体形和身材等方面,这些符号都证明个体的地位和身份。因此在消费文化中符号价值被突出地表现出来,我们发现在认同过程中,符号性(象征性)消费的重要性显得十分突出。消费社会就是一个用符号文化创造出的仿真世界,仿真世界比真实世界更真实。平凡与日常的消费品,与奢侈、奇异、美、浪漫日益联系在一起,而它们原来的用途或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我们在商品的符号价值中确认自身,消费的是符号价值,并且影响自我身份的想象和确认。特别是在消费者要摆脱原有的身份,建构新的既得体又合法的认同标志时,符号商品发挥着重要的认同作用。
  
  三 三种认同类型
  
  消费社会的发展进程改变了我们习惯的认同方式,确立起了新的认同方式,消费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消费者通过消费建立自身的社会身份的认同,以此与他人区别开来。我们可以把认同具体分为生理认同、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三个方面:
  (1)生理认同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自己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认同。首先看性别认同:消费总是要通过购买行为实现,逛街是购买活动的重要程序,因此我们着重分析逛街行为中的性别认同。消费总是要占用日常的常规时间和闲暇时间。男性与女性在生理上的区别总是被引申为文化上的差异,男性总是被认为或自认为与生产性、主动性、勤奋等特征相联系,女性则与消耗性、被动性、懒惰等特性相联系。男性认为逛街是女人气的行为,所以男性总是尽可能的缩短逛街的时间。他们通常是事先想好自己要买的东西,然后直奔目的地,在商品符合需要时,男性总是刻意地忽略价格上的差别,流水线式的完成消费的整个过程,认为这样方能体现出男性的大气、干脆和当机立断的本性。男性认为“货比三家”是女性有优柔寡断最显著的表现,因此必须与这种嫌疑相关的一切行为彻底划清界线,通过流水线式的消费过程,男性完成了自身的性别认同。
  女性被允许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历史并不太久,当某些国家的女性上街还必须戴上厚厚的面纱时,“女人逛街”这一行为也就多少带上一丝政治色彩。因此女性认为逛街是从家庭空间进入社会空间的一种仪式化过程,通常愿意把逛街视为自身主体地位实现的一种方式。消费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选择行为,虽然女性在逛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沦为“被看”的对象,但也相应地获得了“看”的一种姿态:起码能自主决定什么是美或不美、买或不买。当女性在“货比三家”的犹豫不安中,她正在进行自主性的选择,实现消费主体的地位。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女性对这一时刻感到痛苦,这是“痛并快乐”的最好体现方式。
  在消费过程中同样可以体现年龄认同。一方面,因为消费观念是时代的产物,往往是无意识的表现,体现出不同的社会阅历和时代环境,所以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消费观念。当年轻人心安理得地当“月光族”时,老年人因为受传统“高积累、低消费”的消费观念的影响,可能还在一针一线中节省,认为消费是浪费的同义词。其次,消费者大体上都是根据自我年龄认同来购买不同的消费品,因此年轻人穿着李宁牌的运动服展示自身的青春活力。
  (2)社会认同包括消费者对自己的地位、阶层的认同。只要社会没有进入马克思所寓言的共产主义社会,阶层的分化就永远是社会景观之一。阶层分化怎样体现在消费方式上呢?每个阶层首先确立了自身的时尚,属于这个阶层的个体按照时尚的标准进行消费,所以时尚可以说是一个模仿行为,并且具有等级性。时尚总是作为阶层的消费方式表现出来,而每个固定的阶层通常都不满足于本阶层的消费方式,总是上一阶层的消费方式永远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末梢,挖空心思地观察别人的消费方式,渴望获得上级阶层的认同。在这方面大众传媒,尤其是时尚杂志告诉我们应该模仿怎样的时尚,获得理想的阶层认同。
  时尚是阶级分野的分物,并且像其他一些形式特别是荣誉一样,有着既使既定的社会各界和谐共处,又使他们相互分离的双重作用。每个阶层按照社会默认的时尚规则、消费方式进行消费,显示不同的社会地位,当时尚被模仿过多时,也意味着地位受到挑战和威胁,这时候就要确立新的时尚标准巩固阶层的分化,保证自身地位稳定性。
  (3)文化认同:布尔迪厄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之外为我们揭示出文化资本存在的事实,文化从来就不是一种自然呈现,而是意识形态与权力共同编码的结果。统治阶级掌握着文化领导权,掌握着界定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界线的标尺,并力图维护这种界线的真理性和神圣性。高雅的风度、举止和生活习惯是出身名门望族的有效证明,因为好的教养是需要时间、实践和费用的,那些把时间与精力使用在劳动上的人是不能向往的。文化是教育与培养的产物,因此对高雅文化的欣赏不仅仅是出于精神的需要,而是对更好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追求。消费是交流过程的一个阶段,即一种破译、解码的活动,这预设对一种密码或者编码的实际或明确的熟练掌握。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显示出自身具有何种程度的解码能力,即通过消费方式显示自身文化认同,也显示出自身在社会等级体系中的等级地位。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仅仅是消费一瓶普通的红葡萄酒是要受到鄙视的,因为这表明消费者不懂其中的文化内涵,更有冒犯高雅文化的嫌疑。如果是在高雅餐厅优美的音乐背景下品尝一瓶珍藏红葡萄酒,即使不能说明他对酒文化是了如指掌的话,起码也能说明他是在象征性地消费酒文化,这种消费行为是对高雅文化的认可和效仿,也是自身地位与财富的证明。文化消费表明消费者的鉴赏能力和文化水平,用布尔迪厄的话说就是:鉴赏力使对象分类,也使分类者分类。每一个阶级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都体现出自身的文化认同。
  
   注:本文系2009年度贵州财经学院引进人才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阎嘉:《文学研究中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的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2] [美]H·埃里克森,孙名之译:《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英]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费勇、吴蓉译:《时尚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5] [美]凡勃伦,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6]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罗钢、王中忱:《“区分”导言》,《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王敏,女,1981—,湖南岳阳人,博士,教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工作单位:贵州财经学院。
其他文献
我国包装产品市场分析国家计委综合计划司对11类主要轻工产品1994年的市场进行了分析,有关包装产品部分摘记如下:包装制品:包装工业的重点是降低产品包装费用,加强废弃包装制品的回收利
现代人的婚姻越来越脆弱,既渴望情定终生,又想摆脱现实生活带来的平淡与厌烦。有些夫妻选择了加入“分偶”一族。 Modern people’s marriage is more and more vulnerable,
133例骨关节放大相,其中肋骨63例、胸腰椎16例、骨关节及四肢管状骨31例、手23例。对骨放大相投照方法、诊断价值、优点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 There were 133 cases of osteoarticular
在发达国家由于广泛实行免疫计划,已基本消灭白喉和破伤风。免疫接种使白喉杆菌产毒株的传播大为减弱。尽管如此,在某些免疫接种率很高的国家仍有白喉爆发的报告,这是由于部
去上皮致敏豚鼠气管标本对乙酰胆碱。组胺,P物质和氯化钡的敏感性比未去上皮标本为高。上述药物在去上皮标本上得到的EC_(50)仅为未去上皮的1/6—1/30。由抗原抗体反应或电场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来,有关女性题材的丛书不断问世,这固然是好事,但问题也不少。其一,大部分关注学术与思想性的是所谓的专业与主题式丛书,跨学科的选题还嫌太少,再加上行文枯燥,概念西化,成了学界小圈子里互相交流的“文物”,给广大中间层次的读者透视性别问题带来了诸多麻烦。
《临床影像诊断丛书》分为《CT读片指南》(95元 )、《X线读片指南》(70元 )、《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10 0元 )、《超声读片指南》(75元 ) 4册。是国内最新的一套集影像诊断与临
20 0 0年 6月 2 1日至 2 4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三届真空杂志社董事会与编委会联席会议 (与真空行业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联合召开 ) ,到会代表 76人 ,超过前两届人数 ,特别是
利用血清中血管紧张肽—转换酶的活性作为一肿瘤标记物[英]VarelaAS…//Oncolosy.-1993,50(6):430~435血管紧张肽一转换酶(SACE)是起源于肺内皮的一种蛋白酶,已有研究表明血清中血管紧张肽一转换酶的活性,在良性疾病中增... T
建立新武汉火车站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基于Push-over分析方法分析新武汉火车站在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包括顶点位移和底部剪力,以及结构的薄弱部位。利用分析结果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