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全面性教育大有可为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228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性教育中渗透了平等、尊重、包容的价值理念,能够让儿童不仅关注自己,也关注身边的人,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对消除歧视的社会责任感。这为预防校园欺凌奠定了认知基础,也将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17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个政府部门联合发布《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治理方案》对学生欺凌给出明确定义:“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治理方案》提出,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事件发生的举措之一是学校加强教育,要求各中小学校每学期开学时集中开展教育,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专门设置教学模块等方式,定期对中小学生进行学生欺凌防治专题教育。
  其实,在预防校园欺凌中,还有一个课程能起到重要作用,就是全面性教育课程。其中,有许多教育主题与校园欺凌息息相关,笔者从中梳理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友谊与人际关系”,另一条是“宽容和尊重”。
  友谊与人际关系
  在“友谊与人际关系”这一教育主题目标下,包含“能够给朋友下定义”“能够确认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所需的技能”两个学习目标,细化之后的要点有“朋友有很多种(如好朋友和坏朋友、男性朋友和女性朋友)”“友谊建立在信任、分享、同情和团结基础之上”“残障或健康状况不是建立友谊和人际关系或表达爱的障碍”“表达友谊与爱可以有不同方式”“性别角色会影响人际关系”“性别平等是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虐待关系是一种不健康的关系”等。
  在一年级“珍视朋友”主题中,“我们需要朋友”“我们多交朋友”“我们和朋友友好相处”这三个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解交朋友的快乐,了解拥有友谊的幸福,做到朋友间相互欣赏、尊重、分享、关心、帮助和谅解。
  在二年级“友谊是常青藤”主题中,通过“朋友需要信任”“朋友需要真诚”“朋友需要温暖”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懂得信任会让友谊更牢固,真诚将让友谊更纯洁,温暖能让友谊更美好。
  在四年级“认识人际关系”主题中,学生通过“健康的人际关系”“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等知识点的学习,能够了解健康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是自身快乐成长的沃土,而紧张、对立、贬低、冲突、欺凌、暴力都是不健康人际关系的表现。
  在五年级“建立并增进健康的友谊”主题中,通过“友谊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发现共同点建立友谊”“残障不是建立友谊的障碍”等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朋友在生命中的重要性,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越多越容易成为朋友,同时懂得年龄、性别、地域、文化、是否残障等都不能成为建立友谊的障碍。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上述这些内容,呈现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儿童熟悉、了解的友情到更深层次的关系理解,其中也包含了鼓励儿童主动表达积极情感的重要内容,渗透了平等、尊重、包容的价值理念,为预防校园欺凌奠定了认知基础。
  宽容与尊重
  在“宽容与尊重”这一教育主题目标下,包含“宽容、接纳和尊重等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和有价值的,都能够通过某种人际关系付出自己的爱,对社会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取笑他人是有害的”“因为健康状况、肤色、出身、性倾向或者其他差异而对他人进行骚扰或欺凌是无礼的、有害的,也是一种违背人权的行径”“基于差异的羞辱和歧视有违人权”“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正在遭受骚扰或欺凌的人”等重要内容。
  在三年级“宽容、接纳与尊重”主题中,通过“宽容是美德”“接纳是胸怀”“尊重是修养”三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懂得——宽容是理解和体谅,宽容别人,也是善待自己;接纳自己,会让自己变得更自信,接纳别人,会让人际关系更和谐;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个性,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为家庭、朋友、社会做出贡献,包括残障人。
  在性教育中,许多主题都涉及残障者的性教育。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我们周围生活着许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残障的人们,这个社会要为残障者提供各种无障碍设施,使他们不再感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有“障碍”,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从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这对于预防欺凌残障学生能起到积极作用。
  在五年级“消除歧视”主题中,通过“什么是歧视”“歧视的危害”“应对歧视”“反对歧视”四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中存在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健康状况歧視、性倾向歧视等,这些歧视是违反人权的,必须禁止;歧视会伤害他人的尊严,打击他人的自信心,影响个人的发展;面对歧视,应维护自尊和自信,寻求帮助;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树立平等对待他人的态度,保护遭受歧视的人。
  在这个主题的学习中,包含了对相关国内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的学习。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及《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性教育是法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这样的法治教育离学生的生活很近,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我们希望由此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宽容与尊重的教育、消除歧视的教育,能够让儿童不仅关注自己,也关注身边的人,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对消除歧视的社会责任感。有效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论性别、性倾向、健康状况、年龄、地域、出身等。这种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全面性教育中的人际关系教育为学生后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奠定了早期的认知基础,有助于树立平等、尊重、包容、多元的价值观,并为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此外,全面性教育中的生活技能教育、价值观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性别与权利教育、性倾向多元教育、道德情绪教育等,都对预防学生欺凌有重要作用。
  从目前监测到的教育效果看,全面性教育能提高学生性知识水平,改变性别刻板印象,改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和同性恋群体的歧视态度。在近期开展的全面性教育效果研究中,我们发现接受了全面性教育的儿童更愿意对其好友和陌生同龄人予以同等的信任,同时也会相对更公平公正,即无论亲疏与否均能一视同仁。这一研究结果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成年人已经拥有成熟稳定的社交圈,儿童需要在不断尝试中最终确定适合自己的社交圈,而在这一过程中,与同龄人友好的互惠合作会为他们赢得更多的社交机会,进而促进其社会化发展。这为道德情绪发展的可干预性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同时也为如何实现道德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如全面性教育)最大效率的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梦茜
其他文献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话题和任务。笔者是一名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教学实践出发来具体谈一谈怎样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写过一则狐狸觅食的寓言:一只狐狸出门觅食,早晨的阳光照在身上映出了长长的影子,狐狸欣赏着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中午,我要用一匹骆驼当午餐。”骄傲的狐
在人生的道路上.为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而竭尽全力.饱尝辛酸和痛苦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人生!
医药费豁免是在医疗保障框架下对特定弱势群体的一种保护和托底机制。本文在总结医药费豁免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的基础上,从逻辑起点、政策设计、推进路径、配套举措四个方
就业是个体实现与社会互动、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对于特殊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因缺陷和障碍的存在,较少参与社会活动,导致个体社会性的缺失,而就业则是他们提升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从而产生社会归属感的重要方式。在助力特殊群体就业方面,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特殊人群的就业情况以及特殊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目前大多数人的认知盲区。让更多人了解特殊教育,才能助力其更好地为特殊人
作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俨然成了摆在教育人面前的一道考题。如何破题、解题?一些区域因地制宜,刀刃向内,实践创新,在基础教育层面进行了探路和“打样”。  摘 “官帽”,让校长回到治校育人本位上来  教育“放管服”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尊重教育发展规律,释放学校办学活力,让专业的人办教育。这便要求学校去行政化。  山东省将校长职级制改革作为学校等事业单位去
近年来,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成为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正确理解教育"放管服"改革的
语言是教师谋求生存、完成职责的第一工具,我们常讲的“言传身教”也很好地说明了语言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古往今来,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具备出众的语言能力。霍姆林斯
2002年大学毕业后,一心想要回到父母身边的我,放弃了上海优越的工作环境,通过投放简历、面试、试讲来到河南煤炭卫生学校,我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立体成像可真实地再现立体空间中的事物形态,具有显示信息量更大,互动性强的视觉体验.本文设计了一种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的LED立体成像系统,针对3D动态图案成像的功能需求,